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导言部分是承续的萨特的博士论文《论自我的超越性》
萨特在他的博士论文中讨论了《我思之前的思》,由此发现了客观的物在进入认识论之前的一段空白。
传统哲学的“自在自为之物” 类似的循环论证并不能使人满意,胡塞尔的现象学着重讨论了物与意识互相纠缠的关系,为萨特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了工具。因此,萨特自发地利用现象学对存在论进行了系统性的改造,因而写下了本书,即:《存在与虚无》。
我差不多读完了第一卷的第一章,感觉萨特的思路还是比较正确的,就是行文一股子学究气(啰嗦)。其实萨特想说的,三句话就能概括:
实在被意识捕捉,存在就是从意识转化为认识,虚无就是从认识逆向转化为意识。
简单说来,就是物——意识——认识的三层次论,前一过程具有绝对性,后一过程具有双向性。
这和语言学的模范——习用——言说的图式似乎还挺像的,也不知道叶尔姆斯列夫是不是在这书里有所借鉴。
萨特在他的博士论文中讨论了《我思之前的思》,由此发现了客观的物在进入认识论之前的一段空白。
传统哲学的“自在自为之物” 类似的循环论证并不能使人满意,胡塞尔的现象学着重讨论了物与意识互相纠缠的关系,为萨特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了工具。因此,萨特自发地利用现象学对存在论进行了系统性的改造,因而写下了本书,即:《存在与虚无》。
我差不多读完了第一卷的第一章,感觉萨特的思路还是比较正确的,就是行文一股子学究气(啰嗦)。其实萨特想说的,三句话就能概括:
实在被意识捕捉,存在就是从意识转化为认识,虚无就是从认识逆向转化为意识。
简单说来,就是物——意识——认识的三层次论,前一过程具有绝对性,后一过程具有双向性。
这和语言学的模范——习用——言说的图式似乎还挺像的,也不知道叶尔姆斯列夫是不是在这书里有所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