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书吧 关注:654贴子:1,900
  • 0回复贴,共1
附录
【序跋】
《化书》后序
宋碧虚子题
予读《化书》,至“老枫化为羽人,朽麦化为蝴蝶,自无情而之有情也。贤女化为贞石,山蚯化为百合,自有情而之无情也”,乃知作之者明乎“庄列”之旨,达乎程生马而马生人也。予闻曰问乎鸿濛君曰:“《化书》百有十篇,宋齐邱所撰非乎?”鸿濛君曰:“吾闻希夷先生诵此书,至稚子篇掩册而语吾曰:我师友谭景昇始于终南山著《化书》,因游三茅,经历建康,见齐丘有仙风道骨,虽溺于机智而异于黄埃稠人,遂引此篇云‘稚子弄影,不知为影所弄;狂夫侮像,不知为像所侮。化家者不知为家所化,化国者不知为国所化。醉者负醉,疥者疗疥,其势弥颠,其病弥笃,而无反者也。’齐邱终不悟,景昇乃出《化书》授齐邱曰:‘是书之化,其化无穷,愿子序之,流于后世。’于是杖靸而去。齐邱夺为己有而序之耳。”噫!昔“向秀”述《南华解义》,未传而死;“郭象”偷解成注,诚罪人也。今谭君名刻于自简,身不老于人间,齐邱敢纵其盗心,蔽其仙迹,其罪尤著也。果不得其死,宜乎哉!
诸子汇函谭子跋
《北史》曰:谭峭隐终南山,作《化书》,出授齐邱子嵩曰:是书之化,其化无穷,愿子序之行于世。齐丘将酒灌之沉湎,以牛皮裹缝,抛于江中。后为渔人所获,剖视,见峭睡齁齁不止。唤之久,方觉,乃曰:齐丘夺我《化书》遂我于江。乃作诗曰:线作长江扇作天,靸鞋抛向海东边。蓬莱信道无多地,只在谭生拄杖前。遂化风而去。故书称齐丘子。
崑山归有光熙甫 蒐辑
长洲文震孟文起 参订
明弘治十七年刘达刻本《化书》序
道在天地间不可见,可见者化而已。化在天地间不可见,可见者形而已。盖道者,日用事物当行之理,无物不有,无时不然,所以不可顺臾离也。若其可离,则为外物而非道矣。是道也,未有太极先天而生,本自无名,不得已而强名曰道。道尚强名,何天地万物之有哉!名尚非有,而形形色色者亦安有所寓哉!自夫《易》有太极,两仪擘分,气之清者化为天,气之浊者化为地,气之中和者化为人,气之驳杂者化为物。气化而形生,形化而气生,生生化化,若循环然。始而终,一而二、二而一者也。是故古之圣贤,立言垂训以诏后世,莫不因形而观化,因化以明道,盖亦不得已而然耳。五代时,南唐有道之士谭景昇所撰《化书》一册,凡六卷,分【道】、【术】、【德】、【仁】、【食】、【俭】六化,共百一十篇。其意谓道不足,继之以术;术不足,继之以德;德不足,继之以仁;仁不足,继之以食;食不足,继之以俭。其名愈下,其化愈悉。噫!信斯言也则无形无化,无化无道,得之可以治身,可以济物,摔倒之可以化乡党邦国,亦有補于世教之文也。苟非格特致知,以精穷理之功;诚意正心,以得尽性之实。知之明,见之的,有以窥阴阳化育之原,达鸢鱼飞跃之机者,孰能与于斯哉!国初潛溪先生宋景濂评其文高简可亚关尹子,其于黄老道德实有所见。且尹子亲受太上老子之教,故其所立卓尔。五代去古益远,斯人所立旷百世而与之同符,非真有所得,何以及此?尤足以见圣贤之生不偶也如是。是书在“天顺”间“代府”板行,岁久磨灭,见之者罕,方外友郑君常清深得是书之旨,恐后人之不及见也,欲翻刊之,谋于定州善士刘达字景亨者,即慨然捐资,命工寿梓,问以序属余。余自谢事潛心斯道,盖亦有年,尚未有所得其要领,每阅是书,未尝不一唱而三叹。兹因其请,讵能已于言乎,故僭述数语为之引云。
弘治甲子二月望日
赐进士奉政大夫修正庶尹光禄寺少卿“抱犊山人”李绅缙卿序
明天启刻本序
宋景濂曰:齐丘子六卷一名《化书》,言道、术、德、仁食、俭六化为甚悉,世传为伪唐宋齐丘子嵩作。张文潛题其后云:齐丘犬鼠之雄,盖不足道。其为《化书》虽皆浅机小数,亦微有见于黄老之所谓道德者。噫!是书之作,非齐丘子也,终南山隐者谭峭景昇也,齐丘窃之耳。其云能得一者,天下可以理,老氏说也;魂魄昧我,血气醉我,七窍囚我,五根役我,释氏之说也;心冥冥兮无所知,神怡怡兮无所之,气熙熙兮无所为,万虑不可惑,求死不可得,神仙家说也,非浅机小数比也。使齐丘而知此,何为不得其死哉!其文高简,固微有见于道德者矣。
说郛本序涵芬楼藏
广平宋齐子嵩性情慵,读书不知古今,然好属意于万物,有感于心,必冥而道之。所以或得万物之情,或见变化之妙,遂著《化书》以尽其道。凡六卷,百有七篇,上二卷说道与术,中二卷说德与仁,下二卷说食与俭,皆化之旨也。岂道不足化之为术,术不足化之为德,德不足化之为仁,仁不足化之为食,食不足化之为俭。食、俭二化,其物甚早,其名其微,其数甚大,其化甚广,可以谈道德、保仁义、厚礼乐、诚忠信。噫!不知万物之化小人也,不知小人之化万物也;不知小人之化《化书》也,不知《化书》之化小人也。化之道如是大已。
太和庚寅宋齐丘序
榕园丛书跋
右后唐谭峭《化书》六卷,《四库全书》著录在《子部杂家杂学类》中。五代之世,各君其国,居其土者即为其民,而道流云游无迹,亦难定所居何地。考《南岳总胜实录》云:“谭峭字景昇,居终南久,著《化书》。过东吴见宋齐丘,游庐阜,泛汉湘,练丹于华盖院。”吴为杨氏国号,其见齐丘,尚在徐知诰未称南唐以前。考史唐明宗二年辛卯,为杨溥大和三年,是年徐知诰镇金陵,乙未知诰始称齐王。景升见齐丘,当在辛卯之后。前之学道嵩山,久居张立 南,其时尚为后唐地。《道藏》原书称为晋谭紫霄真人,今定为后唐人,从其朔也。《五代史》称闽王昶封谭紫霄为正一先生。考王昶之立,即在乙未,是岁为唐潞王清泰元年。二年丙申,即为石晋天福元年。封紫霄在天福二年丁酉,是年吴转为南唐。四年已亥,闽王昶被杀,是昶立不过五年。而景昇自辛卯后至金陵,由江西人入南岳练丹。乙未后入闽见昶,其年亦合。道流荣遇一时,未必有两人,则即其人是景昇,未居晋地也。书以无为胜有为,无用胜有用,亦废也。是书钞自《道藏辑要》,有明王一清注,并有前序,算称先天风雷侍者,亦道流荒诞之习,今不录焉。同治甲戍七月番禺李光廷
蒋孟苹藏宋刊本跋
傅增湘
蒋孟苹藏宋刊本《化书》半叶八行,十六字,白口,左右双线,板心注“化一”、“化二”等字,下方记刊工名一字,“贞”字缺末笔,“构”字不缺,盖北宋刊本也。有董俊、董氏仲吁朱印,康纶钧号(字)购书号伊山、康(秦)观怡字用于号海槎墨印。后有明人跋、不署名。前有纶钧嘉十七年跋。庚申二月初七傅增湘校皆自记。
【著录】
郡齐读书志
(宋)晃公武
右伪唐宋齐丘子嵩撰,张耒文潛尝题其后云:齐丘之智,特犬鼠之雄耳,盖不足道。其为《化书》虽浅机小数,亦微有见于黄老之所谓道德,其能成功有以也。文章颇亦高简有可喜者。其言曰“君子有奇智,天下不亲”,虽圣人出,斯言不废。
直齐书录解题
(宋)陈振孙
《化书》六卷。南唐宰相庐陵宋齐邱子嵩撰。
崇文总目
(宋)王尧臣 等
《化书》六卷,谭峭撰。侗按:今本亦题峭撰。宋齐邱攘为己作,故通志略诸书并题齐邱撰,误也。
文渊阁书目
(明)杨士奇 等
谭景昇《化书》一部一册。
菉竹堂书目
(明)叶盛
谭景昇《化书》一册。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旧本曰齐邱子,称南唐宋齐邱撰。宋张耒跋其书,遂谓齐邱犬鼠之雄,盖不足道。晁公武亦以齐邱所撰著于录。然宋碧虚子陈景元跋称旧传陈搏言谭峭景升在终南著《化书》,周游三茅,历建康,见齐邱有道骨,因以授之,曰:“是书之化,其化无穷,愿子序之,流靡后世。”于是杖靸而去。齐邱遂压为己有而序之。则此书为峭所撰,称齐邱子者非也。书凡六篇,曰“道化”、“术化”、“德化”、“仁化”、“食化”、“俭化”。其说多本黄老道德之旨,文笔亦简劲奥质。元陆友仁《砚北杂志》称谭景升书世未尝见,他书言其论书道,钟、王而下一人而已。今考《书道》一条,见在“仁化”篇中,而友仁顾未之见,则元世流传已罕矣。明初代王府尝为刊行,后复有刘氏、申氏诸本。今仍改题《化书》而以陈景元跋附焉。峭为唐国子司业洙之子,师嵩山道士,得辟谷养气之术,见沈汾《续仙传》中。其说怪怪,不足深辨。又道家称峭为紫霄真人,而《五代史闽世家》称王昶好巫,亦无从而究诘矣。
四库全书简明总目
《化书》六卷。南唐谭峭撰。宋齐邱攘为己作,故亦谓之齐邱子。凡六篇,曰“道化”、“术化”、“德化”、“仁化”、“食化”、“俭化”。峭本道士,故大旨多出于黄老,而附会于儒言。
增订四库简明目录标注
邵懿辰、邵章续录
《化书》六卷。《道书全集》本、《道宗六书》本、《二十子》本、《唐宋丛书》本、《墨海全壶》、《珠丛别录》本、《百名家书》本、《子汇》本作《齐邱子》一卷。明初代王府刊本,又弘治甲子刘氏刊本、申氏本、又嘉靖戊戌周藩刊本。“续录”蒋孟苹藏宋刊本、《说郛》本、《广秘籍》本、《盐邑志林》一卷本、《古今逸史》本、《道藏》本、《格致丛书》本、《续道藏》本、清抄本。
郑堂读书记
周中孚
南唐谭峭撰。(峭字景昇,为唐国子司业洙之子,师事嵩山道士。)《四库全书》著称景昇以是书授宋齐丘,齐丘攘为己作,故亦谓之《齐丘子》。《崇文总目》尚题峭撰,《读书志》、《书录解题》、《通志》、《通考》、《宋志》则俱作为齐丘撰矣。其书分六篇:曰“道化”、凡二十三则;曰“术化”,凡二十一则;曰“德化”,凡十六则;曰“仁”化,凡十七则;曰“食化”,凡十五则;曰“俭化”,凡十七则。每则皆有标目,惟《道化》篇首有小序。晁氏称张文潛耒尝题后云:“《化书》虽皆浅机小数,亦微有以见于黄老之所谓道德也。文章颇高简可喜者。其言曰‘君子有奇智,天下不亲’,虽圣人出,斯言不废。”云云。盖景昇本道士,故大旨多出于黄老而附会于儒言,与罗昭谏《两同书》殆犹鲁术之政耳。《说郛》、《广秘籍》、《盐邑志林》、《墨海金壶》均收入之。
持静齐书目
丁日昌
《化书》六卷,南唐谭峭撰。即《齐邱子》,明天启中刊本。又一明刊本有张教安、苏台逸史诸印。
崇雅堂书录
甘鹏云
《化书》六卷,南唐谭峭撰。明吴勉学刻本、湖北局本、《珠丛别录》本。大旨近儒亦采黄老。《四库》著录。
即园读书志
叶德辉
《化书》六卷,明弘治甲子刘氏刻本。《化书》六卷,南唐谭峭撰,明弘治甲子刘氏刻本。每半页九行,行二十字,大题《化书》卷之机,次行紫霄真人谭景升撰。此书本黄老道家之言。而宋晁公武《郡齐读书志》入之《杂志》。《四库全书总目》因之,殊为失实。且撰人题宋齐邱,亦尚张耒跋语之误。然耒称其文章高简可喜,又称其“君子有奇志,天下不亲”之言,虽圣人出斯言不废。元陆友仁《砚北杂志》称景昇书世未尝见,他书言其论书道,钟、王而下一人而已。今《书道》一条在“仁化”篇,友仁竟未之见,是此书在元时已不甚流传。明代府即刻于前,嘉靖戊戌周藩刻于后,此本居间,为之枢纽。明人之有功是书诚不小矣。谭峭事迹载沈汾《续仙传》当抄附于后,以便读者取证云。
藏园群书经眼录
傅增湘
《化书》六卷,南唐谭峭撰。宋刊本,蒋孟苹藏书,余曾借友。
《化书》六卷,南唐谭峭撰,明弘治甲子刘达刊本,九行二十字,前有弘治甲子抱犊山人李绅搢卿序,言是书在天顺间代府板行,岁久磨灭,方外郑常清欲翻刊之,谋于定州刘达景亨,捐资寿梓云云。后有嘉祐五年碧虚子题跋。钤有《盛沈观印》、《元亮氏》二印。(己巳四月)
《化书》六卷,南唐谭峭撰。明宝颜堂刻本,旧人用宋八行本校。钤有古潭州袁卧雪庐收藏白文刊。(李木齐遗书,辛巳)
《齐丘子》一卷,五代谭峭撰。明嘉靖刊本,十行十九字。所翻宋本。(今未五日收得)
涵芬楼炉余书录
《化书》六卷,宋刊本,二册。题吴相宋齐丘述。《四库题要》谓为谭峭景昇所撰。前后无序跋,书凡六篇,“道化”第一,“术化”第二,“德化”第三,“仁化”第四,“食化”第五,“俭化”第六。半页八行,行十六字,左右双阑,版心单鱼尾。书名题化机,下记刻工姓名,均单字,多剥蚀不可辨。印藏:董俊、董氏仲吁、康纶字囗书号伊山、康观涛字用于号海槎。
【考释】
宛丘题跋·书宋齐丘化书后
(宋)张耒
齐丘为唐伪臣,其智特犬鼠之雄耳,何足道哉!其为《化书》,虽皆浅机小数,亦微有见于道,其能成功有以也。吾尝论黄老之道德本于清静无为,遗去情累,而其末多流为智术刑名,何哉?夫惟清静者见物之情,而无为者知事之要,据其要而终其情者,知术之所从出矣。此刑句之所以用也。齐丘之道既陋,而其文章颇亦高简有可喜者,曰“君有奇智,天下不亲”,虽圣人出,其言不废。
弇州山人续稿·书化书后
(明)王世贞
《化书》者,观化也。凡自有而忽无,自无而忽有,皆化也。其自有而渐无,自无而渐有者,亦化也。以我推物,以物推物物,以物物推天地,皆自有无之际得之,而葆身、理天下之道寓焉。其旨远,其辞文,其言约而中,是故识者曰:此非齐丘之所著而真人谭峭景昇之所著也。景升书成而授齐丘,使行之,齐丘匿而以己名焉。或曰齐丘既得书,忌景昇而杀之,或曰醉而以皮囊之,沈之。为道家者曰景升羽化者也,齐丘不得而杀也。宋人之传奇至云有渔而得一皮囊,藻荇封之,若驼鸟羽,启而得人,齁齁熟眠,醒而问渔者曰:“《化书》行乎?”曰:“行矣”。“吾在此甚乐,幸复为我缝而置诸水。”此传会也。夫渔夫何以知《化书》之行?夫渔者得人而复置之水,宁有是理哉?是书也,吾以为齐丘必竄入其自著十之一二,而后掩为己有,如“五常”一章,忽云“运帝王之筹策,代天地之权术,则仲尼其人是也。”彼盖所以名齐丘意也。若景升必不推仲尼,亦不必附于儒者。又齐丘观化之际,辄自称小人,所谓不考而招者,一笑一笑。
少室山房笔丛·四部正伪
(明)胡应麟
《化书》六卷,称宋齐丘撰。
宋景濂曰:《齐丘子》六卷,言道、术、德、仁、食、俭六化为甚悉。世传为伪唐宋齐丘子嵩作。噫!是书之作,非齐丘也,终南山隐者谭峭景昇也,齐丘窃之耳。其文高简则,固微有见于道德者,非浅机小数比也。案此书张文潛、黄东发供以为齐丘撰,而景濂妇之谭峭,因考诸《仙传》得其录于后:峭字景昇,唐国子司业洙之子,师嵩山道士十余年,得辟谷养气之术,周游无所不之。夏则服乌裘,冬则绿布袍,或卧于风雪霜中终日,人谓已斃,视之气休休然。因游三茅,经建康,见宋齐丘有仙风道骨,虽溺机智而异乎黄埃稠人,遂出所著《化书》授齐丘,曰:“是书之化,其道无穷,愿子序之,流于后世。”齐丘因夺为己有而传之。厥后不得其死,宜哉!景濂之言,盖出于此。然齐丘仁南唐,而南唐又有金陵羽客谭紫峭者,能劾召鬼神,四方道流从学百余人,于三教书皆所洞晓。尝教其徒讲壮列,深以为合于释氏,则于今传《化书》意旨尤若相类。二谭并与齐丘同时,一人耶?二人耶?吾无得而知也。因景濂语并及之。
古今伪书考
(清)姚際恒
《通考》载伪唐宋齐丘子嵩撰。宋景濂以为谭峭景昇作,齐丘窃之。据《仙传》,谭景升以《化书》授齐丘曰:是书之化,其道无穷,愿子序之,流于后世。其后齐丘因夺为己有而传之,遂不得其死。恒案:仙传之说,亦未可遽信,莫能定也。
古今伪书考补正
黄云眉
眉按:宋齐丘之死,僧文莹《玉壶清话》谓齐丘尝国家发难,尚欲因衅以窥觊,事败,囚于家,缢死。郑文宝《南唐近事》谋叛,饿死青阳。二说不同,皆所谓不得其死者。惟不可谓以《化书》故。《化书》为谭峭作,齐丘夺为己有,则书非伪而人伪耳。然亦有竄入处,王世贞《书化书后》曰:“是书也,吾以为齐丘必竄入其自著之一二,而后掩为己有,如【五常】一章,忽云‘运帝王之筹策,代天地之权术,则仲尼其人是也。’彼盖所以名齐丘意也。若景升必不推仲尼,亦不必附于儒者。又齐丘于观化之际,辄自称小人,所谓不考不招者。”(《读书后》)又张纶言曰:“予观是书,文虽高妙而言则驳杂,其中或祖黄老庄列,或本释氏,或述晏墨,语皆亲切;至其言儒,则不相似,由其本不知儒,故言愈精而意愈远也。”(《林泉随笔》)不知儒而又好论儒,殆即齐丘竄入处。是不特人伪而书亦伪矣。而胡应麟曰:“此书张文潛、黄东发俱以为齐丘撰 ,而宋景濂归之谭峭。然齐丘仕南唐,而南唐又有金陵羽客谭紫霄者,能劾召鬼神,四方道流从学者百余人,则于今传《化书》意旨尤相类。二谭并与齐丘同时,一人耶?二人耶?吾不得而知矣。”(《四部正伪》)按陈景元跋,称“旧传陈抟言谭峭在终南山著《化书》,因游三茅,历建康”云云,则谭紫霄或即谭峭。然其书即为齐丘所夺而又有竄入,因当与伪书同观。二谭之为一人为二人,于齐丘所攘竄之罪,盖无择焉。
中兴馆阁书止辑考
越士炜
《化书》三卷。(原释)南唐宋齐邱撰,凡百十篇,上卷言道与术,中卷言德与仁,下卷言食与俭。按:崇文总目、《宋志》及今本并作六卷,此三卷者据原释云云。今本作六篇,篇名为卷,不过稍有分合耳。《四库提要》据宋碧虚子陈景元跋,定为谭峭撰,宋齐邱攘为己有。
四库提要辩证
余嘉锡
嘉锡案:南唐《孟一之(贯)诗集》有赠棲隐洞谭先生诗,李中《碧云集》卷下有“庐山棲隐洞谭生生院留题诗”。宋陈舜俞《庐山记》卷三云:“棲隐观古名棲隐洞,保大中道士谭紫霄来自闽中,赐号‘金门羽客’,始立观于此。”谭之在闽中,号洞玄天师、贞一先生。贞一即正一,与《五代史》合。陆游《南唐书》卷十七云:“谭紫霄,泉州人,幼为道士。自言得道陵天心正法,劾鬼魅、治疾病多效。闽王王昶尊事之,号‘金门羽客、正一先生。闽亡,遁居庐山棲隐洞,学者百余人。后主闻其名,召见赐官司階,辞不受。俄无疾卒,年百余岁。”《十国春秋》卷九十九“谭紫霄传”亦云:“康宗(按:即王昶。)奉为师,封正一先生。闽亡,寓庐山棲隐洞。南唐后主(按《庐山记》,紫霄赐号在保大中,则当以元宗时至建康,故及见宋齐丘。《南唐书》及《十国春秋》均以为后主召之,误也。)闻其名,召至建康,赐号金门羽客,階以金紫,比蜀之杜光庭,皆让不受。”是紫霄尝自闽中游建康,与陈景元跋所谓历建康见齐丘者合。然则《五代史》之谭紫霄,盖即著此书之紫霄真人谭峭也。陆游及吴任臣作《紫霄传》,均不知其名峭。盖犹考之未审矣。《老学菴笔记》卷五云:“林灵素为金门羽客,用闽王、谭紫霄故事。”据《庐山记》,金门羽客为南唐赐号,《南唐书》及《老学菴笔记》均以为闽王时事,疑陆游误记。然亦可见南唐之号金门羽客者,即闽之谭紫霄也。惟宋赵与时《宝退录》卷五云:“南唐保大中,赐道士谭紫霄号金门羽客者,见《庐山记》。祐陵赐林灵素号,用此故事。”其说独不误。宋齐丘者,奸人之雄,亦颇能文章,其窃景昇之书而有之,殆亦有所润饰于其间,必不肯一字不易,僅作抄胥而已。王世贞弇州山人续稿卷一百五十一有此书跋,曰:“是书也,吾以为齐丘必竄入其自著十之一二,而后掩为己有,如五常一章忽云‘运帝王之筹策,代天地之权术,则仲尼其人是也’。彼盖所以名齐丘意也。若景昇必不推仲尼,亦不必附于儒者。”此说虽无所考证,而其言颇有理,故录之。
【四】作者生平史传辑要
续仙传
(南唐)沈汾
谭峭,字景昇,唐国子司业洙之子。幼而聪明,及长,颇涉经史,强记,问无不知,属文清丽。洙训以进士业,然峭不然,逈好黄老诸子以及周穆、汉武、茅君,列仙内传,糜不精究。一旦告父出游终南山,你以终南山近京都,许之。自经终南山游太白、太行、王屋、嵩、华、泰岳,迤逦游历名山,不复归宁。父驰书委曲责之,复谢曰:“茅君昔为人子,亦辞父学仙,今峭慕之,冀其有益。”父以其坚心求道,岂以世事拘之,乃听其所从。而峭师于嵩山道士十余年,得辟谷养气之术。唯以酒为乐,常醉腾腾。周游无所不之,夏则服乌裘,冬则绿布衫。或卧于风霜寻中经日,人谓已斃,眎之,气出休休然。父常念子,每遣家童寻访,春冬必寄之以衣及钱帛。捧之且喜,复书,遽厚遣家童迥,才去,便以父所寄衣出,街路见贫寒者与之,及寄与酒家,一无所留。人或问之:“何为如此?”曰:“何能看得?盗之所窃,必累于人。不衣不食,固无忧矣。”常欣欣如也,或谓风狂。行吟曰:“线作长江扇作天,靸鞋抛向海东边。蓬莱信道无多地,只在谭生拄杖前。”尔后居南岳,炼丹成,服之,入水不濡,入火不灼,亦能开变化。复入青城山而不出矣。
席上腐谈
(宋)俞琰
《化书》用谭峭所作,峭字景升,携其书来求齐丘序,齐丘杀景昇,遂窃其书,自名之。
南唐书
(宋)陆游
谭紫霄,泉州人,幼为道士。初有陈守元者,亦道士,尝斸地得木札数十,貯铜盎中,皆汉张道陵府篆,朱墨如新。藏去而不能用,以投紫霄,霄尽能通之。遂自古得道陵天心正法,劾鬼魅、治疾病多效。闽王王昶尊事之,号金门羽客、正一先生。闽亡,遁居庐山棲隐洞,学者百余人。武昌节度使何敬洙尝杀女奴,投尸井中,人无知者。遇疾,如紫霄。中夜被发仗剑考治,见女厉自诉。诘旦,屏人以语敬洙。乃册篆符遣之,疾即愈。庐山僧辟路有大石,坚不可镵,紫霄往视,曰:“此固易尔。”索杯水啜之,命工施镵,应手如粉。后主闻其名,召见,赐官階,辞不受。俄不疾卒,年百余岁,今言天心法者,皆祖紫霄。
南唐书 谭紫霄
(宋)马令
道士谭紫霄,泉州人也。与陈守元相善,事王昶,封正一先生。闽亡,寓庐山棲隐洞,其徒百余人。有道术,醮星宿,事黑煞神君。禹步魁罡,禁沮鬼魅,禳祈灾祸,颇知人之寿夭。武昌军节度使何敬洙,宠婢获怒,置井中死,人无知者。建隆初,敬洙遘疾,召紫霄。中夜被发,燃灯静室,见女厉自诉为崇之由。紫霄诘旦,具言之。敬洙曰:“信然。”乃丹书符送之,敬洙即愈。有僧于溪游剏亭,若火石横直,累工不能平,紫峭往见曰:“斯固易也。”因以指捻诀,含水啜之,命鎚其石,应手如粉。后主闻之,召至建康,赐之道号,階以紫金,比蜀之杜光庭,皆让不受。凡所获醮祭之施,转以给四方宾旅。金陵既下,紫峭无疾卒,人谓之尸解。莫知其寿算。归葬之日,有祥云白鹤盘绕送之。
宾退录
(宋)越与时
南唐保大中赐道士谭紫霄号金门羽客,事见《庐山记》。祐陵赐林灵素号,用此故事。
十国春秋谭峭传
(清)吴任臣
谭峭字景昇,故唐国子司业洙之子也。洙训以进士业,而峭酷好黄老书,师嵩山道士十余年,得辟谷养气之术(沈汾《续仙传》载峭谓父曰:“茅君昔为人子,亦辞父学仙,今峭慕之,冀共有益。”)。夏则服乌裘,冬则绿布袍,或卧于风雪霜中终日,人谓已斃,视之气腾腾然。久之,炼丹南岳成,能入水火,隐形不见。因蹑屩游三茅山,道过金陵,见宋齐丘有仙骨,虽溺机智而异于众人,出所著《化书》授齐丘,曰:“是书之化,其道无穷,易序而流于后世。”齐丘遂夺而传之。(一云齐丘利其书,虐峭以酒醉而缝以革囊,投诸深渊。有渔人剖之,峭鼾睡正浓,呼问曰:“我谭景昇也,齐后夺我《化书》,沉我于渊。《化书》已行,吾不复人世矣。吾睡囊中得大休歇。”又《五色线》载谭峭时,有“蓬莱信道无多地,只在谭生拄杖前。”云云。)后入青城山仙去。
十国春秋谭峭传
(清)吴任臣
道士谭紫霄,泉州人也。与陈守元相善。守元斸地得木札数十,貯铜盎中,皆汉张道陵符篆,朱墨如新,藏弆而不能用,以授紫霄。紫霄皆通之,遂自言得道陵天心正法,劾鬼魅、治疾病多效。康宗奉为师,封正一先生,月给山水香焚之。闽亡,寓庐山棲隐洞,学者百余人。有道术,醮星宿,事黑煞神君。禹步魁罡,禁沮鬼魅,禳祈灾祸,颇知人之寿夭。南唐武昌军节度使何敬洙,宠婢置井中死,人无知者,敬洙遘疾,召紫霄。中夜被发,仗剑考治,见女厉自诉为崇之由。诘旦,屏人以语敬洙,乃书丹符遣之,疾良已。庐山僧辟路,有大石坚不可镵,紫霄往视,曰:“此固易尔。”索杯水啜之,命工施镵,应手如粉。南唐后主闻其名,召至建康,赐号金门羽客,階以金紫,比蜀之杜光庭,皆让不受。金陵既下,紫霄年百余岁,卒于庐山棲隐洞,人谓之尸解。归葬日,有祥云白鹤盘绕送之。
全唐诗谭峭小传
(清)彭定求等编
谭峭,字景昇国子司业洙之子,博涉经史,属文清丽。洙训以进士业,而峭酷好黄老书。辞父远游,师嵩山道士,得辟谷养气之术。后入青城山仙去。
大言诗
线作(一作“大”)长江扇作(一作“大”)天,靸鞵抛向(一作“在”)海东边,蓬莱信道无多路(一作“世间多少闲虫豸”),只(一作“尽”)在谭生拄杖前。

云外星霜如走电,世间娱乐似抛砖。
喜兴府志
五代谭峭字景昇,游名山,得辟谷养气之术,夏裘冬葛,状类疯狂。尝著《化书》,宋齐丘欲窃为己有,醉之酒,缝革囊中,投之江。金山渔者得而剖之,见峭方醒,张目曰:“齐丘压我《化书》,今藏形矣!”遂去不复见。峭本泉州人,国子司业洙之子。是中有谭仙岭,相传是其炼药得道处。


1楼2022-03-15 20:03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