仙人是我吧 关注:11贴子:584
  • 0回复贴,共1

想要的与能得到的,不匹配?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写稿子写到发愁,换工作之后,越发觉得自己可能就是个理性星球的原住民,对数字数据以及逻辑和条理更为敏感。
艺术性、创造性和可塑性可能并没有自己想象中的那么高,在过去很多年的时间里,我都会以为自己是个偏感性,并且情绪化的人,对一切美好的东西,比如文学、艺术和创作类的事物都很感兴趣,也觉得自己能够被吸引。
一直以来,我都很想过自由而艺术化的生活。
做记者似乎也是我的一个途径,结识不同的人群,与形形色色的人交流,想要打开自我的那部分,能够最终成就我艺术人生。
或许,我只是不想冰冷地活着。但是事到如今,我意识到,为什么我要如此排斥这部分呢?
这部分难道不是很大的优点吗?如同当初我果断弃理从文,我似乎也没有思考过理科方面我的长处和优势,只是十分感性地想要进入到某个世界里。
当咨询师和我说道,当你提要求的时候,你要明白不止有“我”,还有“我们”。
也许,在艺术的世界,感性的世界,充满自由而浪漫的世界,那个基础是“我们”。
这是一种共情共存的心态,能够与外界发生联结后,存在的东西。
能实现的途径,并不是像我想的那样,单刀直入就可以。
之前,和一位资深的老师聊天,她讲过她的平衡之道,做硬科技产品的推广和营销仿佛就是与生俱来的sense,但是去做些和生活、社会密切相关的事情的时候就觉得充满刺激而难以有所成就,在这种追求稳定和追求刺激的过程里,她换来换去,70后的她应该还蛮了解自己擅长的和向往的。
我想当时令我动容的是,她已经发掘了自己的局限性,但仍然没有停下来自己的步伐。这种心态真得太能给人力量了。
70后,已经50岁了,如果我到了这一天,会是什么样的状态呢?
在和咨询师交流的过程中,他指出我的意识在转好。从最开始的抱怨、指责和压抑转向了现在的向内求变、向外连接,这应该是一种意识到自身局限性的结果吧。当我每次看罗翔的采访也好,讲课也好,这个人始终有意无意地暗示自己要明确局限性。作为一名律师,一名大学教授,一名网红和段子手,真得时时强调自己局限性,令人感到诧异。
很开心的是,我好像渐渐对精神世界不再那么捉瞎了。当我意识到这个世界不止有我,还有我们的时候,我的所思所想,终于有机会在现实生活里落地了。
我珍惜这一切,并期待更有意义的事情发生。


1楼2021-10-31 11:20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