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汉初月氏、难兜靡之国俱在敦煌祁连间。月氏先灭难兜靡之国,刚出生的难兜靡之子昆莫及其部分国人迁入匈奴,不久匈奴击走月氏,月氏西迁至伊犁河流域,霸占了塞国。前176年,匈奴右贤王与志在复仇的昆莫部众联手又西求月氏而破之,夷其国,昆莫留居其地,建立或光复乌孙国。前174年,冒顿死,乌孙独立。后老上单于西征乌孙,不能胜,遂羁属之。匈奴军转而攻击尚未远徙的月氏,杀月氏王取其头颅。之后月氏乃西迁大夏。之后某年昆莫死,猎骄靡即位。至前107年细君出塞时,猎骄靡有七十几岁,史载其年老。
2.汉初月氏、难兜靡之国俱在敦煌祁连间。匈奴击月氏,月氏部分力量西迁。前176年,匈奴夷灭月氏、难兜靡之国(乌孙),月氏西迁霸占塞国。刚出生的难兜靡之子昆莫及其部分国人迁入匈奴。老上单于时,匈奴又攻杀月氏王取其头颅。之后月氏西迁大夏。前161年老上单于死,昆莫乃率其众西迁至伊犁河流域,独立。军臣单于击之,不胜,遂羁属之。至前107年细君出塞时,昆莫(猎骄靡)七十岁,史载其年老。
两种见解对比下来:
第一种见解没有明显的硬伤。史料无法反应猎骄靡就是狼孩儿昆莫本人;在【谁灭了难兜靡之国】、【昆莫西迁的时间点在某位匈奴单于死前还是死后】、【昆莫西迁的性质】,这三个问题上信从汉书记载(即月氏灭难兜靡国,西迁于某单于死前、西迁性质为伐月氏复仇复国),认为班固很可能是相比于刚刚通西域,所得信息不全面的张骞、司马迁来说,掌握了更充足的乌孙历史信息,故才更改史记的记载;
第二种见解硬伤较多。一是史载汉初匈奴已经“西击走月氏”,此句强行解读为战后西迁的只是一部分月氏人,不包括其政权中心,过于牵强,此语明言月氏已走,理应认为月氏政权的中心(月氏王等)西迁了;二是在【谁灭了难兜靡之国】、【昆莫西迁的时间点在某位匈奴单于死前还是死后】、【昆莫西迁的性质】,这三个问题上信从史记记载(即匈奴灭难兜靡国、西迁于某单于死后、西迁性质为谋求远离匈奴腹地从而方便独立),这点也比较无理,班固似乎不会在乌孙国基本历史这种环节上,在没有确据的情况下,将司马迁所载的正确信息,特意改成错误的。三是史记记载昆莫“及壮,使将兵,数有功,单于复以其父之民予昆莫,令长守于西。昆莫收养其民,攻旁小邑,控弦数万,习攻战。单于死,昆莫乃率其众远徙,中立,不肯朝会匈奴。”若认为昆莫出生于前177-前176年,“单于死”指前161年老上单于死,则昆莫率众西迁时不过17岁,且在此之前昆莫已经有了一系列军事成绩,这些成绩的取得大体也应要数年时间,如此,昆莫十多岁就领兵建功且领导父亲部众,其年龄太小,难以置信。而见解1的体系中,年龄就不存在疑点。史载匈奴“西击走月氏”时,“汉兵与项羽相距”,即约前204年左右,而月氏灭难兜靡之国的时间要更早一些,这样,前176年时昆莫至少29岁,非常允适。若“单于死”视为前127年军臣单于死,则乌孙西迁的时间就安排得过晚,张骞归汉的时间正在军臣单于死后不久,乌孙完成西迁且成功独立(击退匈奴军)的时间甚至比张骞归汉还晚,恐怕张骞是不会叙述“匈奴遣奇兵击,不胜,以为神而远之,因羁属之,不大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