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希鳌老师
1979年夏天,我在管理区高中毕业后,参加了当年的高考,因为数学偏科,结果,以二十多分的差距落榜。秋天,父亲把我送到了公社驻地所在地的“七中”(沂源县第七中学),在我二哥、三哥的语文老师陈书汉老师当班主任的班里,插班复读。
1980年阳历三月的一天,陈老师忽然给了我们几个复读的同学几份卷子,让我们随堂做了,又收了上去。那天上午的课间,陈老师把我和王宗义等几个同学叫到办公室,对我们说:“你们几个卷子做得不错!县二中办了个复习班,学校给你们联系好了,你们几个明天就到二中去复习吧!”
二中,全称“沂源县第二中学”(即现在的一中),在县城南麻,是我们沂源县教学质量最好的一所高中。去二中复读,是我们这几个同学做梦也没想到的事!
怀着几分激动,几分不舍,还有几分茫然,我们几个同学跟着陈老师从办公室里出来,走在去教室的路上,同班的同学,还有别的班的学生,都纷纷投过羡慕的目光。
第二天早饭后,怀着复杂的心情,告别了老师和同学,我们几个背了铺盖,提了书包(包袱),各自回家了。
父亲上坡还没回来,奶奶、母亲见我忽然背着被褥、书包回来了,很是惊讶;等知道我要去县城上学了,这才高兴地笑了。
正巧村里的拖拉机明天要去县城拉东西,父亲提前和拖拉机手我李来路大哥说好了。第二天早上,父亲和我一起,搭乘拖拉机,去了县城。
到了县城里,下了拖拉机,一路打听着来到了二中。进了校门,传达室里一个青年人走出来,刚要问我们,就见从传达室西侧快步走过来一位身材健壮、手里拿着几张表格的中年男老师。那老师见我父亲扛了被子,我提了书包和包袱,就迎上来朗声问道:“是来复读班复读的学生吗?”父亲赶紧走上前,说:“是啊!老师!孩子是来复读的。”老师问了我姓名、从哪个学校来,然后,拿笔在那表格上打了个对勾,说道:“我是你们复读班的班主任,姓胡,叫我胡老师就是了。”父亲赶紧对胡老师说道:“胡老师,孩子就交给您了,给您添麻烦了!”胡老师摆摆手,说道:“老大哥不用客气,这是我的职责。”……
第一天来报到的学生不多,一共来了来自不同公社的四、五个同学。
胡老师开了传达室后面一排房子的最西边的一个房门,我们进去,见是个外屋、里间的套间。外屋靠北墙的地上铺了些干草,胡老师说:“你们几个同学今天晚上就先在这里将就一下,明天同学们都来了以后,再统一安排宿舍。”——那天晚上,我们几个同学在外间睡地铺,胡老师在里间的一张小床上休息。
第二天,各公社复读的同学们陆续来到了。胡老师忙着给我们安排宿舍、教室。
那时候,二中还没有楼房,男生宿舍安排在了传达室后面的第二排平房东头的三间北屋里:地上铺上了干草,同学们把凉席子靠南墙、北墙铺开,把被褥放上。
教室是在靠西面的三间的房子。在教室外面,胡老师让我们按高矮个排队,安排座次。那时候,我虽然瘦,但个头在同学们当中,还算比较高。于是,我和一位身材魁梧的名叫左效凯的同学,成了同桌。
复读班的班主任兼历史老师,是胡希鳌老师,语文老师伦欲臻老师,数学老师宋老师、江老师,地理老师房筱云老师,政治老师刘书湘老师……
沂源二中18级文科复读班,就这样正式开课了。
我们这些来自不同公社乡村的农家子弟们,就啃着煎饼、就着咸菜,背着《历史》,念着《地理》,开始了新的学习、生活。这时候,还是春季,离家远的同学们,每周六上完了上午的四节课,吃完了午饭,下步走回家,星期天下午,背了煎饼,返回县城二中。从县城到俺庄近五十里路,我们不舍得花那四毛五分钱,下步走,四个半小时到家。
那时候,电影院里刚刚上映了电影《泪痕》,观看之后,伦老师让我们复读班的同学写观后感。写完了,交上去,伦老师批阅后把我和李玉平同学叫到办公室,对我们俩说:“你们两个的观后感写得都不错!我想,把你们两个的观后感合为一篇,作为范文,怎么样?”我们俩很感意外,又觉得荣幸,赶紧点头说“好!”胡老师看了我们的“范文”之后,说:“嗯,文笔不错,继续努力!”
三个多月复读的时间,转眼就结束了。参加完7月初的高考,提了书包、背了被褥,告别了老师,各自回家。胡老师把我们送到学校大门口,笑着对大家说:“同学们,回去敬候佳音!”
第二次高考,因为数学偏科,加之小学、初中、高中时候没学过英语,我又以十多分的差距落榜。
说到高考的英语考试,现在想来,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之前高考加试英语,而且从1980年的30分,到1981年的50分,到1982年(1983年?)的100分,对于来自农村中学的学生们来说,是非常不公平的事!像我们这些来自公社一级乡村中学的学生,从小学到初中到高中,根本就没学过英语——因为师资等方面的原因,学校根本就没开这门课!
两次考试两次失利,我很有些丧气。村里有人见了我,又开玩笑:“考了两年了,还考?再考可就成了‘主考大人’了!”听了此类言语,更觉得灰心。知道了成绩的那一天下午,我独自躺在小北屋的床上,暗自伤心。三哥走进来屋来说:“再去复习一年吧!”我既羞愧又气恼:“不去了!”三哥见状,转身出去了。
过了没一会儿,父亲站到了门口,父亲只说了一句话:“不去复习了?看看你瘦瘦的身板,队里的大扁担,你能挑得动?”
在我们兄妹五人中,就数我在生产队干活最少:从小学到中学到高中,再到后来的复读,我一直在上学;只有每年的麦假、秋假,作为一个“半劳力”,在生产队里干过几天轻来轻去的农活。装载几百斤重东西的车子,从来没敢推过;一百多斤重的担子,更是挑不起来。
“庄户饭,一点半”,说得是庄稼人午饭吃得晚——因为农活忙,不仅午饭晚,早饭、晚饭都晚。那一天早晨,等父亲、大哥上坡回来,一家人吃罢了早饭,大概都快十点了吧。
“徐占生在家吗?”刚收拾完饭桌,忽听院子里有一个熟悉的声音喊我的名字!我一愣神,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胡老师?!”一愣神之间,县城二中我们补习班的班主任胡老师站在了院子里——胡老师从县城坐了45华里路的客车,再步行几里路来到了我们家!进了屋,父亲、母亲赶紧让座,刚一坐下,胡老师就对我父亲说:“占生学习上还有潜力,让他再回去复习一年吧。要不,就太可惜、太遗憾了!”父亲、母亲赶紧答应着,连声感谢!我站在老师身边,简直不知道说什么好了!坐了一会儿,见回去复习的事情已经确定,胡老师婉言谢绝了我父亲、母亲的挽留,“还有别的学生要去通知。”起身就走,我们一家人送到路口,我望着胡老师远去的背影,热泪禁不住夺眶而出!
众望所归,1980年秋季开学的时候,我又一次回到了县城二中。
这一次回校复读的原18级“文科班”的学生,有我、毕德云、王宗义、左效凯、魏成浩、王效芬等同学,不足以成立一个新班,胡老师就让我们进了他当班主任的十九级六班,插班学习。
十九级六班,历史老师兼班主任是胡老师。语文老师孟祥谦老师、王孝正老师,数学老师赵衍孔老师,政治老师刘书湘老师,英语老师陈桂林老师、张盈之老师,地理老师房筱云老师……这些老师,都是教学经验丰富的中年老师、公办老师,教课既认真又有耐心;既面向全体同学,又兼顾我们这些插班复读的同学;既让同学们抓知识点,又兼顾高考——拓宽同学们的知识面……
刘老师讲课很幽默。那一节课,一走上讲台,刘老师就说道:有人说,政治课姓“吕”——今天这样说,明天那样说;还有人说,政治课姓“品”——你这样说,我那样说,他那那样说。同学们听了,都禁不住笑了。那一节课,他不点名地批评个别同学骄傲自满的现象:你本事33,还自以为了不起?”同学们听了,一脸茫然。刘老师见大家都不明白,就解释道:“33,就是‘了了’!”大家一听,这才恍然大悟,都禁不住笑出声来。
王老师很和蔼,说话慢言慢语。那一节语文课,讲鲁迅先生的一篇文章。一开始,王老师范读课文,文章中有“他终于不再讲‘文学是有阶级性的吗’了”这样一句话。这句话,“吗”“了”连用,读起来感觉有点怪怪的。读到这一句时,王老师在句子结尾处用了个疑问的语气,将这种奇怪的感觉表达了出来,然后,忍不住“呵呵”地笑了,同学们也跟着“呵呵”地笑起来。
陈老师中等个头,戴着眼镜,讲课耐心、细致。得知我们这些来自农村中学的插班生没学过英语,就在英语课上给我们补习初中两册的内容。等补完了这两册的课,陈老师见时间实在很紧张了,只好按照原先的教学计划讲解高二英语课本上的课文、知识。
1981年的高考,英语满分是50分。我这个一开始英语基础为零的学生,能在大半年之后的高考中考取13.5分的成绩,都是英语老师的辛劳!
作文课上,孟老师让我们写“写人记事的记叙文”。我以《回忆奶奶》为题目,写了奶奶坎坷、勤劳的一生,和她对儿孙们的爱。孟老师的批语说:条理清楚,叙事详细,情感真实。让我修改之后,发给我稿纸——抄了十几页稿纸,张贴在了“学习园地”墙报栏上。
那一节历史课,胡老师讲完了知识要点,让同学们看书。胡老师来到墙报栏边,一页一页地翻看我的作文。看完后,胡老师并没有说什么,而是走上讲台,提问大家对知识要点的掌握情况。当中午饭后,胡老师来到教室,和我们几个复读的同学闲聊的时候,对我说道:“占生作文写得不错,懂得感恩;但心思不要太重,尽自己的努力学习就是了。”
回校插班复读的同学们,思想压力都比较大。我们有时候会在日记上宣泄自己的“思想负担”。当中午,饭后,课前,胡老师来到教室,有针对性地坐到某位不在教室的同学的座位上,翻看他的桌洞……
那天晌午第三节下了课,一出教室,就看到父亲站在了教室傍边。我赶紧跑过去,父亲把一个包袱递给我,说:“给你捎来几个煎饼。刚才碰见胡老师,胡老师说你思想压力大。别想些别的,好好复习就是!”
有句老话说:有再一再二,没有再三再四。我们这些回来复读的同学,像我,已经考了两次了。这一次回来复读,大家都有一种“成败在此一举”的心态,因此,晚自习下课后,我们继续在教室里看书、复习。当到了十点,胡老师来到教室“赶人”了:“别再‘熬眼’了!都回去睡觉!”把大家“赶出”教室后,胡老师亲自锁上门,看大家都进了宿舍,这才离去。但有的同学鬼心眼子多:胡老师来催促的时候,坐在窗前的同学,悄悄把窗子的插销拔开,等胡老师走了,他再悄悄地溜出宿舍,推开教室的那扇窗子,跳进教室,开开灯,继续“熬眼”……
我们19级六班住校的男同学们的宿舍,在校院东侧,和胡老师的家接山(墙)、隔壁。我们宿舍的两间屋里,中间留出走道,靠墙排放着一张挨着一张的上下铺的木床。当下了晚自习课,胡老师把同学们赶回了宿舍,他也就跟进宿舍来转一转,看一看。那时候,能替换着穿的衣服少,卫生条件也有限,住校的同学们,个个身上都“招”了虱子。临熄灯前,大家都不约而同地脱光了膀子,在电灯下,专心致志地拿虱子。胡老师进来,呵呵地笑问道:“拿了几个啦?”一个同学嘿嘿一笑:“刚刚掐煞了两个大的!”“战果辉煌啊!”胡老师说着,和大家一起,哈哈而乐。
那一天上午,学校忽然停水停电。吃午饭的时候,师母王老师把家中水缸里的水舀进铝锅里,一锅一锅地给我们烧水喝……
19级6班,共47位同学。这些同学里,一部分是来自各公社初中的农村学生,另一部分同学:吴士波、叶琳、徐敏、王童丽、王立群、李丽等同学,是县城里的机关干部子女、企业职工子女。这部分同学见多识广,我们这些来自农村的“地瓜蛋”们对他们多少就有点儿“羡慕嫉妒”的心理。有时候和他们开玩笑,就戏称他们“机关猴子”,他们听了,哈哈一乐,并不气恼。因为是“机关猴子”的缘故,这部分同学高中毕业后,或进机关,或进工厂——没有就业压力,因而学习上就比我们轻松,自习课上有的时候就窃窃私语;我们这些“地瓜蛋”,特别是插班复读的“地瓜蛋”们,因为“成败在此一举”、“孤注一掷”了的缘故,自习课上或算,或读,或背——有时候是捂着耳朵背诵。
2011年四月底,原沂源二中的部分老师和家在县城的部分同学,费心劳力,组织了19级同学毕业三十年五一节大聚会。有感于聚会的盛况和师生相聚的盛景,聚会结束回到日照后,我写了一首“顺口溜”发在了博客上。不知被哪位同学转发到了“沂源吧”上。那天上午,手机忽然响了,接起来一听,是当年我们班的“机关猴子”之一的王童丽同学。在电话里,说起班主任胡老师,老同学感慨万千,“当年我们几个同学自习课上说话,胡老师专门把我叫出去,对我说,‘王童丽哎!你们小点儿声吧!马上要高考了,那些农村来的同学们和你们不一样,他们还得考学呢!’”听老同学这一说,我不禁感慨万千……
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我父亲一开始走东集,赶西集,贩卖点儿蔬菜山果,补贴家用。因为是小本买卖,加上当时农村人家还都不富裕,买卖做得并不如意;后来,和我二舅(我二嫂的爹)两人买卖肉牛,结果,一头牛被悦庄的一个近乎骗子的人只付了一点儿定金就牵了去,余款再也要不回来;那一天,去悦庄赶集,碰到了师范时的一个同学,那同学请我父亲去小酒馆喝酒,告诉我父亲,他师范毕业后一直在庄里教学,去年,转成公办老师,一家人的户口也都转出来了。本来半斤酒都不醉的父亲闻听此言,只一盅酒就醉了,天黑透了才冒雨到家;回来后母亲又唠叨,别再赶集了……那几天,父亲心情很是郁闷,如果下雨天,不能出去赶集,父亲就坐在饭桌边,一壶酒,一碟咸菜,让自己处在一种微醺的状态……
那天是星期二,早饭后,快上课了,我翻开课本,忽然从书里掉出一张纸,我赶紧拿起来一看,只见上面第一行写着我们兄弟四个的小名:下是另起一行写的是 悦庄……欠牛钱……等账目。一开始,我觉得莫名其妙,忽然,心里生起一种恐惧感!赶紧拿了纸条,找到胡老师,把纸条递给老师,又把家里最近的这些事情跟老师说了一遍。胡老师看了纸条,听了我的述说之后,一边把纸条还给我,一边很有把握地说道:“不用担心!没有事儿!应该是你父亲酒后写的,说不定,他已经把这纸条忘记了!”说罢,见我还是一脸不安地表情,胡老师笑着说道,“你要是担心,明天回家去看看——保准没事儿!”
第二天早上,我跑到车站,买了车票,坐上客车,急急忙忙回到家。父亲、母亲见我忽然回来了,感到很是奇怪,“怎么刚去了没两天,就回来了?”见家里一切正常,我暗暗松了一口气,撒了个谎说:“我忘了拿历史书和卷子……”
第二天,我急急忙忙赶回学校,找胡老师销假。胡老师一看到我,就笑着说道:“什么事儿也没有——我没说错吧!”我摸摸头,憨憨地笑了……
记不清楚是国庆节还是元旦之前了——那时候,这两个节日,高二的学生都不放假。那一节历史课,胡老师走上讲台,把上一节课的知识要点提问了一下,说道:“节日要到了,咱们放松放松,娱乐娱乐?”同学们自然齐声叫好。胡老师就看似很随意的点名:让同学们起来表演节目:或者唱首歌,或者讲个笑话,或者朗诵一首诗。几十年前的事了,哪位同学表演了什么节目,实在记不具体了,只有一个节目,我今天依然记忆犹新。
毕德云同学,很有诗人气质,大学毕业走上教学工作岗位后,业余时间发表了不少优秀诗作。当前面的一位同学唱了一首歌之后,胡老师说道:“毕德云!给大家朗诵首诗?”同学们一听,赶紧鼓掌!坐在我左边的毕德云同学略带羞涩地一笑,站起身来,感情饱满、抑扬顿挫地朗诵了宋代大诗人陆游的《钗头凤》
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朗诵完毕,掌声一片!
班里很有诗人气质的,还有坐在我后面的鹿宏伟同学。鹿宏伟同学对古诗情有独钟,喜欢读,喜欢写,而且写得中规中矩。他写了古体诗,常常递给我看。我受他的熏陶,有时候也挖空心思地写上几句,请他指教。他看了,说:韵押得不错!这个字,是平声,应该换个仄声字……我考入临沂师专后一天,忽然收到一封信,信的落款,是一首古体诗——很遗憾,因年代久远,只记得前两句了:“中原逐日久,天阔盖奇雄”——我推测了一番:原来是鹿宏伟同学的来信!
话题再回到“娱乐娱乐”——毕德云同学的诗朗诵结束之后,班长吴士波同学大声说道:“同学们!欢迎胡老师来个节目,好不好!”“好——”同学们齐声叫道。
胡老师呵呵一笑,模仿着标准的淄博口音,绘声绘色地给我们讲了一个武工队员化妆侦察打鬼子、除汉奸的故事,赢得同学们的掌声、叫好声一片!
考试的日期临近了,同学们争分夺秒地复习着。特别是我们几个插班生,吃完晚饭,放下饭碗就往教室里跑,胡老师见了,对我们说道:“别搞得这么紧张!要劳逸结合!”把我们几个撵出教室:“出去散散步再回来!”……
第二天就要高考了,考场就在校内。在课堂,胡老师再一次给我们讲解考试注意事项:考场就在咱们学校里,熟门熟路,不用慌张;今天晚上,不要再熬夜;发下卷子后,写清姓名、考号;答题之前,看看卷子一共多少页;考试期间,注意个人饮食,别吃坏了肚子;考完了一门就过去一门,不要互相询问,赶紧准备下一门考试……
两天的考试时间,很快过去了。考完了,该离校回家等成绩了。大家在宿舍里一边收拾被褥,一边互相询问考试的感觉。正在闹闹嚷嚷,胡老师进来了。大家赶紧停止了嚷闹,一起叫道:“胡老师!”胡老师呵呵一笑,说道:“不用说了,保准都考得不错——你们的努力不会白费的!”
捆扎好了被褥,收拾好了包裹,该离校了,大家都有些恋恋不舍。胡老师说:“好了,都快回家吧!”大家背了铺盖、提了包裹往外走,胡老师和师母王老师一起送我们往外边走,一边走,胡老师转头问我道:“占生,作文写得不错吧!”我憨憨地一笑。在大家的再三劝阻下,胡老师和师母不再往前走,站在那里望着我们远去,当我们快走到学校大门口了,大家不约而同地回头,胡老师和师母王老师还站在那里……
高考成绩出来了:语文、数学、历史、地理、政治、英语总分550分,我考了360分,进入大专分数线,但因数学考了50多分,一门主课不及格,降低一个分数段,体检合格后报的志愿,都是中专学校。
那一天,三哥去县教育局,把录取通知书拿回来了,我一看,是临沂师专中文系的录取通知。我感到很奇怪:没报这个学校啊!等到学校报到以后才知道,因为我的语文考了89分,被临沂师专提高一档录取。这时候,忽然想起了胡老师的那句问话:“占生,作文写得不错吧!”我暗自笑了,眼泪却禁不住在眼眶里打转……
母亲、姑给我做好了新被褥,父亲给我卖上了“周转粮”。那一天,父亲对我说:“快开学了,你到七中陈老师那里去一趟;我到南麻二中胡老师家去一趟——上学的时候,老师们没少操心;考上学了,不能忘了老师!”
于是,我到了住在三岔村南边的陈书汉老师家。师母炒菜招待,我和老师“小酌几杯”。结果,我只喝了几小盅50多度的白酒,就感觉有点晕,不敢再喝了。
父亲到了县城二中胡老师家,胡老师找了两位老师来,三位老师一起陪我父亲喝酒。那两位老师酒量颇大,我父亲感到有些“招架”不了,找了个借口,中途偷偷退席了。回来后,父亲对我说:“你那些老师,喝酒真实在!”
到了寒假里,过了年,1982年农历正月初八,我、王宗义、左效凯、毕德云等几个同学相约一起去看望胡老师。在酒桌上,胡老师笑着问我:“你父亲那次来,怎么中途跑了?”我“嘿嘿”一笑说:“再不跑,就醉倒了!”
我们在19级六班插班复读考出来了的几个同学商定:以后每年的正月初八,一同到二中看望胡老师。在上大学期间,王宗义、左效凯、毕德云和我,每年正月初八都如约而至。那时候,城乡客车比较稀少。有一次,吃了中午饭,在胡老师家玩着玩着,忽然觉得不早了,我急急忙忙告别了老师、师母,跑到车站,一问:去鲍庄方向的车已经开走了。我只好再回到二中胡老师家。老师、师母见我又回来了,呵呵一笑:“没赶上车吧!”和老师、师母一家人一起吃了晚饭,在老师家住宿。胡老师和师母有三个孩子,一个男孩,两个女孩——在19级六班住校复读的近10个月的时间里,我们的宿舍和老师家隔壁,老师的三个孩子,和我们天天见,我们都把他们看作小弟弟,小妹妹。当上大学之后,我们又把老师家当成了亲戚家,当成了上学、回家路途中的“中转站”。到了第二天,吃了早饭告别老师、师母,去车站坐车回家。回到家,父亲见了,笑道:“去看老师,还住下了?”
今天翻看我上师专时所记的两本塑料封面的日记(1981年下半年的日记,记在了一个16开本的笔记本上,没保存下来,遗憾),又一次看到了如下五个时间段里的事情。
一、1982年4月下旬,老师给我的来信里说,19级六班的几个同学,没考上学,又如我们当年一样,回校插班复读,思想压力比较大。
4月27日,在给胡老师的回信里,我附上了给那几位同学写的一首诗(顺口溜):
攻关
——遥寄在二中补习的同学
书海无涯苦作船,
二中遥想大专院。
筹经数战壮心有,
不上虎龙誓不完。
(虽然是“顺口溜”一首,但心真意诚之情,得到了胡老师的嘉许和同学们的称赞。)
二、1982年12月26日,收到家中电报,三哥元旦结婚,于是,请假回家。
12月28日早上,从费县车站乘车到临沂。12点坐上车,下午5点到南麻。到胡老师家,正赶上吃晚饭,于是坐下吃饭,住宿一晚。
12月29日早饭后,胡老师说的话。
买资料要买名人名家的,如王力的《古代汉语》,游国恩的《文学史》等。因为这些资料定稿后变化少。
分到二中的年轻教师,有对象的不多,不好找。
吃完午饭,到车站,中午12点坐车回家。
三、1983年2月3日,星期四 阴历腊月二十一 晴
放寒假,早上6点从学校出发,11点左右到南麻,遇到三哥,一起到胡老师家。
在胡老师家,遇到伦老师,伦老师说,买工具书,要买综合性的:《古文观止译注》、《文学史参考资料》、《历代文选》教育部版本、《优秀教师教案选》。
胡老师说,买了要认真看,不能束之高阁。还有,《词诠》应该买……
四、1983年3月1日 星期三 农历正月十七 天气 雪
今日,是我回校后的第二天。
今晚写了四分信。
一封给家中,一封给二哥,一封给三哥三嫂,一封给胡老师。
五、1983年5月6日,星期五 晴
给胡老师去信一封。
在师专上学期间,我经常给胡老师写信,汇报自己学习、生活方面的情况。对于我的信,胡老师每信必复。
记得有一次,收到一位同学的来信,信中说他在恋爱方面遇到了问题,问我应该怎么办。我一看,犯了难:这可不是我学的专业“汉语言文学”方面的问题,你问我?那我问——问胡老师吧!于是,我把他问的问题,在信里转述给了胡老师。没过几天,胡老师就来信了。胡老师在信中说:你告诉他,应该如何如何……于是,我再给那位同学去信:你应该如何如何……
只有1983年5月6日我写的那一封信,没有收到老师的回复。我想,可能是老师太忙了吧!反正我再有两个月就毕业了,毕业后分配回沂源老家,再去看望老师吧!可做梦也没想到得是:这竟是我和恩师的最后一次通信!
1983年7月14日毕业分配,我被分到位于沂源土门的一家军工企业的子弟学校教学。7月15日到单位报到、上班——单位离县城24里路。我想:这回可离胡老师家近了!
到了周六,我兴冲冲地坐车去县城,到了二中才得知:胡老师一家已经调回章丘老家去了!
一天晚饭后,我的老乡、19级6班同学、临沂师专同学周仕众老师忽然给我打来电话,告诉了一个让我震惊万分的噩耗:“胡老师去世了!”“怎么会呢?!”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原来,那年春节期间,胡老师感冒了,接连好几天咳嗽、发烧。亲友们说,好几天了还不好,别硬扛着了,去医院挂个吊瓶吧,那样好得快。胡老师到了医院,医生在未做好皮试的情况下,就给挂上吊瓶输液。结果,青霉素过敏——正值壮年的胡老师,竟因医疗事故离世!
听到这个噩耗,我悲愤交加,泪溢眼堤!当我回到老家,把这个噩耗告诉父亲时,父亲长叹一声:“唉!可惜了一个好老师啊!”
恩师意外离世已经几十年了!这些年来,我常常想起恩师:想起我落榜后恩师的那次家访,想起我拿着那张“账目单”跑去找恩师时恩师“保准没事”的话语,想起第二次高考完毕后恩师“作文写得不错吧”的问话……
每当想起这些,就深深地自责:章丘很遥远、章丘遥不可及吗?当年恩师坐着车、一路打听着来家访;我为什么就没想到、我为什么就不能跟伦老师、孟老师或者刘老师问问恩师家的地址,寒假里的时候去看望一下恩师呢?!
这样想着,不禁泪眼迷蒙!泪眼迷蒙中,仿佛看到恩师又走上了讲台:
“同学们,今天我们开始讲《贞观之治》……
——谨以此文,纪念恩师!
2021年12月25日
说明:此文的写作,得到了原19级6班吴士波、毕德云、左效凯、周仕众等同学的大力协助,特此说明,谨致谢忱!
1979年夏天,我在管理区高中毕业后,参加了当年的高考,因为数学偏科,结果,以二十多分的差距落榜。秋天,父亲把我送到了公社驻地所在地的“七中”(沂源县第七中学),在我二哥、三哥的语文老师陈书汉老师当班主任的班里,插班复读。
1980年阳历三月的一天,陈老师忽然给了我们几个复读的同学几份卷子,让我们随堂做了,又收了上去。那天上午的课间,陈老师把我和王宗义等几个同学叫到办公室,对我们说:“你们几个卷子做得不错!县二中办了个复习班,学校给你们联系好了,你们几个明天就到二中去复习吧!”
二中,全称“沂源县第二中学”(即现在的一中),在县城南麻,是我们沂源县教学质量最好的一所高中。去二中复读,是我们这几个同学做梦也没想到的事!
怀着几分激动,几分不舍,还有几分茫然,我们几个同学跟着陈老师从办公室里出来,走在去教室的路上,同班的同学,还有别的班的学生,都纷纷投过羡慕的目光。
第二天早饭后,怀着复杂的心情,告别了老师和同学,我们几个背了铺盖,提了书包(包袱),各自回家了。
父亲上坡还没回来,奶奶、母亲见我忽然背着被褥、书包回来了,很是惊讶;等知道我要去县城上学了,这才高兴地笑了。
正巧村里的拖拉机明天要去县城拉东西,父亲提前和拖拉机手我李来路大哥说好了。第二天早上,父亲和我一起,搭乘拖拉机,去了县城。
到了县城里,下了拖拉机,一路打听着来到了二中。进了校门,传达室里一个青年人走出来,刚要问我们,就见从传达室西侧快步走过来一位身材健壮、手里拿着几张表格的中年男老师。那老师见我父亲扛了被子,我提了书包和包袱,就迎上来朗声问道:“是来复读班复读的学生吗?”父亲赶紧走上前,说:“是啊!老师!孩子是来复读的。”老师问了我姓名、从哪个学校来,然后,拿笔在那表格上打了个对勾,说道:“我是你们复读班的班主任,姓胡,叫我胡老师就是了。”父亲赶紧对胡老师说道:“胡老师,孩子就交给您了,给您添麻烦了!”胡老师摆摆手,说道:“老大哥不用客气,这是我的职责。”……
第一天来报到的学生不多,一共来了来自不同公社的四、五个同学。
胡老师开了传达室后面一排房子的最西边的一个房门,我们进去,见是个外屋、里间的套间。外屋靠北墙的地上铺了些干草,胡老师说:“你们几个同学今天晚上就先在这里将就一下,明天同学们都来了以后,再统一安排宿舍。”——那天晚上,我们几个同学在外间睡地铺,胡老师在里间的一张小床上休息。
第二天,各公社复读的同学们陆续来到了。胡老师忙着给我们安排宿舍、教室。
那时候,二中还没有楼房,男生宿舍安排在了传达室后面的第二排平房东头的三间北屋里:地上铺上了干草,同学们把凉席子靠南墙、北墙铺开,把被褥放上。
教室是在靠西面的三间的房子。在教室外面,胡老师让我们按高矮个排队,安排座次。那时候,我虽然瘦,但个头在同学们当中,还算比较高。于是,我和一位身材魁梧的名叫左效凯的同学,成了同桌。
复读班的班主任兼历史老师,是胡希鳌老师,语文老师伦欲臻老师,数学老师宋老师、江老师,地理老师房筱云老师,政治老师刘书湘老师……
沂源二中18级文科复读班,就这样正式开课了。
我们这些来自不同公社乡村的农家子弟们,就啃着煎饼、就着咸菜,背着《历史》,念着《地理》,开始了新的学习、生活。这时候,还是春季,离家远的同学们,每周六上完了上午的四节课,吃完了午饭,下步走回家,星期天下午,背了煎饼,返回县城二中。从县城到俺庄近五十里路,我们不舍得花那四毛五分钱,下步走,四个半小时到家。
那时候,电影院里刚刚上映了电影《泪痕》,观看之后,伦老师让我们复读班的同学写观后感。写完了,交上去,伦老师批阅后把我和李玉平同学叫到办公室,对我们俩说:“你们两个的观后感写得都不错!我想,把你们两个的观后感合为一篇,作为范文,怎么样?”我们俩很感意外,又觉得荣幸,赶紧点头说“好!”胡老师看了我们的“范文”之后,说:“嗯,文笔不错,继续努力!”
三个多月复读的时间,转眼就结束了。参加完7月初的高考,提了书包、背了被褥,告别了老师,各自回家。胡老师把我们送到学校大门口,笑着对大家说:“同学们,回去敬候佳音!”
第二次高考,因为数学偏科,加之小学、初中、高中时候没学过英语,我又以十多分的差距落榜。
说到高考的英语考试,现在想来,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之前高考加试英语,而且从1980年的30分,到1981年的50分,到1982年(1983年?)的100分,对于来自农村中学的学生们来说,是非常不公平的事!像我们这些来自公社一级乡村中学的学生,从小学到初中到高中,根本就没学过英语——因为师资等方面的原因,学校根本就没开这门课!
两次考试两次失利,我很有些丧气。村里有人见了我,又开玩笑:“考了两年了,还考?再考可就成了‘主考大人’了!”听了此类言语,更觉得灰心。知道了成绩的那一天下午,我独自躺在小北屋的床上,暗自伤心。三哥走进来屋来说:“再去复习一年吧!”我既羞愧又气恼:“不去了!”三哥见状,转身出去了。
过了没一会儿,父亲站到了门口,父亲只说了一句话:“不去复习了?看看你瘦瘦的身板,队里的大扁担,你能挑得动?”
在我们兄妹五人中,就数我在生产队干活最少:从小学到中学到高中,再到后来的复读,我一直在上学;只有每年的麦假、秋假,作为一个“半劳力”,在生产队里干过几天轻来轻去的农活。装载几百斤重东西的车子,从来没敢推过;一百多斤重的担子,更是挑不起来。
“庄户饭,一点半”,说得是庄稼人午饭吃得晚——因为农活忙,不仅午饭晚,早饭、晚饭都晚。那一天早晨,等父亲、大哥上坡回来,一家人吃罢了早饭,大概都快十点了吧。
“徐占生在家吗?”刚收拾完饭桌,忽听院子里有一个熟悉的声音喊我的名字!我一愣神,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胡老师?!”一愣神之间,县城二中我们补习班的班主任胡老师站在了院子里——胡老师从县城坐了45华里路的客车,再步行几里路来到了我们家!进了屋,父亲、母亲赶紧让座,刚一坐下,胡老师就对我父亲说:“占生学习上还有潜力,让他再回去复习一年吧。要不,就太可惜、太遗憾了!”父亲、母亲赶紧答应着,连声感谢!我站在老师身边,简直不知道说什么好了!坐了一会儿,见回去复习的事情已经确定,胡老师婉言谢绝了我父亲、母亲的挽留,“还有别的学生要去通知。”起身就走,我们一家人送到路口,我望着胡老师远去的背影,热泪禁不住夺眶而出!
众望所归,1980年秋季开学的时候,我又一次回到了县城二中。
这一次回校复读的原18级“文科班”的学生,有我、毕德云、王宗义、左效凯、魏成浩、王效芬等同学,不足以成立一个新班,胡老师就让我们进了他当班主任的十九级六班,插班学习。
十九级六班,历史老师兼班主任是胡老师。语文老师孟祥谦老师、王孝正老师,数学老师赵衍孔老师,政治老师刘书湘老师,英语老师陈桂林老师、张盈之老师,地理老师房筱云老师……这些老师,都是教学经验丰富的中年老师、公办老师,教课既认真又有耐心;既面向全体同学,又兼顾我们这些插班复读的同学;既让同学们抓知识点,又兼顾高考——拓宽同学们的知识面……
刘老师讲课很幽默。那一节课,一走上讲台,刘老师就说道:有人说,政治课姓“吕”——今天这样说,明天那样说;还有人说,政治课姓“品”——你这样说,我那样说,他那那样说。同学们听了,都禁不住笑了。那一节课,他不点名地批评个别同学骄傲自满的现象:你本事33,还自以为了不起?”同学们听了,一脸茫然。刘老师见大家都不明白,就解释道:“33,就是‘了了’!”大家一听,这才恍然大悟,都禁不住笑出声来。
王老师很和蔼,说话慢言慢语。那一节语文课,讲鲁迅先生的一篇文章。一开始,王老师范读课文,文章中有“他终于不再讲‘文学是有阶级性的吗’了”这样一句话。这句话,“吗”“了”连用,读起来感觉有点怪怪的。读到这一句时,王老师在句子结尾处用了个疑问的语气,将这种奇怪的感觉表达了出来,然后,忍不住“呵呵”地笑了,同学们也跟着“呵呵”地笑起来。
陈老师中等个头,戴着眼镜,讲课耐心、细致。得知我们这些来自农村中学的插班生没学过英语,就在英语课上给我们补习初中两册的内容。等补完了这两册的课,陈老师见时间实在很紧张了,只好按照原先的教学计划讲解高二英语课本上的课文、知识。
1981年的高考,英语满分是50分。我这个一开始英语基础为零的学生,能在大半年之后的高考中考取13.5分的成绩,都是英语老师的辛劳!
作文课上,孟老师让我们写“写人记事的记叙文”。我以《回忆奶奶》为题目,写了奶奶坎坷、勤劳的一生,和她对儿孙们的爱。孟老师的批语说:条理清楚,叙事详细,情感真实。让我修改之后,发给我稿纸——抄了十几页稿纸,张贴在了“学习园地”墙报栏上。
那一节历史课,胡老师讲完了知识要点,让同学们看书。胡老师来到墙报栏边,一页一页地翻看我的作文。看完后,胡老师并没有说什么,而是走上讲台,提问大家对知识要点的掌握情况。当中午饭后,胡老师来到教室,和我们几个复读的同学闲聊的时候,对我说道:“占生作文写得不错,懂得感恩;但心思不要太重,尽自己的努力学习就是了。”
回校插班复读的同学们,思想压力都比较大。我们有时候会在日记上宣泄自己的“思想负担”。当中午,饭后,课前,胡老师来到教室,有针对性地坐到某位不在教室的同学的座位上,翻看他的桌洞……
那天晌午第三节下了课,一出教室,就看到父亲站在了教室傍边。我赶紧跑过去,父亲把一个包袱递给我,说:“给你捎来几个煎饼。刚才碰见胡老师,胡老师说你思想压力大。别想些别的,好好复习就是!”
有句老话说:有再一再二,没有再三再四。我们这些回来复读的同学,像我,已经考了两次了。这一次回来复读,大家都有一种“成败在此一举”的心态,因此,晚自习下课后,我们继续在教室里看书、复习。当到了十点,胡老师来到教室“赶人”了:“别再‘熬眼’了!都回去睡觉!”把大家“赶出”教室后,胡老师亲自锁上门,看大家都进了宿舍,这才离去。但有的同学鬼心眼子多:胡老师来催促的时候,坐在窗前的同学,悄悄把窗子的插销拔开,等胡老师走了,他再悄悄地溜出宿舍,推开教室的那扇窗子,跳进教室,开开灯,继续“熬眼”……
我们19级六班住校的男同学们的宿舍,在校院东侧,和胡老师的家接山(墙)、隔壁。我们宿舍的两间屋里,中间留出走道,靠墙排放着一张挨着一张的上下铺的木床。当下了晚自习课,胡老师把同学们赶回了宿舍,他也就跟进宿舍来转一转,看一看。那时候,能替换着穿的衣服少,卫生条件也有限,住校的同学们,个个身上都“招”了虱子。临熄灯前,大家都不约而同地脱光了膀子,在电灯下,专心致志地拿虱子。胡老师进来,呵呵地笑问道:“拿了几个啦?”一个同学嘿嘿一笑:“刚刚掐煞了两个大的!”“战果辉煌啊!”胡老师说着,和大家一起,哈哈而乐。
那一天上午,学校忽然停水停电。吃午饭的时候,师母王老师把家中水缸里的水舀进铝锅里,一锅一锅地给我们烧水喝……
19级6班,共47位同学。这些同学里,一部分是来自各公社初中的农村学生,另一部分同学:吴士波、叶琳、徐敏、王童丽、王立群、李丽等同学,是县城里的机关干部子女、企业职工子女。这部分同学见多识广,我们这些来自农村的“地瓜蛋”们对他们多少就有点儿“羡慕嫉妒”的心理。有时候和他们开玩笑,就戏称他们“机关猴子”,他们听了,哈哈一乐,并不气恼。因为是“机关猴子”的缘故,这部分同学高中毕业后,或进机关,或进工厂——没有就业压力,因而学习上就比我们轻松,自习课上有的时候就窃窃私语;我们这些“地瓜蛋”,特别是插班复读的“地瓜蛋”们,因为“成败在此一举”、“孤注一掷”了的缘故,自习课上或算,或读,或背——有时候是捂着耳朵背诵。
2011年四月底,原沂源二中的部分老师和家在县城的部分同学,费心劳力,组织了19级同学毕业三十年五一节大聚会。有感于聚会的盛况和师生相聚的盛景,聚会结束回到日照后,我写了一首“顺口溜”发在了博客上。不知被哪位同学转发到了“沂源吧”上。那天上午,手机忽然响了,接起来一听,是当年我们班的“机关猴子”之一的王童丽同学。在电话里,说起班主任胡老师,老同学感慨万千,“当年我们几个同学自习课上说话,胡老师专门把我叫出去,对我说,‘王童丽哎!你们小点儿声吧!马上要高考了,那些农村来的同学们和你们不一样,他们还得考学呢!’”听老同学这一说,我不禁感慨万千……
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我父亲一开始走东集,赶西集,贩卖点儿蔬菜山果,补贴家用。因为是小本买卖,加上当时农村人家还都不富裕,买卖做得并不如意;后来,和我二舅(我二嫂的爹)两人买卖肉牛,结果,一头牛被悦庄的一个近乎骗子的人只付了一点儿定金就牵了去,余款再也要不回来;那一天,去悦庄赶集,碰到了师范时的一个同学,那同学请我父亲去小酒馆喝酒,告诉我父亲,他师范毕业后一直在庄里教学,去年,转成公办老师,一家人的户口也都转出来了。本来半斤酒都不醉的父亲闻听此言,只一盅酒就醉了,天黑透了才冒雨到家;回来后母亲又唠叨,别再赶集了……那几天,父亲心情很是郁闷,如果下雨天,不能出去赶集,父亲就坐在饭桌边,一壶酒,一碟咸菜,让自己处在一种微醺的状态……
那天是星期二,早饭后,快上课了,我翻开课本,忽然从书里掉出一张纸,我赶紧拿起来一看,只见上面第一行写着我们兄弟四个的小名:下是另起一行写的是 悦庄……欠牛钱……等账目。一开始,我觉得莫名其妙,忽然,心里生起一种恐惧感!赶紧拿了纸条,找到胡老师,把纸条递给老师,又把家里最近的这些事情跟老师说了一遍。胡老师看了纸条,听了我的述说之后,一边把纸条还给我,一边很有把握地说道:“不用担心!没有事儿!应该是你父亲酒后写的,说不定,他已经把这纸条忘记了!”说罢,见我还是一脸不安地表情,胡老师笑着说道,“你要是担心,明天回家去看看——保准没事儿!”
第二天早上,我跑到车站,买了车票,坐上客车,急急忙忙回到家。父亲、母亲见我忽然回来了,感到很是奇怪,“怎么刚去了没两天,就回来了?”见家里一切正常,我暗暗松了一口气,撒了个谎说:“我忘了拿历史书和卷子……”
第二天,我急急忙忙赶回学校,找胡老师销假。胡老师一看到我,就笑着说道:“什么事儿也没有——我没说错吧!”我摸摸头,憨憨地笑了……
记不清楚是国庆节还是元旦之前了——那时候,这两个节日,高二的学生都不放假。那一节历史课,胡老师走上讲台,把上一节课的知识要点提问了一下,说道:“节日要到了,咱们放松放松,娱乐娱乐?”同学们自然齐声叫好。胡老师就看似很随意的点名:让同学们起来表演节目:或者唱首歌,或者讲个笑话,或者朗诵一首诗。几十年前的事了,哪位同学表演了什么节目,实在记不具体了,只有一个节目,我今天依然记忆犹新。
毕德云同学,很有诗人气质,大学毕业走上教学工作岗位后,业余时间发表了不少优秀诗作。当前面的一位同学唱了一首歌之后,胡老师说道:“毕德云!给大家朗诵首诗?”同学们一听,赶紧鼓掌!坐在我左边的毕德云同学略带羞涩地一笑,站起身来,感情饱满、抑扬顿挫地朗诵了宋代大诗人陆游的《钗头凤》
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朗诵完毕,掌声一片!
班里很有诗人气质的,还有坐在我后面的鹿宏伟同学。鹿宏伟同学对古诗情有独钟,喜欢读,喜欢写,而且写得中规中矩。他写了古体诗,常常递给我看。我受他的熏陶,有时候也挖空心思地写上几句,请他指教。他看了,说:韵押得不错!这个字,是平声,应该换个仄声字……我考入临沂师专后一天,忽然收到一封信,信的落款,是一首古体诗——很遗憾,因年代久远,只记得前两句了:“中原逐日久,天阔盖奇雄”——我推测了一番:原来是鹿宏伟同学的来信!
话题再回到“娱乐娱乐”——毕德云同学的诗朗诵结束之后,班长吴士波同学大声说道:“同学们!欢迎胡老师来个节目,好不好!”“好——”同学们齐声叫道。
胡老师呵呵一笑,模仿着标准的淄博口音,绘声绘色地给我们讲了一个武工队员化妆侦察打鬼子、除汉奸的故事,赢得同学们的掌声、叫好声一片!
考试的日期临近了,同学们争分夺秒地复习着。特别是我们几个插班生,吃完晚饭,放下饭碗就往教室里跑,胡老师见了,对我们说道:“别搞得这么紧张!要劳逸结合!”把我们几个撵出教室:“出去散散步再回来!”……
第二天就要高考了,考场就在校内。在课堂,胡老师再一次给我们讲解考试注意事项:考场就在咱们学校里,熟门熟路,不用慌张;今天晚上,不要再熬夜;发下卷子后,写清姓名、考号;答题之前,看看卷子一共多少页;考试期间,注意个人饮食,别吃坏了肚子;考完了一门就过去一门,不要互相询问,赶紧准备下一门考试……
两天的考试时间,很快过去了。考完了,该离校回家等成绩了。大家在宿舍里一边收拾被褥,一边互相询问考试的感觉。正在闹闹嚷嚷,胡老师进来了。大家赶紧停止了嚷闹,一起叫道:“胡老师!”胡老师呵呵一笑,说道:“不用说了,保准都考得不错——你们的努力不会白费的!”
捆扎好了被褥,收拾好了包裹,该离校了,大家都有些恋恋不舍。胡老师说:“好了,都快回家吧!”大家背了铺盖、提了包裹往外走,胡老师和师母王老师一起送我们往外边走,一边走,胡老师转头问我道:“占生,作文写得不错吧!”我憨憨地一笑。在大家的再三劝阻下,胡老师和师母不再往前走,站在那里望着我们远去,当我们快走到学校大门口了,大家不约而同地回头,胡老师和师母王老师还站在那里……
高考成绩出来了:语文、数学、历史、地理、政治、英语总分550分,我考了360分,进入大专分数线,但因数学考了50多分,一门主课不及格,降低一个分数段,体检合格后报的志愿,都是中专学校。
那一天,三哥去县教育局,把录取通知书拿回来了,我一看,是临沂师专中文系的录取通知。我感到很奇怪:没报这个学校啊!等到学校报到以后才知道,因为我的语文考了89分,被临沂师专提高一档录取。这时候,忽然想起了胡老师的那句问话:“占生,作文写得不错吧!”我暗自笑了,眼泪却禁不住在眼眶里打转……
母亲、姑给我做好了新被褥,父亲给我卖上了“周转粮”。那一天,父亲对我说:“快开学了,你到七中陈老师那里去一趟;我到南麻二中胡老师家去一趟——上学的时候,老师们没少操心;考上学了,不能忘了老师!”
于是,我到了住在三岔村南边的陈书汉老师家。师母炒菜招待,我和老师“小酌几杯”。结果,我只喝了几小盅50多度的白酒,就感觉有点晕,不敢再喝了。
父亲到了县城二中胡老师家,胡老师找了两位老师来,三位老师一起陪我父亲喝酒。那两位老师酒量颇大,我父亲感到有些“招架”不了,找了个借口,中途偷偷退席了。回来后,父亲对我说:“你那些老师,喝酒真实在!”
到了寒假里,过了年,1982年农历正月初八,我、王宗义、左效凯、毕德云等几个同学相约一起去看望胡老师。在酒桌上,胡老师笑着问我:“你父亲那次来,怎么中途跑了?”我“嘿嘿”一笑说:“再不跑,就醉倒了!”
我们在19级六班插班复读考出来了的几个同学商定:以后每年的正月初八,一同到二中看望胡老师。在上大学期间,王宗义、左效凯、毕德云和我,每年正月初八都如约而至。那时候,城乡客车比较稀少。有一次,吃了中午饭,在胡老师家玩着玩着,忽然觉得不早了,我急急忙忙告别了老师、师母,跑到车站,一问:去鲍庄方向的车已经开走了。我只好再回到二中胡老师家。老师、师母见我又回来了,呵呵一笑:“没赶上车吧!”和老师、师母一家人一起吃了晚饭,在老师家住宿。胡老师和师母有三个孩子,一个男孩,两个女孩——在19级六班住校复读的近10个月的时间里,我们的宿舍和老师家隔壁,老师的三个孩子,和我们天天见,我们都把他们看作小弟弟,小妹妹。当上大学之后,我们又把老师家当成了亲戚家,当成了上学、回家路途中的“中转站”。到了第二天,吃了早饭告别老师、师母,去车站坐车回家。回到家,父亲见了,笑道:“去看老师,还住下了?”
今天翻看我上师专时所记的两本塑料封面的日记(1981年下半年的日记,记在了一个16开本的笔记本上,没保存下来,遗憾),又一次看到了如下五个时间段里的事情。
一、1982年4月下旬,老师给我的来信里说,19级六班的几个同学,没考上学,又如我们当年一样,回校插班复读,思想压力比较大。
4月27日,在给胡老师的回信里,我附上了给那几位同学写的一首诗(顺口溜):
攻关
——遥寄在二中补习的同学
书海无涯苦作船,
二中遥想大专院。
筹经数战壮心有,
不上虎龙誓不完。
(虽然是“顺口溜”一首,但心真意诚之情,得到了胡老师的嘉许和同学们的称赞。)
二、1982年12月26日,收到家中电报,三哥元旦结婚,于是,请假回家。
12月28日早上,从费县车站乘车到临沂。12点坐上车,下午5点到南麻。到胡老师家,正赶上吃晚饭,于是坐下吃饭,住宿一晚。
12月29日早饭后,胡老师说的话。
买资料要买名人名家的,如王力的《古代汉语》,游国恩的《文学史》等。因为这些资料定稿后变化少。
分到二中的年轻教师,有对象的不多,不好找。
吃完午饭,到车站,中午12点坐车回家。
三、1983年2月3日,星期四 阴历腊月二十一 晴
放寒假,早上6点从学校出发,11点左右到南麻,遇到三哥,一起到胡老师家。
在胡老师家,遇到伦老师,伦老师说,买工具书,要买综合性的:《古文观止译注》、《文学史参考资料》、《历代文选》教育部版本、《优秀教师教案选》。
胡老师说,买了要认真看,不能束之高阁。还有,《词诠》应该买……
四、1983年3月1日 星期三 农历正月十七 天气 雪
今日,是我回校后的第二天。
今晚写了四分信。
一封给家中,一封给二哥,一封给三哥三嫂,一封给胡老师。
五、1983年5月6日,星期五 晴
给胡老师去信一封。
在师专上学期间,我经常给胡老师写信,汇报自己学习、生活方面的情况。对于我的信,胡老师每信必复。
记得有一次,收到一位同学的来信,信中说他在恋爱方面遇到了问题,问我应该怎么办。我一看,犯了难:这可不是我学的专业“汉语言文学”方面的问题,你问我?那我问——问胡老师吧!于是,我把他问的问题,在信里转述给了胡老师。没过几天,胡老师就来信了。胡老师在信中说:你告诉他,应该如何如何……于是,我再给那位同学去信:你应该如何如何……
只有1983年5月6日我写的那一封信,没有收到老师的回复。我想,可能是老师太忙了吧!反正我再有两个月就毕业了,毕业后分配回沂源老家,再去看望老师吧!可做梦也没想到得是:这竟是我和恩师的最后一次通信!
1983年7月14日毕业分配,我被分到位于沂源土门的一家军工企业的子弟学校教学。7月15日到单位报到、上班——单位离县城24里路。我想:这回可离胡老师家近了!
到了周六,我兴冲冲地坐车去县城,到了二中才得知:胡老师一家已经调回章丘老家去了!
一天晚饭后,我的老乡、19级6班同学、临沂师专同学周仕众老师忽然给我打来电话,告诉了一个让我震惊万分的噩耗:“胡老师去世了!”“怎么会呢?!”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原来,那年春节期间,胡老师感冒了,接连好几天咳嗽、发烧。亲友们说,好几天了还不好,别硬扛着了,去医院挂个吊瓶吧,那样好得快。胡老师到了医院,医生在未做好皮试的情况下,就给挂上吊瓶输液。结果,青霉素过敏——正值壮年的胡老师,竟因医疗事故离世!
听到这个噩耗,我悲愤交加,泪溢眼堤!当我回到老家,把这个噩耗告诉父亲时,父亲长叹一声:“唉!可惜了一个好老师啊!”
恩师意外离世已经几十年了!这些年来,我常常想起恩师:想起我落榜后恩师的那次家访,想起我拿着那张“账目单”跑去找恩师时恩师“保准没事”的话语,想起第二次高考完毕后恩师“作文写得不错吧”的问话……
每当想起这些,就深深地自责:章丘很遥远、章丘遥不可及吗?当年恩师坐着车、一路打听着来家访;我为什么就没想到、我为什么就不能跟伦老师、孟老师或者刘老师问问恩师家的地址,寒假里的时候去看望一下恩师呢?!
这样想着,不禁泪眼迷蒙!泪眼迷蒙中,仿佛看到恩师又走上了讲台:
“同学们,今天我们开始讲《贞观之治》……
——谨以此文,纪念恩师!
2021年12月25日
说明:此文的写作,得到了原19级6班吴士波、毕德云、左效凯、周仕众等同学的大力协助,特此说明,谨致谢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