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兽吧 关注:9,822贴子:133,105
  • 16回复贴,共1

剑齿虎类咬杀理论简述(又要转帖加精……)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目前学术界普遍认可的剑齿虎类咬杀方式为犬齿剪切咬杀(canine shear-bite),顾名思义就是先剪后切,以下是剑齿虎亚科弯刀流(scimitar-tooth)代表锯齿虎(Homotherium)的咬杀图解
上:锯齿虎张开下颌,将下犬齿和门齿固定在猎物的身体上;中:前颈部的肌肉将整个头部向下拉,将剑齿的刺入猎物的血肉中;下:当下颌闭合到颌间角度足够小时,咬颌肌就会拉拢下颌,向后拉动头部会进一步扩大伤口
点击展开,查看完整图片
该理论最早由美国古生物学者Akersten提出,该理论认为咬杀时剑齿虎会控制住猎物的颈部并将下颌固定在猎物的喉咙上,之后闭合颌骨到一定程度时,会借助颈部肌肉力量,尤其是头前斜肌,猛地压低头部将剑齿刺入猎物的喉咙,最后向后拉动头部从猎物身上扯下一大块肉。


IP属地:浙江1楼2021-11-06 17:46回复
    181******69、ZHAOMENGSHI66、爱笑的廖慧雅. . . 被楼主禁言,将不能再进行回复
    剑齿虎类在演化过程中头骨变得跟寻常猫科动物非常不同,主要体现在以下13个方面:1:加长的上犬齿、2:增大并且弧形排列的门齿、3:前伸的颌骨、4增大且具有夸张刀片形状的裂齿以及其他牙齿的简化甚至消失、5:缩短变窄的颧骨和颞骨以及消失的颧骨突、6:降低的关节窝、7:位置降低且增大的乳突、8:缩小的副枕突、9:增大的矢状脊、10:升高的枕骨、11:退缩的下颌冠状突、12:缩小和下门齿组合在一块排列的下犬齿、13:下颌发育出颏叶


    IP属地:浙江2楼2021-11-06 17:46
    回复
      长而扁平的剑齿非常适合切割,前伸的颌骨与增大且与缩小的下犬齿一块弧形排列的门齿可以分担咬杀时剑齿在水平方向的受力;夸张的裂齿与其他牙齿的简化可以加快进食效率;缩短变窄的颧骨与颞骨、降低的关节窝和退缩的副枕突可以增大裂口;增大的乳突与抬高的枕部让头骨可以在矢状面上更大幅度的摆动;颏叶对剑齿有一定保护作用,可能也与咬杀时下颌的受力有关


      IP属地:浙江3楼2021-11-06 17:46
      回复
        上世纪对剑齿虎类的咬杀有一个过时的刺杀假说(“stabbing” hypothesis),鉴于观察到剑齿虎类头颈的解剖学特征非常适合于上下摆布头颈,美国古生物学家Matthew认为剑齿虎的剑齿适合刺穿大型动物的厚皮,会用颈部的力量猛地将剑齿刺入猎物的身体中,在该假说中,剑齿虎刺杀的力量主要来自头臂肌,而剑齿虎扑倒猎物时身体的惯性将增强刺杀的力量。
        上:刺杀假说,头颈摆动的力量主要来自后颈与胸椎连接处的肌肉
        下:剪切咬,锯齿虎借助头前斜肌完成致命的咬杀
        点击展开,查看完整图片
        这里对比人用匕首刺的动作跟Matthew认为的刺杀说 正如手臂的旋转铰链在肘部或肩部那样 刃齿虎(Smilodon)的旋转铰链在颈胸关节处

        基于观察与推理的不足,刺杀假说显然是错的,虽然圈里辟谣剑齿虎的剑齿不会像地毯文吹的那样脆弱,但是长而扁平的犬齿在结构上不如锥形犬齿坚固是毫无疑问的,后期剑齿虎类较低的剑齿磨损率受益于它们形成了非常完善的剑齿保护机制;刺杀假说认为的头颈大幅度摆动使用剑齿的方式无疑会使剑齿在没有门齿分担受力的情况下受到巨大的可能折断它们的外力,尤其是在碰到坚硬骨头的情况下;另外如果刺杀真的是剑齿虎的主要猎杀方式,那么进化出长长的颈部是多此一举的,因为这样更加耗费能量,不如在原来短的脖子上直接加强肌肉力量来的有效;而实际情况是剑齿虎的脖子相比现代大猫,更长,不仅仅是椎体的拉长、棘突与腹侧龙骨更大程度的发育,它们的寰椎颅缘变得平直且寰椎翼更加发达,其他颈椎的横突也更发达,不仅让颈部更加牢固,且使插入其中的肌肉更强壮,支持头颈在水平方向上更大幅度的摆动,如果是刺杀假说认为的仅需要颈部加强垂直方向的运动,那么颈部灵活且能够横向摆动更大范围的功能是多余且毫无意义的。


        IP属地:浙江4楼2021-11-06 17:47
        回复


          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1-11-06 17:47
          收起回复
            剑齿虎(Machairodus)与虎的寰椎对比,颅缘的平直化与寰椎翼更为侧向的发育是明显的,意义在于支持颈部灵活的横向摆动。

            三种不同猫科头颅后方的对比:狮子、奥杰吉厄原巨颏虎(Promegantereon ogygia)、与致命刃齿虎(Smilodon fatils),整体趋势为副枕突p.p的退缩与乳突m.p位置的降低和增大

            雌狮与阔齿锯齿虎(Homotherium latidens)的头颅后部对比,乳突与副枕突的变化是明显的;数字对应部位连接的肌肉4:胸乳突肌、6:头前斜肌、8:二腹肌、9:头外侧直肌,这些肌肉的主要作用是控制裂口和头颈的灵活运动,在阔齿锯齿虎身上,它们的作用发挥到了极致,因此它们的剪切咬非常成熟

            头颅后部的变化与寰椎变化匹配的相当完美,意义在于拉长了乳突到寰椎的那块肌肉,结合其他颈椎的变化,剑齿虎类可以更灵活的使用颈部,意义在于提高咬杀的精确性,这也是犬齿剪切咬的精华所在


            IP属地:浙江6楼2021-11-06 17:47
            回复
              而马刀流(dirk-tooth)代表的刃齿虎族,具有更长的剑齿,咬杀时可以同时刺穿两端血管跟气管,相比弯刀流的锯齿虎族,咬杀更为致命,下图为巨颏虎(Megantereon)咬杀图解,它们不需要像锯齿虎族那块拉扯头部从猎物身上撕下一大块肉

              值得一提的是,刃齿虎族有不少爆头记录,表明它们也会非常暴力的使用剑齿,这种情况下,它们的咬杀方式可能会类似于Matthew提出的刺杀假说
              毁灭刃齿虎(Smilodon popular)爆头同类

              被纤细刃齿虎(Smilodon gracilis)爆头的雕齿兽


              IP属地:浙江7楼2021-11-06 17:48
              回复
                犬齿剪切咬杀理论也有一些不足的地方,Jeffrey G. Brown在他2014年提出剪切咬所用到的颈腹侧驱肌AOJ作用在寰枕关节处,而使下颌闭合的肌肉作用在下颌关节TMJ,也就是说头上斜肌对闭合下颌没有任何帮助,在实际咬杀时,如果下颌需要非常稳固地固定在猎物身体上,基于剑齿化引起颌骨咬合力的下降,刃齿虎必然需要借助颈部力量进一步闭合颌骨。他的论文里为刃齿虎咬杀给出了新的模型

                该模型给出了类似斗牛勇士斗牛的情况,即Bulldogging,咬杀时借助后颈的力量抬高头部并将下颌进一步锚定在猎物身体上,最后再完成咬杀

                这是该模型大致的咬杀方式

                论文作者也指出后颈为咬杀提供的力量,相比下颌具有更大的杠杆优势,因此能够将下颌更牢固地固定在猎物身体上,为最后的咬杀提供了更多的稳定性

                不过该论文的观点并没有得到广泛认可,据说论文本身也存在一些问题,所以剑齿虎在实际咬杀时的操作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IP属地:浙江8楼2021-11-06 17:48
                收起回复
                  怎么还没加精啊


                  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21-11-06 18:09
                  收起回复
                    论文我刚开始没看仔细,忽略了前肢的作用,补充一下:刃齿虎首先利用下颌咬住猎物,然后,用前肢站起来,这一动作通过抬高颈部的底部和向前屈伸头部来增加咬合力,以便剑齿刺入猎物


                    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21-11-23 11:5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