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落碧瑶天吧 关注:4贴子:208

【读书笔记】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2022.4.13记录。
大约每过一段时间记录一下读后感和读书笔记。


IP属地:甘肃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2-04-13 17:55回复
    最近读的是《傲慢与偏见》英文版。
    记录一下目前的2个问题。
    1、Mr.Bennet made no answer.
    2、This was invitation enough.
    两个句子的语法不是很懂。


    IP属地:甘肃2楼2022-04-13 18:01
    回复
      2025-08-15 07:43:40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傲慢与偏见》有大量的口语化内容,更加贴合🇬🇧实际生活,因此我的问题来源于不了解英国人实际生活,以及他们的口语。


      IP属地:甘肃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2-04-20 08:44
      回复
        《文心雕龙》总结:写诗作文有三个要点:一、情雅;二、信诚;三、辞彩。
        一、情雅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这是《诗经》的《毛诗序》的说法。“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这两段实际上是说诗歌的创作来源自——情感。情感到了,这诗的语言自然就会勃发,诗的语言不足够表达,咏叹就产生了(咏叹不足够表达,歌曲就产生了;歌曲不够表达,舞蹈就产生了。
        严复说翻译家要讲求:“信、达、雅”。其实不光是翻译,写诗作文也要讲求些。“信”字和“达”字暂且按下不表。
        《诗经》的第一篇是《周南•关雎》,即“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孔子称其为:“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什么叫“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就是说情感到了,却不过分泛滥。孔子批评《诗经•郑风》,说它“郑声淫。”所以《郑风》被儒生诟病了几千年。
        《诗经•郑风•将仲子》“将仲子兮,无逾我里,无折我树杞。岂敢爱之?畏我父母。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
        男子为了见女孩一面就翻墙爬树,不为君子行。于是女孩子唱:“仲子哥啊,你别爬我家的墙了,不要爬我家的树了,你这样我怎么能去爱你呢?我怕我的父母啊,我思念你,但我也怕我的父母说我啊。”这就是人的情感过于泛滥了啊。从诗歌内容来看,孔子批评的实际上是郑地的人,而不是诗歌啊。
        但是《郑风》作为诗歌,它错了吗?没错,因为它是人们内心情感最自然诞生的。孔子错了吗?也没错。不过他是从教化的角度来看待的。
        孔子推崇“雅”。但何谓“雅”?雅就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了。再如《诗经•鹿鸣》,“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人之好我,示我周行。”宴会快乐,但不会放肆欢乐,这就是“雅”。
        鈡嵘在《诗品•序》里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就是说人触景生情,方才有好的诗歌。同时《文心雕龙•物色》言:“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牵,辞以情发。”也是同样的道理。
        好的诗歌总是韵味悠长。如果诗歌里的情感一泻汪洋,作诗者自然是畅快了,但是读诗者可能就感受不到感情共鸣和韵味悠长,所谓“退一步海阔天空。”应用到诗歌上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只有留有余地,才能看见海阔天空,才能品味到作诗者的感情和诗作的韵味悠长。不能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怎么能够余音绕梁?所以情感不能放肆,而要有所节制。
        杜甫《登高》被评价为诗家律诗最工。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触景生情之下,以景起调,情感翻涌,颔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情感勃发,正要一泻而下,却是以“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作结。明明是那么的悲苦,但是大象希形,一切只能都赋予酒杯之中,不得言说。所谓“发乎情,止乎礼义”不外如是。情至深处,无可言说。雅至于此,意在言外。
        “雅”的第二层意思,正如郑板桥《板桥题画》:“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动于疏枝密枝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独画云乎哉!”
        胸中有翰墨,下笔自然神,意在笔先。
        心中情有动,诗里话他音,趣在法外。
        言有尽而意无穷,所以雅也。


        IP属地:甘肃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2-05-02 00:20
        回复
          二信诚
          诗之信者,信于事也;诗之诚者,诚于言也。
          《中庸》讲:“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诚者,物质之始终,无诚不物。”
          宋朝周敦颐说:“诚者,圣人之本。大哉乾元,万物资始,诚之源也。”
          南宋朱熹也说:“诚者 真实无妄之谓,天理之本也。”
          王夫之说:“诚,以言其实有尔。”
          诗歌的诚,在于情真意切。诗歌的信,在于言之有物。胡适说:“须言之有物,不做无病之呻吟。”应用在诗歌上亦然如此。《红楼梦》里有一幅有意思的对联——人情炼达即文章,世事通明皆学问,不但是做人要通达,作诗同样要通达,作诗通达,才能将情感准确的传达给读者。
          辛弃疾作词: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不识愁者爱说愁,就如我小学时写的词牌《长相思》:
          千缕愁,梦依旧。与君对坐千杯酒,又送君归去。
          思千愁,心上秋。愁尽残阳又思酒,酒解千万愁。
          那时不知有何愁绪,只不过赋词愁强装罢了。心不诚,事不达,所以空泛而无物,不知所谓。真正愁的人,心有愁绪却不尽言,意在言外,无不尽意。
          如蒋捷写“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愁如何,不过在檐下看雨从黑夜到天明而已。
          又如鲁迅写“:“……于浩歌狂热之际中寒;于天上看见深渊。于一切眼中看见无所有;于无所希望中得救。…………”愁竟如此!
          《礼记》言:“诚者天之道,诚之者人之道也。”正心诚意,方才有好的诗歌文章。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诗人眼见昔日繁华的都城,此时破败如此,不禁“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就像清代诗人赵翼写:“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杜甫心中有情动,眼前有事发,所以诗工而信诚。
          陈琳写:“饮马长城窟,水寒伤马骨。”“生男慎莫举,生女哺用脯。君独不见长城下,死人骸骨相撑拄。”亲身体会过荒凉凄败,才有如此凄凉之语。
          信诚的第二层意思,便是“达”。
          “达”即为达意,古人说《春秋》“一字喻褒贬”,说它“微言大义”,这就是“达”的作用,进入诗歌就是“炼字凝句”,以达到一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效果。
          《吕氏春秋•贵信》:“天行不信,不能城岁;地行不信,草木不大。春之德风,风不信,其华不盛,华不盛则果实不生。夏之德暑,暑不信,其土不肥,土不肥则长遂不精。秋之德雨,雨不信,其谷不坚,谷不坚则五种不成。冬之德寒,寒不信,其地不刚,地不刚则冻闭不问。天地之大,四时之化,而犹不能以信成物,况乎人事?”
          《论语》子贡问政:“兵、食、信”三个抛去两个,孔子的回答,去兵和食,“民无信不立。”
          将事比人,将心比心,信可贵乎?
          若人有不达,则诸事不顺;若词有不达,则诗意不畅;若事有不达,则情动不通。所以信事诚言,是诗歌最好的语言。
          《省心录》:“动天地,感鬼神,非诚信不可。”若是言辞空泛,就是虚伪,不能感人,又怎么言感天动地?《文心雕龙》写:“老子疾伪,故称:美言不信。”所以信事在辞藻之先


          IP属地:甘肃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2-05-02 00:21
          回复
            三、辞彩
            有情,有信事,接下来就是吟咏了。发言为诗。诗同样也要讲求辞彩。辞者,言辞用调;彩者,藻饰纹路。给言辞化化妆,让诗歌看起来读起来更优美,就是辞彩。
            赋景而比,诗才兴起。赋、比、兴为诗经六艺中创作的三个要旨。铺陈直叙为赋,以此物作彼物为比,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为兴,以《诗经•蒹葭》为例,“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其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为铺陈,也为比兴,引出“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再借用杜甫《登高》一诗,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四句就以赋比兴所起,引出“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四句。
            唐朝近体诗出现之前,讲求音韵的“永明体”就提出“四声八病”说。即“平上去入”四声,和“蜂腰、鹤膝、平头、上尾、大韵、小韵、旁纽,正纽”八病。这个要求便是韵律最工的诗体。从学界来看,目前尚没有一首真正的“永明体”好诗。(符合永明体的要求、句理通顺且意境优美)
            现代诗歌流派,新月派提出创作诗歌的三个要点“建筑美,绘画美,音乐美。”即句式整齐,意境优美,音韵和谐。参考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现代诗是这样,古风、近体诗也应当讲求这些。
            句式方面,求对仗。如,“风急、天高”对“渚清、沙白”,“猿啸哀”对“鸟飞回”,“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 ,“萧萧下”对“滚滚来”。
            意境方面,要求意境和谐。不应该写冬,却出现冬雷震震。(《上邪》另算,它不属于意境的情况。)
            音韵方面,讲平仄合宜,押韵到位。即读来朗朗上口。
            力求新意。例如李贺《李凭箜篌引》:“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在他之前,有谁如此描绘音乐的美妙?不过高山流水与余音绕梁,再三不过阳春白雪而已。它们虽然形容很好,但从古至今引用过多就是泛滥,泛滥则俗,不如推陈出新来得妙。
            西方的卡佛在《论写作》中说:“每一个伟大的作家,甚至每一个还可以的作家,都在根据自己的规则来构造世界,他像签名一样,是一个作家独特的,不会与他人混淆的东西。”
            唐代李白写《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而后徐凝也写了一首《庐山瀑布》,来应和李白:“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
            今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
            二者虽然看来有不同,却是极为相似,所以苏轼批评徐凝说:“帝遣银河一派垂,古来惟有谪仙词。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与徐凝洗恶诗。”大概这就是所谓“学我者生,似我者死”吧!从此看来,有自己的特色思考极为重要。使它物皆着我之色,这便是辞彩。


            IP属地:甘肃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2-05-02 00:21
            回复
              亲自翻译了一遍华兹华斯的《水仙花》一诗。
              《水仙花》
              南伯子契 译
              我漫步,如云般孤独
              飘流在高山深谷。
              蓦然看见一整片
              那是一群金色水仙
              于湖畔,于树下
              迎风飘逸又蹁跹。
              犹如繁星的光芒连绵
              闪烁在银河之间,
              水仙沿着湖畔
              延伸成一条无尽的线
              我看见万朵,只那一眼
              它们摇头晃脑,欢动的舞姿婉转
              水波伴舞怡然
              可花儿却更胜妙曼
              诗人怎能不感到欣喜
              因这欢悦的侣伴
              凝望--凝望--我实在无法可想
              它赠予我多少宝藏
              每当我躺倒在床榻之上
              有时忧郁,有时迷茫
              花儿时常在我心中闪过
              那是对我孤寂的抚慰
              使我的幸福满溢胸膛
              让我随水仙舞姿荡漾


              IP属地:甘肃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22-05-12 22:12
              回复
                这首诗运用了倒叙的创作手法,且首尾呼应。我们应当注意到本诗实际上是诗人曾漫游之后的几年内才创作完成的,而当时在水仙花里漫游的却不止华兹华斯一个人,还有他的妹妹多萝西。然而诗歌中的第一句“ I wandered lonely as a cloud ”我孤独地漫游,像一朵云(飞白译),这里诗人却用了lonely—孤独的语义。这并不符合实际上的情况,但是从诗的最后一节来看,“For oft,when on my couch I lie/In vacant or in pessive mood,They flash upon that inward eye/Which is the bliss of solitude”每当我躺在床上不眠,或心神空茫,或默默沉思,它们常在心灵中闪现,那是孤独之中的福祉;(飞白译),前边“我孤独地漫游,像一朵云”这一句诗,实际上是作者在写诗时正当下的感受,是作者的思绪不断飞跃,穿越时空来到当年情景的真实描述。至于后边写在山丘谷底、湖湾一侧生长出千万朵随风波荡的水仙则是他的想象与回忆。
                华兹华斯的语言是平淡、质朴的,他仅仅是在忠实地描述自己看见的、想到的、完全归于自然的水仙花,甚至于最“夸张”的辞藻也不过是将水仙花比作银河与星辰。(Continuous as the stars that shine
                And twinkle on the Milkyway,
                “连绵不断,如繁星灿烂/在银河里闪闪发光”)
                然而就是这种平淡如水的语言,却恰恰蕴含着山高水长的丰富内涵。“平淡而山高水深”这句话原是说北宋诗人黄庭坚,但在这里用来形容华兹华斯也是恰当的。“I wandered lonely as a cloud/That floats on high o'er vales and hills”我孤独地漫游,像一朵云/在山丘和谷底上飘荡。(飞白译)看到这一句诗,我想起了刘亮程在他的《一个人的村庄》里同样有一句诗的语言:“我的生命上抵高天,下达深土。”虽然华兹华斯没有使用这样宏大的意境,但我想他们的心意是贯通的。流云爬过高山,触碰高的境界;流云下降谷底,感受低处的深度。
                “They stretch'd in never-ending line/Along the margin of a bay”它们沿着湖湾的边缘,延伸成无穷无尽的一行。自有限而延伸至于无限,这种描述着实平淡,但正是因为这种平平无奇,却反而取得了更好的效果。line,是线、行的意思。眼前一片的水仙朝远处延伸,逐渐变成一条线,再想象一下在极远处成为最后可见的点,这种由面到线,由线到点的画面逐渐产生了纵深感。然而这是可想象的,是宁静的,是需要细细品味的。然后那水仙到了极远极远的地方,甚至于世界尽头,可它还在延伸,延伸去了哪里?诗人的跳跃思维在前两句诗里告诉我们,水仙去到了“Milkyway”,一朵朵水仙变成了“stars”。“金色水仙天上来,疑是繁星落人间。”假如这样解读起来,中国古代浪漫诗人李白和华兹华斯也是有了心意相通之处。
                第三节里“A poet could not but be gay/In such a jocund comoany!”诗人的心情也随着水仙的舞动而欢欣鼓舞,正是回忆中的快乐,于是在最后一节“And then my heart with pleasue 网页链接 dance with the daffodils.”诗人从“vacant”和“in pensive mood”中解脱出来。


                IP属地:甘肃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22-05-12 23:42
                回复
                  2025-08-15 07:37:40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文学从来没有新鲜事,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是对雨果《悲惨世界》的高超的模仿。老陀的书加重了对“罪”的描述,更多地描写了人的心理的内容,将自我之“罚”的境况更加细化。而雨果则是对社会的环境和人的行为模式的描写更加具体。其中都有对法律与社会、法律与人的的提问和叙述。


                  IP属地:甘肃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22-05-21 07:55
                  回复
                    关于《局外人》,默尔索是荒诞的人,这样一个人生活在荒诞的社会当中,奇怪,奇怪,真奇怪,我始终想不通为什么人们会对他(默尔索)产生同情,诚然,同理心是社会道德的基石,但显然关于这一点默尔索是欠缺的,他理智得过分。因此他犹如一个局外人,局外人并不热爱生命这并非麻木不仁,而是一种理性的体现,理性的结果就是他很冷漠甚至于冷酷。他激烈而深沉地追求这生命的真理,那绝不是人性的真理,而是关于世界,关于自然,关于自我。太阳很大,所以我们进退两难。


                    IP属地:甘肃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22-05-30 00:16
                    回复
                      默尔索很奇怪,说他理智,但他的理智却偏偏没有阻止他杀人,太阳、海、眩晕居然成为了他杀人的压迫力。


                      IP属地:甘肃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22-05-30 07:10
                      回复
                        《变形记》:
                        一直为家庭忙碌奔波的格里高尔一夜之间异化为虫子这无疑是折射了当时西⽅⼈真实的⽣存状态。由人到虫的异化,不只是二十世纪下个体与环境,群体的异化,更多的还是资本主义社会催生下极端价值观的异化。
                        所以,格里高尔与家庭成员的关系是一种压榨个体价值的关系。
                        《变形记》虽未直接指明格里高尔家庭在社会重压下的双重异化,但字里行间,都在不断强调着近乎冷漠的“人的价值”,每个人都以对方所能带来的价值为衡量标准,与人交际,维系家庭关系。
                        格里高里变虫之前,无疑是有价值的,他靠着微薄的薪资支持着这个家庭的生活,“家人和格里高尔都已经习以为常,家人感激的结果钱他也乐意拿钱回来,但这之中却不再有特别的温情”。正因为这种极端的价值观念,他将家庭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即使在变虫之后,仍旧不断的担忧家庭,甚至还因为自己无法上班挣钱养家而感到愧疚。等到他变为甲壳虫后,他无法再为这个家庭创造价值,个体的价值开始消失,家人对待他的态度也随之改变,从最初的期冀他恢复,到后面父亲将他当做怪物对待,毫不留情的大骂,母亲的崩溃,妹妹也由开始送饭时的恐慌嫌弃变成一种不满和羞耻,“我不想在这只怪物面前说说哥哥的名字,所以说我们得摆脱这东西我们已经尽力照顾她,容忍她算是仁至义尽了,我想谁也不能对我们有半点指责。”
                        房客风波叫“最亲近”格里高尔的三人彻底下定决心,不把格里高尔当人看,他真的变成了一只脱离于人类社会的虫子,被关在阴暗污秽的房间里,只一张沙发,目睹着仅有的窗外的光亮。与其说是虫的身体,虫的习性叫他的人性意识逐渐泯灭,倒不如说是家人的冷漠和观念迫使他“成虫”。极端价值观的异化,叫⼈类社会的竞争激化、家庭间的感情淡化、压⼒恶化和个性消亡化。⼀个本应享有⼈性尊严和秉持⼈性特征的个体⼈,在社会上求⽣存举步维艰,在家庭中求温暖却又⼼寒绝望。最终格里高里只能一个人在自己的“洞穴”,以甲壳虫的身份悄然死去。这对于格力高尔来说是一出悲剧,对自己的家人而言确实皆大欢喜,如释重负,或许格里高尔的死在他们也装饰最好的解决办法,这个故事价值至上的家庭容不下一个无法创造价值的人,更不论是只被公认的怪虫子。
                        这种价值观念的异化不只表现在格里高里一人身上,而是资本主义社会下普遍的“异化”现象。妹妹是被父亲轻视的对象,因为她无法像格里高里一样分担家庭压力,甚至还会成为一种负担,她唯一的价值还是哥哥格里高里所赋予她的。格里高里喜欢妹妹拉小提琴,始终不忘要在圣诞夜宣布让妹妹去音乐学院学习。妹妹的价值是在格里高尔变成虫后才展现出来的,妹妹也因此变得自信,父母都受惊于格里高尔的外形而不敢去喂养,照顾儿子时,妹妹却自告奋勇为格里高尔准备牛奶,面包,打扫,开窗等,因而受到父亲的大加赞赏。诚然,妹妹对格里高尔也有家庭爱的成分在内,但驱使她战胜恐惧,去接触哥哥的勇气更多的还是来源于她从家人身上和这件事上所获得的满足感和成就感。她在家庭中的价值得到了提高,因而使她自信而窃喜。再到后来一家人不得不去干活,维持生计时,妹妹繁忙的工作不得已让她将自己的价值获得感从格里高尔这里转移到工作上去,但母亲不按她的“规矩”去打扫格里高尔的屋子,仍叫她愤怒,满脸委屈的跑进客厅放声大哭,不理会举起双手哀求的母亲。她是在替自己的哥哥抱怨吗?显然不是。她明显是因为自己提升起来的价值地位被母亲触动,甚至无视而感到愤怒与委屈,因为在对“虫人哥哥”的照料上,她一直在家庭中自诩为专家。
                        格力高尔死后,妹妹的自我价值一度没有了存在的依托,这对异化下的个体而言是无法容忍的,于是父母的视线自然“集火”到了妹妹身上,他们为妹妹的价值实现提供了契机。他们看着越来越活泼成熟的女儿,几乎同时发现“他们该替女儿找个如意郎君了”。结尾,“女儿(妹妹)头一个跳起来,在下车的时候伸展她充满青春活力的身体,仿佛认可了他们的崭新梦想和一片好意。”极具讽刺,而又无可奈何。资本主义社会异化的不止是格里高尔的形体,还有社会个体的精神与内心。极端扭曲的价值观念只会把人逼向人性崩溃的边缘。但当格里高尔做虫都不能摆脱身上的压力和烦恼时,一切好似又都变得索然无味。矛头直指向陷入了绝望,死寂的冷漠和无头苍蝇般挣扎且互相撕咬的普罗大众身上。


                        IP属地:甘肃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22-06-18 21:15
                        回复
                          近日一直在读《安娜·卡列尼娜》,可以说是大部头的作品,读得很慢。译林出版社的书口碑很好,译文也不错,但是错别字有点多:复原而不是“复元”,局促不安而不是“局促木安”,长筒袜而不是“长统袜”,还有几处就不一一指出。希望后期校对人员能够认真负责一些。


                          IP属地:甘肃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22-07-06 06:55
                          回复
                            关于余秋雨《千年一叹》。这是一场诗意与冒险的旅程,正如到达希腊的第一站时就看见的那个辉煌的名字——拜伦。拜伦为了希腊,亲身投入到希土战争中去,漂洋过海只为那千年前的文明瑰宝。余先生一行旅途艰辛,差点陷入险境,见证了文明过去的伟大,以及现代人战争的破坏。虽不能说余先生一行百分百体会了拜伦看见希腊断壁颓垣这副败景的心情,至少能说有所共鸣,对于中华文化延续至今也有所庆幸。
                            这本游记散文集不但有着历史的宏阔气象,也有着余氏抒情的文人小调和才气盎然的诗意语句。当然,可能因为余先生自身经历原因,文中也有一字半句流露出官腔陈调式的自我吹嘘。这也是批评者主要的批评问题。网上评价有褒有贬,各执一词。总得来说余先生的散文,文章大气,语句溢美,瑕不掩瑜。


                            IP属地:甘肃来自Android客户端17楼2022-07-30 10:34
                            回复
                              2025-08-15 07:31:40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1999年,凤凰卫视邀请余秋雨先生在千禧之际进行了一场四万公里的“西游记”,这场旅行真如“西游记”一般,一路艰辛,一路惊险。
                              自中国出发,经希腊、埃及、以色列、巴基斯坦、约旦、伊拉克、伊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最后回到中国,四个月的时间,途中踏过荒原野草、断壁残垣,也曾驶过战壕密布、过去枪林弹雨的战场,见识了文明的历史遗迹,也见证了当代文明的黑与白。
                              《千年一叹》(北京:作家出版社,2000年5月北京第一版)以游记形式向我们呈现了当时亲历者眼中不同文明的过去与现在。
                              一、行者和诗人
                              诗意的笔墨记录下行者的旅程,归途万里,但是众人平安的音信总能传递回遥远的祖国。
                              1999年9月29日,行者们到达了旅途的第一站,希腊的雅典。余先生用诗意的笔调写下:“飞机追着夜色走,只怕被黎明赶上,于是十几个小时全是黑夜,等到不想飞了,一停,黎明和雅典一起到来。”大海是希腊文明的摇篮,走到苏尼翁角海岬的波塞冬海神殿,看见洁白的石柱屹立在海崖边。
                              希腊文明的辉煌时期,也正是中国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时代。由此及彼,东西方的群星交辉相映,历史岁月与地理距离的宏阔气度一下子蓬勃而出,厚重又荒凉。岁月让文明失去颜色,曾经宏伟的神殿石柱群也成为残破的遗迹,但是伟大文明的色彩绝不凋离,拜伦仰慕着希腊曾经的辉煌,于是在石柱上矮矮地刻下自己的名字,以表崇敬。辉煌终究在历史长河中落幕,拜伦也不得不在《唐璜》里感叹:“祖国啊,此刻你在哪里?你美妙的诗情,怎么全然归于无声?你高贵的琴弦,怎么落到了我这样平庸的流浪者手中?”想来看见如此文明落得断壁颓垣的余先生一行,也能多少体会到拜伦看见此副败景的落寞心情。
                              余先生在文中引用了苏曼殊先生翻译自拜伦《唐璜》,并取名《哀希腊》的诗句。自19世纪的拜伦的诗句联想到20世纪的中国,一种宏大的文明的命运相关在文字中深深掩埋,文明的对比、历史的对比、过去与现在的对比,让本就具有东西方横贯的气度,再添一分时间纵深感。
                              自此,全书的基调已经奠定,历史文化的横向与纵向对比,成为了每一篇文章的筋骨,旅行的行程便成为了文字的脉络。
                              我想凡是诗人的,都一定是一位行者。因为未曾见识过不同地方景象的人,他的思维一定是枯燥的,至少未曾听说过有诗人从未踏出过自己居住的房子半步。
                              在我看来这次行程是诗意的,旅游很苦,因为各种劳累,但是苦中作乐恰恰能够激发人的诗性。再说李白杜甫,至于之前和之后多少文人骚客,哪一位不是行万里路,他们不知在辽阔的土地上踏过多少脚印,苦心志,劳筋骨,而终有诗歌绝唱。
                              开玩笑的说,余先生在此文集中的才思盎然一半是来自于旅途的艰辛的吧。
                              二、文明的荒凉
                              理性给予岁月以文明,战争给予文明以创伤。余先生笔下写道:“文明之所以称为文明,是与他周际的生态相比较而言的,因此它注定与野蛮和落后为邻。如果两方面属于不同的政治势力,必定时时有战火;如果两方面属于通一个政治范围,必定天天有内耗。”伯罗奔尼撒战争让希腊在斯巴达和雅典的内耗中两败俱伤。随后被马其顿王国和罗马帝国相继征服。战争让辉煌烟消云散,只留下海崖上的石柱默默回忆着往日的希腊人朝拜神灵的盛景。
                              埃及也是如此,尼罗河畔巨石建筑的金字塔下没有了法老王接受民众拜服的雄雄目光,甚至连埃及古文字都没有人能够解读。那种祭祀文字,只有信奉神明的祭司僧侣才能看懂,然而最后的祭司们也因罗马帝国信仰基督教后禁止异教而驱散,因为罗马帝国通过战争征服了埃及。文字是一个文明最伟大的传承物,这种传承断绝,一个文明自然就消逝了。特别是现代的埃及使用的也是欧洲语言。
                              地中海东岸的两河流域诞生了当今世界上信仰人数最多的两大宗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这里也是希伯来文明和犹太教的发源地,这里也是巴比伦的所在地。但是从古至今,战争一直是这里的主旋律,围绕着耶路撒冷这座中心城市,有着说不完的战争史实。文明在战争中艰难生长,卑微而坚韧,罗马和波斯、希伯来和巴比伦,乃至现今的两河流域仍然情势紧张。这里文明多元,但并未一体,也不会融为一体。圣城耶路撒冷曾毁灭过八次,却因信仰而一次又一次重建。战争让这里的一切都饱经伤痕。文明从未在这里接受沦丧,但人类自己选择荒凉。
                              两河向东就来到伊朗,这里曾是波斯故地,居鲁士大帝和大流士一世在这里征服了周围的国度,作为“王中之王”接受臣属国的朝觐。随后的继任者薛西斯发动希波战争,损耗了波斯的国力。而他的继任者也最终被马其顿的亚历山大大帝击败。亚历山大大帝去世后,这里再次分裂,各个势力混战,后又被罗马统治。萨珊波斯王朝崛起,又和分裂的东西罗马帝国打来打去,直到阿拉伯帝国打败萨珊波斯,中东这块土地才短暂赢来和平。可是后来阿拉伯帝国也分裂成了大大小小的国家,迄今为止,各种宗教和历史遗留问题在这里以战争的形式相互表达。文明在这里交汇,却是以一种并不兼容的模式在这里相互敌视。


                              IP属地:甘肃来自Android客户端18楼2022-08-23 10:2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