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研究《山海经》,于是就买了一本这个书来学习,怎料才只随便翻阅了一下,便大觉失望,作为一本学术作品,如此不严谨我还是第一次见识。本来想标题为“批判”的,不过既然作者是地理专家,所以客气一点用“质疑”。
首先来说下横断山区的定位,关于这个定位倒是有一定依据,但是后面就很不严谨了。书中很确定标记了《山海经》中所有提到的国,最搞笑的是认为《山海经》中所记载之神与兽鸟,都是给地图标注的符号而已。来看下书中这段对原文的注解:“《南山经》之首是鹊山。其首山是招摇之山。招摇山好像林立在西海之上。西海即洱海。它是相对于祥云云南驿古湖泽的东海而言的。招瑶山在洱海的东岸,位于大理市挖色镇和宾川县大营镇的交界处,今无名之山,海拔2470米,它比洱海水面高出600多米,洱海东岸地形陡峭,看起来,招瑶山如林立在洱海之上。有兽焉,“其状如禺而白耳,伏行人走”是狌狌在《山海经》上相应位置画的图像解释和说明。......“
我实在很好奇,“有草焉,其状如韭而青华......”“有木焉,其状如榖而黑理......”这两段去哪了?按照作者的逻辑,狌狌不过是作为地图图标用来标记招瑶山的符号。那请问为何还要写祝餘和迷榖?标记一个地方需要用三个符号吗?何况另外两个符号您老人家翻译时也没翻译出来啊。
再来看一段,原文是“三首国在其东,其为人一身三首”。就这一段解释书中如下:“三首国在寿华之野的东面。“其为人一身三首”是三首国人在《山海经图》上所在位置的图像解释和说明。即画三个人头,一个身子的图像,以表示三首国所在的位置。这个图像和“一首三身”的图像刚好相反,“一首三身和三身一首”是不同的图像设计。三首国其国邑在今弥渡县寅街乡多祜村,它在寿华只野的东面。作者的图像设计形态多种多样,奇形怪状。有三首的人,还有三首的鸟呢“”
这段注解着实让我“叹为观止”,且不说地理方位是否对,姑且认为是对的,但是“其为人一身三首”居然是《山海经》作者设计的图标这一观点,实在是令人匪夷所思。不明白这本书的专家有没有基本的古汉语和历史常识,上古时期的部落图腾莫非不知道,“其”字可能通假“旗”字就没考虑过?《山海经》中那么多通假字,作者感觉一点都不懂。
更有甚者,“《海外东经》载:‘帝命竖亥步,自东极至于西极,五亿九千八百步。竖亥右手把算,左手指青丘北。一曰禹命竖亥。一曰五十万九千八百步。’”但原文里第一个是“五亿十选九千八百步”,按郭璞注:“选”,万也。因此是五亿十万九千八百步。而第二个记载是“一曰五亿十万九千八百步”。不知道是故意把十亿写丢是为了好证实作者“古神州并不大”的观点还是作者读的《山海经》是山寨版本?
古代“步”是计量单位,商、周、秦时都不一样。周时“八尺为一步”,300步为一里。商时一尺约0.16米。这样算来“招瑶之山以至箕尾之山,凡十山,二千九百五十里”,也就是1132.8公里,古中原怎么可能只在横断山区这么一点点范围内?
用地理学来研究山海经没有错,但是对应到你找出来的每条山系,是否有那些植物,矿产,是否应当考量一下,直接就是哪个测绘数据来套出一座座山,而对其中的祭祀风俗、物产、动物、植物一概不管,是否也太不严谨了。就是一名普通爱好者,也知道要对应山系、水系、水的流向和所描述地区的物产、风俗、图腾来进行考证,作为专家就随便只对应地理就敢说书中描绘的山就是此山,记录的水就是此水,未免也过于大胆。
《山海经》不管是不是三皇五帝时期就开始记录还是在春秋战国时期记录,那个时代统领一切科学的哲学体系和现在是完全不同的,脱离道家、儒家以及周礼这一哲学体系拿现代的哲学体系去指导理解,肯定是由问题的。就正如上古时期人能读懂河图洛书,现在很多人却难以理解一样。即便是地理文献,也需要站在历史学和考古学的角度去研究,就地理而谈地理,恐怕无法让人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