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昏音乐工作室吧 关注:2贴子:35
  • 0回复贴,共1

人声EQ调节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对于人声所在的位置、音色都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好的EQ插件很多,例如Flux的Epure、Sonnox Oxford、PSP HR、URS、WaveQ10、TC、SSL等等。关于EQ每个频段对应的效果网上一搜也是一大把,这里就不重复讲了,关键说一下一些注意地方。当然,EQ如压缩一样,也可以分为人声、乐器和总线。
其实前期录制的好,人声EQ基本没有什么太多可以修的,除非想改变原来的音色,或者突显其特点。还有,别相信那些参数资料,XX频段是多少,XX频段是多少,一切以自己的耳朵为准!这些频点的作用只能作为参考,最重要的还是扫频之类的技巧。在调节EQ的时候如果对音色不是很有把握尽量使用较小的Q值,有一个基本原则,衰减用小Q值,提升用大Q值。

PSP Neon HR,我主要的EQ调节效果器。引用某大师的话,就是“如丝绸般的质感和细腻”,8段调节也已经足够,如果不够的话可以再加其他的EQ。

Sonnox Oxford EQ,它还带一个限制器,对付伴奏的利器。

完全仿照URS硬件的EQ插件版,这是我的备用EQ器,有时做个对比是不错的。

还是Wave公司模仿SSL4000台子做出来的SSL4000 EQ,可以用在总线母带处理上

G-Sonique Pulironic EQ-110P,模拟电子管均衡器。有时我们处理一些用质量比较差的麦克风录出来的人声,高频发毛,发干,中低音干涩无比的,那样可以尝试用这个加一点点染色上去,让人声暖和起来,有种电子管发出来的质感。


说起EQ处理,不得不提的是“激励”这一词,虽然激励器和均衡器完全是两个不同概念的东西,但还是有必要放在这里说说。说激励器前,先说明一个,激励器和BBE是两个概念不一样的东西,激励主要是谐波补偿,BBE是一个类似均衡的东西,把BBE叫作激励器的基本都是错误的说法。激励器是一种谐波发生器,利用人的心理声学特性,对声音信号进行修饰和美化。通过给声音增加高频谐波成分等多种方法,可以改善音质、音色、提高声音的穿透力,增加声音的空间感。不仅可以创造出高频谐波,而且还具有低频扩展和音乐风格等功能,使低音效果更加完美、音乐更具表现力。而BBE其实真正的作用是对齐高低频的相位(主要是将高频的相位提前),使声音更加清晰。硬件的BBE效果器其实效果很不错的,出来的声音厚实明亮,但软件就完全不行了,高频一旦提多了声音就变得又薄又刺,而且增加上去的一些频率成分,如奇次波,谐波等的,对人声未必带来一定的润色,反而有可能破坏了原本干净的声音,还会有可能把声音弄得又薄又刺,毛躁感也会更多,所以不推荐BBE用在人声上。软件的BBE只适合用在乐器上,例如吉他,让高频得到更多空气感,或者用在缺失高频的音频文件上,当然,一些童鞋录音用的麦都不是很专业的,或者录音的环境不怎么好,有时某些频段上会出现严重的缺失,这样无论用EQ怎么提升都没办法祢补,这个情况下就只好请BBE上场了,但记住,一点点即可,过犹不及!摘自BBE官网上的文字:“多段压缩或者多段动态的的处理与谐波的补偿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改变某些特殊的频段的动态,后者加入更多的谐振声音使声音更生动。有时候二者会有交叉的地带。如果有时候我们会觉得激励器不好用或者压缩器没有工作是因为没有条件激活,有时候觉得起了作用就要分清是起了什么作用,如果都叫激励器的话有点不太合适,尽管有的时候两者的效果很接近。”

在人声上挂上IXL频谱仪,仔细分析整个人声频段的分布,再根据听感仔细的调节EQ。当然不适合过多的调节,如果对EQ不熟悉的情况下,倒不如不调,或者上下0.5db的微调,尽可能的把改变的幅度控制在3db上下,过多的调节只会改变了声音原来的味道,那不是好事情。如果有的地方缺陷得很严重,用EQ怎么也拉不起的,没办法,还是请BBE上场吧,不过,能不用BBE的情况下,别用,因为这样处理出来的人声并不好听,也不耐听。
看完一遍频谱仪后,休息十分钟,喝上一杯好茶,把屋里的灯光调暗一点,最好洗个澡,让所有的感观神经都放松下来,然后,戴上一个质量好的,三段平衡的监听耳机,开始摧残你的耳朵吧,哈哈哈,当然不至于摧残这么严重,但EQ的调节确实是整个混音后期中最艰巨的地方,你可能反复听2遍,不止,10遍,不止,可能是几十遍,来找出人声中会出现的问题,有时一点点的小修改会让整首歌改观,有时一个db的增益也可以毁掉整首歌,所以,监听耳机和监听音箱在这时就显得尤为重要,戴着过度渲染低频的耳机做出的歌,放到别的地方去听,可能低频就会显得不足了。调节EQ的原则是,在保持声音原来特征的基础上,让各频段更平衡,更还原声音的特质。但别妄想通过EQ能改变声音面貌,例如有童鞋说,录好的东西高频不足,我在高频提升5个db就好了,又或者说声音不饱满,我在2K的地方提升6个db就行了,这些都是不正确的做法!EQ的作用是修饰声音,而不是改变声音,声音如果有缺陷,应该从录音上去修改,而不是靠后期去作强扭的瓜,后期没有你想象中的逆天的本事!如果有需要突出声音里某些特点的话,那就提升相应的频段,而这个频段不是固定的,你需要通过扫频来找出所在地方。以PSP Neon HR来说说扫频的办法

先把Gain值开大,例如10,这样是把某频段的音量放大。

然后把Q值,频宽,也叫斜率,它是精确调整频率范围的一个量。调得尖一点,因为我们要找的是有问题的那一个点,所以可以集中点去听。

现在就可以拉动任意一个频点左右来回移动,一边拉一边听,听到有不和谐的地方后,再把Gain值拉下来,这样就可以了。
除了扫频找出问题的地方外,对于人声我们还可以高切低切也叫高通滤波和低通滤波,把不要的频段都切掉,一般来说男声60以下,女声120以下都是属于废段,可以切掉。
听听高频和低频的比率,除非十分差的麦,否则一般来说低频都会比高频多,这里其中一个原因是因为我们的房间没有经过声学处理,低频会混杂很多反射驻波、低频共鸣,而且我们唱歌时离话筒很近产生的近讲效应。这样我们可以用Low shelf把500以下的低频整体降低一点。
人声的主要发生频段来自2K-7K,这些频段间要精细调节。而高频可以提升5K-8K之间的部分,这里提升可以增加力度、亮度、清晰度。但提升过多就会感觉有电话的声音。
8K以上可以提升一点,增加磨嗓子的声音,就是一点的沙声,让声音听起来更有感染力,尤其唱苦情歌的时候哦。
如果高频太多,声音太尖的话,10K以上应该适当衰减,如果提升的话,人声就会发尖,发毛。
一般来说500以下都是可以衰减的,当然200左右是人声的“根基”,也就是厚度所在,如果人声录出来的质量好,驻波少的话,这里可以适当提升,但要很小心,因为很容易就会让人声浑浊了。而1K-5K都是人声集中发声的地方,这里每一个变动都直接影响人声的音色,而且人耳对这部分特别敏感,这个区域提升1db,就相当于其他地方提升3db的感觉了。如果想人声明亮点,可以提升8K附近,但同时齿音也走出来了,所以前期的消齿音就是极其重要的一环了。要注意的是人声EQ的调节不能撇开伴奏单独进行,一定要根据伴奏的感觉去走,假如伴奏的高频比较多,而又把人声调得很明亮的话,那么两个高频就打架了,听感上就会很累,缺少层次感。反正人声的EQ处理原则就是人声要保持干净,饱满,不刺耳,与伴奏能融合在一起。如果想让人声更贴服,应该在人声5KHz附近有一个宽频段内信息丰富而且具有较慢的瞬态响应;12KHz以上的频段能被自然地衰减,还要尽量避免过度的齿音、爆破音和近讲效应。


IP属地:湖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1-11-01 12:40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