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移动的界碑》一文中的不实描述
马少勤
报告文学《永不移动的界碑》记述的是新疆建设兵团农十师185团1988年抗击洪灾守护国土的历史事实,但有多处描述的内容与当时的实际不符。我作为那次抗洪方案的设计者,实施抗洪方案的组织者、指挥者之一,现就我所知的部分不实内容择录如下,并还原事实真相,以正视听。
与事实不符的描述及真相(粗体字部分)。
(十七)(《永不移动的界碑》一文的章节号—下同)
华士飞副政委4月29日从北屯赶到一八五团,针对一八五团连续四次堵口失败的教训,当天夜里便与孙新成副师长主持召开抗洪守土联席会议,根据水利专家的意见制定出“疏堵并举,凿渠分洪,相机堵坝,确保公路”的方针;就在孙新成副师长、华士飞副政委从北屯赶到一八五团指挥抗洪守土战斗的4月28日,聂玉成从师部小车驾驶员……(日期前后矛盾,无论是4月28日还是4月29日华士飞副政委都没有到185团,也没有什么抗洪守土联席会议和“疏堵并举,凿渠分洪,相机堵坝,确保公路”的方针。)
(五)
27日凌晨1点,求援告急电话打到师部北屯。正在医院打吊针的胥成义政委抱病连夜召开常委会。当天下午,孙新成副师长带着基建处副处长马少勤等工程师技术人员出发(只有孙新成副师长和我去185团,没有其他工程师技术人员),28日早上赶到一八五团。
抗洪守土指挥部在界河边丛林中搭起的一座帐篷里召开了一次具有决定意义的重要会议。副政委华士飞也于29日早上赶到灾区。当天夜里,孙、华二人决定召开一次会议,认真听取大家的意见,为彻底根治水患制定出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案。(界河边丛林中没有搭帐篷,也没有召开过这样的一次会议)
“我谈点看法。”水利专家、农十师基建处副处长马少勤开了口。今天上午我和晏平章、赵明远工程师跟孙副师长和华副政委到现场查看了半天,回来后又认真研究了一下午(当时华副政委、晏平章、赵明远工程师都不在现场)。我和几位工程师认为,一八五团之所以连续四次堵坝失败,除刚才大家分析的洪水太大,没有挖渠分洪外,关键是没有采取两头并进的措施。”说着,这位身材瘦小的知识分子摊开一张刚画好的地图。
“再拿两盏马灯过来。”孙新成副师长吩咐道。
“各位请看。”马少勤副处长用铅笔指着地图进一步解释说:“洪水这么大,这几天我们光在东面堵坝,遇到障碍的洪水便绕个弯子向西边冲。其结果是东岸愈堵,西边撕开的口子愈大。”“最好的办法是齐头并进,派一部分人到西岸去作裹头,不让洪水冲刷西岸,并谨慎地向前推进。东岸则采取连体法,把装满泥土的麻袋放在铁丝笼里,整体往水中投放,采取这种稳扎稳打的办法一步步向前推进,待分洪渠挖好,正面的压力减轻后,再相机封口坝。”(没有召开过这样的会议,也就没有我的这么一段话,而且压根儿就不存在“这几天我们光在东面堵坝”的事实,之前都是在堵界河决口。整个一段话都是凭空胡编出来的。抗洪方案是我在4月28日踏勘现场之后,经过认真分析现场的地形、地貌和地质情况形成的,没有其他人参与,对抗洪方案的表述也是不准确、不完整的,方案见附件。只有腹稿,没有绘制图纸,我在现场选择了坝址、渠线,并测量放线后才绘制了施工图纸。当时只是向孙新成副师长作了方案的口头汇报,得到了孙副师长的认可。)
“好!”望着大伙投去的敬佩目光,孙新成副师长、华士飞副政委当即拍板,确定了“疏堵并举,凿渠分洪,相机堵坝,确保公路”的16字方针。(没有这样的16字方针,这也是作者编出来的。况且用“疏堵并举,凿渠分洪”来表述我确定的抗洪方案很不准确,方案的核心是迫使洪水改道,洪水是沿着喀拉苏自然沟由北向南汇入额尔齐斯河,在喀拉苏自然沟适当位置截住洪水,以最短的距离改道回归到界河,既不是“疏”,也不是“分”)
减轻正面堵坝的压力必须在两天内挖出一条长520米、宽10米、深3.5米,让洪水通过这条渠重新流入界河的分洪渠。两天时间挖一条土方量达10万立方米的分洪渠,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为了尽快迫使洪水改道,根据现场是沙土的情况,我设计了爆破形成很小的引渠引入洪水,然后由洪水冲刷成大渠的方案,没有什么“两天时间挖一条土方量达10万立方米的分洪渠”的设想。按该文提供的上述数据,渠道底宽10米,深3.5米,长520米,则顶宽需要99.89米,才会有10万立方米的土方量,有这种可能吗,这还是渠道吗,简直是天大的笑话)。1949年参加革命,从陕西一直打到兰州的孙新成副师长把战争年代的劲头拿出来了,斩钉截铁地命令说:“一边立即请示地区外办,争取得到苏方的谅解,一边拉运地雷炸药,积极作好炸渠分洪的准备。”
(九)
“轰!”“轰!”,随着5月1日、2日界河边连续两次巨响,爆破分洪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两次共分洪50个流量的水,大大减轻了界河决口正面堵坝的压力(爆破是一次成功,不存在什么两次共分洪50个流量的水,也根本不可能有人去测洪水流量。改道的洪水流量是随着拦洪坝的进展而逐步增加的,渠道是随着洪水流量的逐步增加而被逐步冲大的。此时没有正面堵界河决口,不存在“大大减轻了界河决口正面堵坝的压力”一说)。
指挥部领导筹划了两个方案。一是派部队人工挖渠(没有人工挖渠方案),二是命令刘玉生拉运地雷炸药,作好爆破分洪的准备。
根据抗洪守土指挥部的命令,4月30日早上必须完成爆破分洪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在取得苏方谅解后,立即在界河决口处炸开一条分洪渠(不是分洪渠,是洪水改道渠)。
(十二)
“同志们,由于取得苏方的谅解,炸渠分洪取得了成功,现在大坝决口只剩下15米(本就没有大坝,是在修坝截洪,哪来的大坝决口,是截洪坝还有15米才能合龙),根据指挥部的命令,今天一定要堵住它!”(不是堵住它,是一定要合龙)。
推土机不停地吼叫着,一铲一铲地把泥土从地上推上来,往麻袋里装土的人连头也顾不得抬,扛袋子的战士喊着号子,“咳哟、咳哟”地一溜小跑。大坝上更是忙碌,战士们把铁丝网拉开,将一袋袋装满泥土的麻袋堆齐码好,再把铁丝笼扎紧……(表述有误,是在铁丝网片上堆齐码好装满泥土的麻袋,然后将四个侧面和顶面的铁丝网片连接成铁丝笼)
凶恶的洪水自然不甘心服输,大坝每延伸一寸都十分艰难。
缺口愈小,急流愈凶,如蛟的洪水形成一个深四五米的湍流如瀑的大跌水。水声喧嚣,惊涛如潮。七八十个装满泥土连体麻袋(不存在连体麻袋)在推土机的吼声中推下去,只在激流中掀起一个漩涡,顷刻之中就被冲得无踪无影……
“铁丝笼子散架了”,“快把铁笼子连起来!”从五连赶来的青年职工赵传光,尚秋收立即跳进水里。其他民兵战士和边防官兵也纷纷下水,用身体挡住水流,让后面的人铰紧铁丝笼子。外号人称张大楞的值班连战士是1959年从老家山东入伍,1964年复员进疆的老军垦。为了不让激浪把装满泥土的麻袋冲走,他冒着随时有可能掉进激流中的危险,爬在靠水边的斜坡上用铁丝把一个个连体麻袋扎牢(这是瞎编的,人怎么可能跳进水里去把铁丝笼子连起来,铁丝笼子散架了,是无法在洪水中再把铁丝笼子连起来的)。
……大坝合拢(龙)前,他已经在西岸苦干了四天四夜,推土机送不上来土,人扛着一两百公斤的麻袋跑30多米往坝上送。最多时一个小时装一千多条麻袋(又是瞎编的,就按1000条计算,也要平均3.6秒装一个麻袋,可能吗?)
(十五)
1988年5月8日凌晨1时37分,当两个装着180个盛满泥土的连体麻袋(不是连体麻袋,是装着180个盛满泥土的麻袋的铁丝笼,合龙用装多少个麻袋的铁丝笼,是我根据龙口大概洪水流量确定的,具体数量我记不起来了,也不会有人记得起来,但绝对没有180个)从东西两个方向被喘着粗气的推土机一起推下水,先是溅起三四米高的水头,接着缓缓地露出水面,悬在两岸抗洪将士嗓子眼的心终于落了下来……
“决口堵住了!”(描述错误,见上述)
“大坝合拢(龙)了!”
尽管他那些天一直发着高烧,但依然把裤子卷得老高,站在冰冷刺骨的洪水中指挥战斗(有必要站在冰冷刺骨的洪水中指挥吗)。
为了给新战士作出表率,每次下水扛麻袋(不存在在水中扛麻袋,下水扛麻袋干什么)他都是第一个先上。最让韩连庆团长感到欣慰的是,在大坝合扰(龙)的关键时刻,作战参谋江国川等6名团连领导战斗在最危险的地段。
愈到临近胜利的关键时刻愈危险,大坝决口还剩下三四米时,巨大的水流一齐涌向这个小小的漏口。口愈小,急于下泄的洪流愈急,巨大的冲击力撼动着整个坝体。人在坝上几乎站立不稳(又是违背科学的瞎编)。危急时刻,韩连庆团长纹丝不动,指挥炊事员,驾驶员全部扛麻袋上坝,所有的推土机来回碾压坝体,保证8米宽的大坝同时向前推进,最终保证了合拢(龙)的胜利。
(十六)
每次抗洪方案提出(抗洪方案就一个,而且是我一次提出来的,没什么每次),指挥都(部)和一八五团领导总是首先征求部队领导的意见,而且把危险和困难任务留给自己的职工。
(十七)
……东岸大坝积极向前推进后,又果断地作出相机堵口的决策(瞎编的,见上述;拦洪坝最终必然要合龙,这是常识,还需要哪位领导来果断地作决策吗?何时合龙,采用多少个装沙土麻袋的铁丝笼完全是我在现场确定的)。
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华士飞说确实很危险,我也怕出问题。但作为指挥员,必须保持镇静,便采取人员下水,扔零星麻袋的办法堵水。最危险的时候大坝中间穿水,连水利专家马少勤都泄气了,说这回是堵不住了,但华士飞依然站在中间穿水的大坝上,坚定地说死马当作活马医,堵不住也要堵(合龙时,是孙新成副师长和我在指挥,华士飞副政委不在拦洪坝现场,也没有这番话语,我想华士飞副政委即使在现场,也不会说出“死马当作活马医,堵不住也要堵”这种没有水平的话,如果真存在“大坝中间穿水”的情况,依靠这两句话就能堵住吗,真是大笑话,何况根本不存在“大坝中间穿水”。截洪方案是我设计的,施工全过程是我在现场指挥的,我对合龙胸有成竹,有100%的把握,何来泄气说是“这回是堵不住了”,真是无中生有,抬高领导可以,但也不要贬低技术人员)!
此文中的不实描述还有多处,不一一指出了,如上述指出的不实描述有误,敬请知情者予以指正,不盛感谢。
马少勤,写于2018—09—28,2021-12-04修改
附件一:抗洪方案
整个抗洪方案是我在4月28日踏勘现场之后,经过认真分析现场的地形、地貌和地质情况形成的,只有腹稿,没有绘制图纸,而是向孙新成副师长作了方案的口头汇报,得到了孙副师长的认可。整个抗洪方案的要点如下:
1)总体方案:在洪水流经的喀拉苏自然沟适当位置截住洪水,改洪水流向由北向南为由东向西,以最短的距离回归界河(阿拉克别克河),在洪水基本退去后再堵住界河决口,使界河彻底恢复到原来的状态。
2)截洪方案:采用筑坝截洪,根据现场没有石材,也没有粘土,只有沙土的实际情况,我提出了“采用麻袋装沙土,用铁丝片组装成装好沙土的麻袋的铁丝笼,再用推土机将组装好的铁丝笼推入喀拉苏自然沟以形成截洪坝,东西两岸并进,最后合龙实现完全截住洪水”的截洪方案,这是实现迫使洪水改道的最关键的措施。
3)洪水改道方案:洪水沿着喀拉苏自然沟由北向南汇入额尔齐斯河,要让洪水改道以最短的距离回归界河,就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修建一条由东向西的渠道,在修建截洪坝时给洪水以出路,并通过这条渠道使洪水回归到界河。同样根据现场的地质情况,并且为了加快成渠速度,我提出了爆破成渠的方案。为了不使截洪坝处的西岸受到冲刷,以约束洪水进入该渠道,必须在分洪之前,采用木桩苇把做好西岸的护岸。
马少勤
报告文学《永不移动的界碑》记述的是新疆建设兵团农十师185团1988年抗击洪灾守护国土的历史事实,但有多处描述的内容与当时的实际不符。我作为那次抗洪方案的设计者,实施抗洪方案的组织者、指挥者之一,现就我所知的部分不实内容择录如下,并还原事实真相,以正视听。
与事实不符的描述及真相(粗体字部分)。
(十七)(《永不移动的界碑》一文的章节号—下同)
华士飞副政委4月29日从北屯赶到一八五团,针对一八五团连续四次堵口失败的教训,当天夜里便与孙新成副师长主持召开抗洪守土联席会议,根据水利专家的意见制定出“疏堵并举,凿渠分洪,相机堵坝,确保公路”的方针;就在孙新成副师长、华士飞副政委从北屯赶到一八五团指挥抗洪守土战斗的4月28日,聂玉成从师部小车驾驶员……(日期前后矛盾,无论是4月28日还是4月29日华士飞副政委都没有到185团,也没有什么抗洪守土联席会议和“疏堵并举,凿渠分洪,相机堵坝,确保公路”的方针。)
(五)
27日凌晨1点,求援告急电话打到师部北屯。正在医院打吊针的胥成义政委抱病连夜召开常委会。当天下午,孙新成副师长带着基建处副处长马少勤等工程师技术人员出发(只有孙新成副师长和我去185团,没有其他工程师技术人员),28日早上赶到一八五团。
抗洪守土指挥部在界河边丛林中搭起的一座帐篷里召开了一次具有决定意义的重要会议。副政委华士飞也于29日早上赶到灾区。当天夜里,孙、华二人决定召开一次会议,认真听取大家的意见,为彻底根治水患制定出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案。(界河边丛林中没有搭帐篷,也没有召开过这样的一次会议)
“我谈点看法。”水利专家、农十师基建处副处长马少勤开了口。今天上午我和晏平章、赵明远工程师跟孙副师长和华副政委到现场查看了半天,回来后又认真研究了一下午(当时华副政委、晏平章、赵明远工程师都不在现场)。我和几位工程师认为,一八五团之所以连续四次堵坝失败,除刚才大家分析的洪水太大,没有挖渠分洪外,关键是没有采取两头并进的措施。”说着,这位身材瘦小的知识分子摊开一张刚画好的地图。
“再拿两盏马灯过来。”孙新成副师长吩咐道。
“各位请看。”马少勤副处长用铅笔指着地图进一步解释说:“洪水这么大,这几天我们光在东面堵坝,遇到障碍的洪水便绕个弯子向西边冲。其结果是东岸愈堵,西边撕开的口子愈大。”“最好的办法是齐头并进,派一部分人到西岸去作裹头,不让洪水冲刷西岸,并谨慎地向前推进。东岸则采取连体法,把装满泥土的麻袋放在铁丝笼里,整体往水中投放,采取这种稳扎稳打的办法一步步向前推进,待分洪渠挖好,正面的压力减轻后,再相机封口坝。”(没有召开过这样的会议,也就没有我的这么一段话,而且压根儿就不存在“这几天我们光在东面堵坝”的事实,之前都是在堵界河决口。整个一段话都是凭空胡编出来的。抗洪方案是我在4月28日踏勘现场之后,经过认真分析现场的地形、地貌和地质情况形成的,没有其他人参与,对抗洪方案的表述也是不准确、不完整的,方案见附件。只有腹稿,没有绘制图纸,我在现场选择了坝址、渠线,并测量放线后才绘制了施工图纸。当时只是向孙新成副师长作了方案的口头汇报,得到了孙副师长的认可。)
“好!”望着大伙投去的敬佩目光,孙新成副师长、华士飞副政委当即拍板,确定了“疏堵并举,凿渠分洪,相机堵坝,确保公路”的16字方针。(没有这样的16字方针,这也是作者编出来的。况且用“疏堵并举,凿渠分洪”来表述我确定的抗洪方案很不准确,方案的核心是迫使洪水改道,洪水是沿着喀拉苏自然沟由北向南汇入额尔齐斯河,在喀拉苏自然沟适当位置截住洪水,以最短的距离改道回归到界河,既不是“疏”,也不是“分”)
减轻正面堵坝的压力必须在两天内挖出一条长520米、宽10米、深3.5米,让洪水通过这条渠重新流入界河的分洪渠。两天时间挖一条土方量达10万立方米的分洪渠,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为了尽快迫使洪水改道,根据现场是沙土的情况,我设计了爆破形成很小的引渠引入洪水,然后由洪水冲刷成大渠的方案,没有什么“两天时间挖一条土方量达10万立方米的分洪渠”的设想。按该文提供的上述数据,渠道底宽10米,深3.5米,长520米,则顶宽需要99.89米,才会有10万立方米的土方量,有这种可能吗,这还是渠道吗,简直是天大的笑话)。1949年参加革命,从陕西一直打到兰州的孙新成副师长把战争年代的劲头拿出来了,斩钉截铁地命令说:“一边立即请示地区外办,争取得到苏方的谅解,一边拉运地雷炸药,积极作好炸渠分洪的准备。”
(九)
“轰!”“轰!”,随着5月1日、2日界河边连续两次巨响,爆破分洪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两次共分洪50个流量的水,大大减轻了界河决口正面堵坝的压力(爆破是一次成功,不存在什么两次共分洪50个流量的水,也根本不可能有人去测洪水流量。改道的洪水流量是随着拦洪坝的进展而逐步增加的,渠道是随着洪水流量的逐步增加而被逐步冲大的。此时没有正面堵界河决口,不存在“大大减轻了界河决口正面堵坝的压力”一说)。
指挥部领导筹划了两个方案。一是派部队人工挖渠(没有人工挖渠方案),二是命令刘玉生拉运地雷炸药,作好爆破分洪的准备。
根据抗洪守土指挥部的命令,4月30日早上必须完成爆破分洪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在取得苏方谅解后,立即在界河决口处炸开一条分洪渠(不是分洪渠,是洪水改道渠)。
(十二)
“同志们,由于取得苏方的谅解,炸渠分洪取得了成功,现在大坝决口只剩下15米(本就没有大坝,是在修坝截洪,哪来的大坝决口,是截洪坝还有15米才能合龙),根据指挥部的命令,今天一定要堵住它!”(不是堵住它,是一定要合龙)。
推土机不停地吼叫着,一铲一铲地把泥土从地上推上来,往麻袋里装土的人连头也顾不得抬,扛袋子的战士喊着号子,“咳哟、咳哟”地一溜小跑。大坝上更是忙碌,战士们把铁丝网拉开,将一袋袋装满泥土的麻袋堆齐码好,再把铁丝笼扎紧……(表述有误,是在铁丝网片上堆齐码好装满泥土的麻袋,然后将四个侧面和顶面的铁丝网片连接成铁丝笼)
凶恶的洪水自然不甘心服输,大坝每延伸一寸都十分艰难。
缺口愈小,急流愈凶,如蛟的洪水形成一个深四五米的湍流如瀑的大跌水。水声喧嚣,惊涛如潮。七八十个装满泥土连体麻袋(不存在连体麻袋)在推土机的吼声中推下去,只在激流中掀起一个漩涡,顷刻之中就被冲得无踪无影……
“铁丝笼子散架了”,“快把铁笼子连起来!”从五连赶来的青年职工赵传光,尚秋收立即跳进水里。其他民兵战士和边防官兵也纷纷下水,用身体挡住水流,让后面的人铰紧铁丝笼子。外号人称张大楞的值班连战士是1959年从老家山东入伍,1964年复员进疆的老军垦。为了不让激浪把装满泥土的麻袋冲走,他冒着随时有可能掉进激流中的危险,爬在靠水边的斜坡上用铁丝把一个个连体麻袋扎牢(这是瞎编的,人怎么可能跳进水里去把铁丝笼子连起来,铁丝笼子散架了,是无法在洪水中再把铁丝笼子连起来的)。
……大坝合拢(龙)前,他已经在西岸苦干了四天四夜,推土机送不上来土,人扛着一两百公斤的麻袋跑30多米往坝上送。最多时一个小时装一千多条麻袋(又是瞎编的,就按1000条计算,也要平均3.6秒装一个麻袋,可能吗?)
(十五)
1988年5月8日凌晨1时37分,当两个装着180个盛满泥土的连体麻袋(不是连体麻袋,是装着180个盛满泥土的麻袋的铁丝笼,合龙用装多少个麻袋的铁丝笼,是我根据龙口大概洪水流量确定的,具体数量我记不起来了,也不会有人记得起来,但绝对没有180个)从东西两个方向被喘着粗气的推土机一起推下水,先是溅起三四米高的水头,接着缓缓地露出水面,悬在两岸抗洪将士嗓子眼的心终于落了下来……
“决口堵住了!”(描述错误,见上述)
“大坝合拢(龙)了!”
尽管他那些天一直发着高烧,但依然把裤子卷得老高,站在冰冷刺骨的洪水中指挥战斗(有必要站在冰冷刺骨的洪水中指挥吗)。
为了给新战士作出表率,每次下水扛麻袋(不存在在水中扛麻袋,下水扛麻袋干什么)他都是第一个先上。最让韩连庆团长感到欣慰的是,在大坝合扰(龙)的关键时刻,作战参谋江国川等6名团连领导战斗在最危险的地段。
愈到临近胜利的关键时刻愈危险,大坝决口还剩下三四米时,巨大的水流一齐涌向这个小小的漏口。口愈小,急于下泄的洪流愈急,巨大的冲击力撼动着整个坝体。人在坝上几乎站立不稳(又是违背科学的瞎编)。危急时刻,韩连庆团长纹丝不动,指挥炊事员,驾驶员全部扛麻袋上坝,所有的推土机来回碾压坝体,保证8米宽的大坝同时向前推进,最终保证了合拢(龙)的胜利。
(十六)
每次抗洪方案提出(抗洪方案就一个,而且是我一次提出来的,没什么每次),指挥都(部)和一八五团领导总是首先征求部队领导的意见,而且把危险和困难任务留给自己的职工。
(十七)
……东岸大坝积极向前推进后,又果断地作出相机堵口的决策(瞎编的,见上述;拦洪坝最终必然要合龙,这是常识,还需要哪位领导来果断地作决策吗?何时合龙,采用多少个装沙土麻袋的铁丝笼完全是我在现场确定的)。
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华士飞说确实很危险,我也怕出问题。但作为指挥员,必须保持镇静,便采取人员下水,扔零星麻袋的办法堵水。最危险的时候大坝中间穿水,连水利专家马少勤都泄气了,说这回是堵不住了,但华士飞依然站在中间穿水的大坝上,坚定地说死马当作活马医,堵不住也要堵(合龙时,是孙新成副师长和我在指挥,华士飞副政委不在拦洪坝现场,也没有这番话语,我想华士飞副政委即使在现场,也不会说出“死马当作活马医,堵不住也要堵”这种没有水平的话,如果真存在“大坝中间穿水”的情况,依靠这两句话就能堵住吗,真是大笑话,何况根本不存在“大坝中间穿水”。截洪方案是我设计的,施工全过程是我在现场指挥的,我对合龙胸有成竹,有100%的把握,何来泄气说是“这回是堵不住了”,真是无中生有,抬高领导可以,但也不要贬低技术人员)!
此文中的不实描述还有多处,不一一指出了,如上述指出的不实描述有误,敬请知情者予以指正,不盛感谢。
马少勤,写于2018—09—28,2021-12-04修改
附件一:抗洪方案
整个抗洪方案是我在4月28日踏勘现场之后,经过认真分析现场的地形、地貌和地质情况形成的,只有腹稿,没有绘制图纸,而是向孙新成副师长作了方案的口头汇报,得到了孙副师长的认可。整个抗洪方案的要点如下:
1)总体方案:在洪水流经的喀拉苏自然沟适当位置截住洪水,改洪水流向由北向南为由东向西,以最短的距离回归界河(阿拉克别克河),在洪水基本退去后再堵住界河决口,使界河彻底恢复到原来的状态。
2)截洪方案:采用筑坝截洪,根据现场没有石材,也没有粘土,只有沙土的实际情况,我提出了“采用麻袋装沙土,用铁丝片组装成装好沙土的麻袋的铁丝笼,再用推土机将组装好的铁丝笼推入喀拉苏自然沟以形成截洪坝,东西两岸并进,最后合龙实现完全截住洪水”的截洪方案,这是实现迫使洪水改道的最关键的措施。
3)洪水改道方案:洪水沿着喀拉苏自然沟由北向南汇入额尔齐斯河,要让洪水改道以最短的距离回归界河,就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修建一条由东向西的渠道,在修建截洪坝时给洪水以出路,并通过这条渠道使洪水回归到界河。同样根据现场的地质情况,并且为了加快成渠速度,我提出了爆破成渠的方案。为了不使截洪坝处的西岸受到冲刷,以约束洪水进入该渠道,必须在分洪之前,采用木桩苇把做好西岸的护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