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之战本就是个常识之战,了解的人本无需再说,无奈总有人喜欢钻漏洞、搅黑屎,一个劲的拿徐州之战说事。所以今天就单开贴说说这个常识之战,看看到底多少人没常识。
先说结论:关于徐州之战,伐陶谦的原因,无论《三国志》、裴注《吴书》还是《后汉书》的记载统统都是错误的。
为什么?因为《后汉书 应奉传》附应劭传揭露了真相:
【(中平)六年,拜太山太守......兴平元年,前太尉曹嵩及子德从琅邪入太山,劭遣兵迎之,未到,而徐州牧陶谦素怨嵩子操数击之,乃使轻骑追嵩、德,并杀之于郡界。劭畏操诛,弃郡奔冀州牧袁绍。】
中平六年到兴平元年刚好六年。又因应劭在其编纂的《风俗通义 正失篇》自序说【予以空伪,承乏东岳,忝素六载】再次证明应劭为泰山太守为六年,是兴平元年离开的。离开的原因就如应劭传所言【劭遣兵迎之,未到,而徐州牧陶谦素怨嵩子操数击之,乃使轻骑追嵩、德,并杀之于郡界。劭畏操诛,弃郡奔冀州牧袁绍】
因此,《三国志 武帝纪》所谓的【兴平元年春,太祖自徐州还,初,太祖父嵩,去官后还谯,董卓之乱,避难琅邪,为陶谦所害,故太祖志在复雠东伐。】就是错误的,纯属借机诬陷。但陈寿还不敢黑的太过分,仅稍微使用了一点“阴招”将曹操第一次伐陶谦的原因说成是曹嵩被杀。这也是我虽然认为陈寿善于用“阴招”暗损魏吹蜀,但也承认《三国志》算良史的原因。
进而到了成书晚于《三国志》的《后汉书》进一步夸大其词,所以《后汉书 陶谦传》所云【初,曹操父嵩避难琅邪,时谦别将守阴平,士卒利嵩财宝,遂袭杀之。初平四年,曹操击谦】也是错的,而且《后汉书 陶谦传》还特别恶心的将责任推给了陶谦手下,并且说是手下贪图曹嵩财宝。
《后汉书》之所以这么说,大概是看了韦曜的《吴书》【太祖迎嵩,辎重百馀两。陶谦遣都尉张闿将骑二百卫送,闿於泰山华、费间杀嵩,取财物,因奔淮南。太祖归咎於陶谦,故伐之。】所以,吴人所作的诸如《曹瞒传》(这书的作者连名字都没敢留下来)、韦曜《吴书》等等都以抹黑曹魏为乐,却在很多关键问题上胡言乱语。而范晔也有贬曹倾向,所以他在选择史料的时候也选择了偏向贬曹的资料。
因此:所有记载曹操第一次打陶谦是因为其父被杀这个原因的都是错误的。
事实徐州之战的原因与诸书记载恰恰相反:首先是陶谦和下邳自称天子的贼阙宣联合,因此遭到了曹操的初平四年的讨伐,这是曹操第一次打陶谦。因为这次攻打陶谦,所以遭到了陶谦的记恨,所以当曹嵩和曹德入太山之后,陶谦派人截杀他们。又因为这次截杀,曹操于兴平元年再次攻打了陶谦。
所以,一开始就是陶谦自己犯贱、咎由自取。这人本来也不是个好人,【广陵太守琅邪赵昱,徐方名士也,以忠直见疏。曹宏等,谗慝小人也,谦亲任之。刑政失和,良善多被其害,由是渐乱。】陶谦向来都是重小人,疏贤良。
至于裴注的《吴书》就更扯了,【曹公父於泰山被杀,归咎於谦。欲伐谦而畏其强,乃表令州郡一时罢兵。......乃进攻彭城,多杀人民。谦引兵击之,青州刺史田楷亦以兵救谦。公引兵还。】
连裴松之都觉得《吴书》胡说八道,【臣松之案:此时天子在长安,曹公尚未秉政。罢兵之诏,不得由曹氏出。】由此可见,《吴书》大多是故意、恶意抹黑,真实度很少。
先说结论:关于徐州之战,伐陶谦的原因,无论《三国志》、裴注《吴书》还是《后汉书》的记载统统都是错误的。
为什么?因为《后汉书 应奉传》附应劭传揭露了真相:
【(中平)六年,拜太山太守......兴平元年,前太尉曹嵩及子德从琅邪入太山,劭遣兵迎之,未到,而徐州牧陶谦素怨嵩子操数击之,乃使轻骑追嵩、德,并杀之于郡界。劭畏操诛,弃郡奔冀州牧袁绍。】
中平六年到兴平元年刚好六年。又因应劭在其编纂的《风俗通义 正失篇》自序说【予以空伪,承乏东岳,忝素六载】再次证明应劭为泰山太守为六年,是兴平元年离开的。离开的原因就如应劭传所言【劭遣兵迎之,未到,而徐州牧陶谦素怨嵩子操数击之,乃使轻骑追嵩、德,并杀之于郡界。劭畏操诛,弃郡奔冀州牧袁绍】
因此,《三国志 武帝纪》所谓的【兴平元年春,太祖自徐州还,初,太祖父嵩,去官后还谯,董卓之乱,避难琅邪,为陶谦所害,故太祖志在复雠东伐。】就是错误的,纯属借机诬陷。但陈寿还不敢黑的太过分,仅稍微使用了一点“阴招”将曹操第一次伐陶谦的原因说成是曹嵩被杀。这也是我虽然认为陈寿善于用“阴招”暗损魏吹蜀,但也承认《三国志》算良史的原因。
进而到了成书晚于《三国志》的《后汉书》进一步夸大其词,所以《后汉书 陶谦传》所云【初,曹操父嵩避难琅邪,时谦别将守阴平,士卒利嵩财宝,遂袭杀之。初平四年,曹操击谦】也是错的,而且《后汉书 陶谦传》还特别恶心的将责任推给了陶谦手下,并且说是手下贪图曹嵩财宝。
《后汉书》之所以这么说,大概是看了韦曜的《吴书》【太祖迎嵩,辎重百馀两。陶谦遣都尉张闿将骑二百卫送,闿於泰山华、费间杀嵩,取财物,因奔淮南。太祖归咎於陶谦,故伐之。】所以,吴人所作的诸如《曹瞒传》(这书的作者连名字都没敢留下来)、韦曜《吴书》等等都以抹黑曹魏为乐,却在很多关键问题上胡言乱语。而范晔也有贬曹倾向,所以他在选择史料的时候也选择了偏向贬曹的资料。
因此:所有记载曹操第一次打陶谦是因为其父被杀这个原因的都是错误的。
事实徐州之战的原因与诸书记载恰恰相反:首先是陶谦和下邳自称天子的贼阙宣联合,因此遭到了曹操的初平四年的讨伐,这是曹操第一次打陶谦。因为这次攻打陶谦,所以遭到了陶谦的记恨,所以当曹嵩和曹德入太山之后,陶谦派人截杀他们。又因为这次截杀,曹操于兴平元年再次攻打了陶谦。
所以,一开始就是陶谦自己犯贱、咎由自取。这人本来也不是个好人,【广陵太守琅邪赵昱,徐方名士也,以忠直见疏。曹宏等,谗慝小人也,谦亲任之。刑政失和,良善多被其害,由是渐乱。】陶谦向来都是重小人,疏贤良。
至于裴注的《吴书》就更扯了,【曹公父於泰山被杀,归咎於谦。欲伐谦而畏其强,乃表令州郡一时罢兵。......乃进攻彭城,多杀人民。谦引兵击之,青州刺史田楷亦以兵救谦。公引兵还。】
连裴松之都觉得《吴书》胡说八道,【臣松之案:此时天子在长安,曹公尚未秉政。罢兵之诏,不得由曹氏出。】由此可见,《吴书》大多是故意、恶意抹黑,真实度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