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主诗文词作品结集及散佚情况
“知吴王事迹莫若徐铉为详”,徐铉在《大宋左千牛卫上将军追封吴王陇西公墓志铭并序》中称故主“酷好文辞,多所述作,一游一豫,必以颂宣;载笑载言,不忘经义。洞晓音律,精别雅郑。穷先王制作之意,审风俗淳薄之原,为文论之,以续《乐记》。所著《文集》三十卷,《杂说》百篇,味其文知其道矣”。这是说李煜著述不凡,立志传先贤之教化,曾为文续《乐记》,还著有《文集》三十卷、《杂说》百篇。徐铉另有《御制杂说序》一篇,序中还提及弟锴为后主《文集》三十卷作《御集序》,现已佚。另一位南唐旧臣陈彭年在《江南别录》亦写道“后主酷好著述,有《杂说》百篇行于代,时人以为可继《典论》”,“后主文集,锴为之序,《新说》又铉为序”。还提及后主曾为徐铉作序,“铉著《质论》十余篇,后主宸笔冠篇,儒者荣之”。
南唐旧臣的记述中不无溢美之词,但可以据此确定后主《文集》三十卷、《杂说》三卷百篇的存在。但北宋庆历元年(公元1041年)《崇文总目》中仅记有《李煜集》十卷、《江南李王诗》一卷。其时距后主谢世不过六十三载,何以文集已佚失大半?《崇文总目》未提及《杂说》,其后南宋人撰《通志略》中记有《杂说》六卷。元人编《宋史艺文志》中记有《李煜集》十卷、集略十卷、诗一卷、《杂说》二卷。从北宋庆历元年(公元1041年)到元至正五年(公元1345年),三百零四年间经历靖康之难、建炎南渡、赵宋灭亡,与前六十三年相比较,后主作品却未散佚多少。猜测有三:一是后主作品可能在开宝八年十一月廿七日金陵城破兵祸之中就散失了一部分;二是后主或南唐旧臣删去了可能让宋帝不悦的内容以避祸;三是一些“不当言辞”被当权者销毁了。约在明万历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成书的《世善堂藏书目录》记有《李后主集》十卷,而清康熙四十五年(公元1706年)成书的《全唐诗》中就只录有后主诗十八首,“集十卷。诗一卷。失传。”只九十年!这大概和满清入关,兴文字狱不无关系。又一百年后,清嘉庆年间修成的《全唐文》录后主文七篇。
关于后主词作结集的记载始见于尤袤《遂初堂书目》,后多与中主词合为“二主词”传于世。
《钓矶立谈》中写道:“后主天性喜学问,尝命两省丞郎,给谏词掖,集贤、勤政殿学士分夕于光政殿,赐之对坐,与相剧谈,至夜分乃罢。其论国事,每以富民为务。好生戒杀,本其天性。承蹙国之后,群臣又皆寻常充位之人,议论率不如旨。尝一日叹曰:‘周公、仲尼,忽去人远,吾道芜塞,其谁与明?’乃著为《杂说》数千万言。曰:‘特垂此空文,庶几百世之下,有以知吾心耳。’”可惜,《文集》三十卷、《杂说》十卷散佚,我们失去了做百世下知心人的机会。
如今,后主以词著称于世,甚至被誉为“词中之帝”,他当年未必料到。词起初被视为小道,据现有资料,后主在悼亡时也是选用文与诗。但后主凭借残存的数十阙小词依旧留名文学史,传唱千载,流芳百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