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细观看了李玉刚的保利剧院镜花水月的视频发表一下浅见。
李玉刚在戏曲和民歌及通俗歌曲上面都有涉足,仔细对比不难发现戏曲对于李玉刚来说太重要了,戏曲蕴含着历史的积淀,是民歌及通俗歌曲无法比拟的,民歌考验的唱功,通俗歌曲则是注重风格、个人特点等。
现在李玉刚的演唱是戏曲和民歌的演唱结合,而这种风格只有在演唱戏曲时才能形成一种风格。比如贵妃醉酒、霸王别姬、梨花颂都是用民歌和戏曲唱法结合而成的,单独用戏曲和民歌的唱法演唱都不能达到效果,这是才是他的风格。这种风格在新贵妃醉酒里面体现的最充分,如果用普通的通俗唱法演唱新贵妃醉酒根本就体现不出这首歌的内涵,或者用民歌男女对唱也无法达到那种让人醉酒的效果,用李玉刚民歌和戏曲结合的唱腔唱出来效果就有一种戏曲的味道,非常独特,就想在唱戏一样。
戏曲和古典文化还是有差异的,戏曲是非常具体的一个门类,讲述的是一段段历史典故。古典文化更像是一种符号,比较抽象,从这次镜花水月的曲目安排来看观众评价为形式大于内容,我觉得是一种意犹未尽的含蓄的批评。就像看一部高科技制作,但是故事情节却不是很吸引人的大片。能够深入人心的还是一个个经典故事,至于怎样让观众静下来听你讲故事,那就是靠表演的技巧和整个曲目的安排。每次看李玉刚霸王别姬都会感动,感动的基础是我们都能感同身受那种生死离别的悲壮,但是普通的京剧演员表演霸王别姬我们却无法感受到那种强烈的悲伤,因为他们的表演技巧过于形式化,不是真情的流露,好像是一套一套的,不自然,形式大于内容会让人觉得头重脚轻。据说保利的演歌会有两次出现较大的掌声,一次是舞长绸,一次是铺开菊花台的裙子,我用辩证的思维来看这个问题觉得这两次掌声并非好事,大家看小沈阳一上台大家都鼓掌,那是好事吗,那是一种看热闹的心态,不鼓掌说明大家已经被情景或音乐的氛围吸引住了,怕鼓掌会破坏这种氛围,而这两次掌声恰观众放松警惕的时候,说明内容已不是主要看点,已经无法驾驭这种氛围,最终被掌声打破。
罗嗦这么多只想说,戏曲可以借鉴的不只是形式,很多内容也是可以借鉴的,如果偏离传统太远会缺少生命力。希望能在以后的演歌会中看到这种形式向内容的转变。
李玉刚在戏曲和民歌及通俗歌曲上面都有涉足,仔细对比不难发现戏曲对于李玉刚来说太重要了,戏曲蕴含着历史的积淀,是民歌及通俗歌曲无法比拟的,民歌考验的唱功,通俗歌曲则是注重风格、个人特点等。
现在李玉刚的演唱是戏曲和民歌的演唱结合,而这种风格只有在演唱戏曲时才能形成一种风格。比如贵妃醉酒、霸王别姬、梨花颂都是用民歌和戏曲唱法结合而成的,单独用戏曲和民歌的唱法演唱都不能达到效果,这是才是他的风格。这种风格在新贵妃醉酒里面体现的最充分,如果用普通的通俗唱法演唱新贵妃醉酒根本就体现不出这首歌的内涵,或者用民歌男女对唱也无法达到那种让人醉酒的效果,用李玉刚民歌和戏曲结合的唱腔唱出来效果就有一种戏曲的味道,非常独特,就想在唱戏一样。
戏曲和古典文化还是有差异的,戏曲是非常具体的一个门类,讲述的是一段段历史典故。古典文化更像是一种符号,比较抽象,从这次镜花水月的曲目安排来看观众评价为形式大于内容,我觉得是一种意犹未尽的含蓄的批评。就像看一部高科技制作,但是故事情节却不是很吸引人的大片。能够深入人心的还是一个个经典故事,至于怎样让观众静下来听你讲故事,那就是靠表演的技巧和整个曲目的安排。每次看李玉刚霸王别姬都会感动,感动的基础是我们都能感同身受那种生死离别的悲壮,但是普通的京剧演员表演霸王别姬我们却无法感受到那种强烈的悲伤,因为他们的表演技巧过于形式化,不是真情的流露,好像是一套一套的,不自然,形式大于内容会让人觉得头重脚轻。据说保利的演歌会有两次出现较大的掌声,一次是舞长绸,一次是铺开菊花台的裙子,我用辩证的思维来看这个问题觉得这两次掌声并非好事,大家看小沈阳一上台大家都鼓掌,那是好事吗,那是一种看热闹的心态,不鼓掌说明大家已经被情景或音乐的氛围吸引住了,怕鼓掌会破坏这种氛围,而这两次掌声恰观众放松警惕的时候,说明内容已不是主要看点,已经无法驾驭这种氛围,最终被掌声打破。
罗嗦这么多只想说,戏曲可以借鉴的不只是形式,很多内容也是可以借鉴的,如果偏离传统太远会缺少生命力。希望能在以后的演歌会中看到这种形式向内容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