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间隔缺损吧 关注:783贴子:3,736
  • 2回复贴,共1

先心病室间隔缺损自愈啦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能够看见自己孩子自愈,是我们每一个先心病孩子的父母家人最开心的事情了。在我国,新生儿先心病的概率为千分之六到八,每年约有10-15万的先心病孩子出生。在这些先心病婴儿中,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法洛氏四联症等四类占绝大比例,除法洛氏四联症外,其他三类疾病中还有一定比例的患儿具自愈可能不需要任何药物及手术的干预治疗,这里我们排除一个特殊情况就是卵圆孔未必,胎儿时期卵圆孔是不可以闭合的,而解剖上的完全闭合一般要到出生后5—7个月。因此在一岁以内有可能保持开放,可能会有少量分流,也可以随时闭合,甚至有10%—20%的人卵圆孔终生保持开放而不闭合,但对心脏的血流动力学并无影响。因此婴儿时期的卵圆孔未闭属正常生理现象,不属于先心病范畴,一般不需要做手术。
图片
房缺、室缺和动脉导管未闭虽然是小儿先心病中的简单病种,但是它们也有详细的分类,房缺一般可分为两大种类型:继发孔型、原发孔型;室缺则可分为膜周型(又称室上嵴下型)、漏斗部型(又称室上嵴上型、干下型、肺动脉瓣下型等)、肌部型、房室通道型(又称隔瓣后型)、混合型等五类;动脉导管未闭也有五种类型:管型、窗型、漏斗型、哑铃型和动脉瘤型。这些分类对于家属而言很难理解,但是他们可以据此对宝宝的先心病有些粗浅的了解。
动脉导管未闭:分五种类型:管型、窗型、漏斗型、哑铃型和动脉瘤型。有可能自愈的动脉导管未闭:管型(直径小于4mm)、漏斗型(直径小于4mm)、哑铃型(直径小于4mm)。由于动脉导管的特殊作用,其在母体内一直保持开放,一般出生后几小时内或者几天内闭合,少数会在三个月内闭合,大于三个月闭合的少见。大于一岁无法闭合。
房间隔缺损:继发性房间隔缺损属于比较好自愈的一个先心病类型,小于5MM(我们称之为小缺损)的缺损一周岁内自然闭合率在60%,大于8毫米(我们称之为大缺损)的缺损基本不会自愈。原发孔房间隔缺损位于房间隔与心内膜垫交界处,,称之为部分性心内膜垫缺损,常伴有二尖瓣畸形或三尖瓣畸形。原发性房间隔缺损不会自愈,需要在婴幼儿期进行及时的手术治疗。
室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理论上由于分流压差的原因,较房缺难于自愈;其中小于5毫米缺损自愈几率较大,大于5毫米室间隔缺损自愈几率小。上述分类中,干下型室间隔缺损不会自愈,且由于靠近主动脉瓣,经常会有脱垂的主动脉瓣坠入缺口中,导致缺口检查起来没有那么大,往往手术中发现实际缺口比心超大很多,同时伴随瓣膜损伤,故一般干下型室间隔缺损一般提倡尽早手术。膜部室间隔缺损一般不超过5毫米还是有很大自愈几率,多发生在1岁以内,室间隔缺损的自愈前提是膜部瘤,三尖瓣附着,缺口嘭出瘤三种情况任何一种均可能促进自愈;其中以单纯膜部,膜周部,膜周融合部位最有可能自愈,对位不良型与隔瓣型室间隔缺损无法自愈;肌部室间隔缺损通常为小于5毫米的小缺损,分流量小,且呈现多发状态(筛孔形),对人体造成影响小,一般较容易自愈,部分患者可携带终身。肌部室间隔缺损几乎没有通过外科手术解决的案例,多为介入封堵;共同心室又称完全性心内膜垫缺损,无法自愈,需要尽快手术。


IP属地:江苏来自iPhone客户端1楼2022-05-07 01:01回复
    这里说一个特殊情况,肺动脉高压。肺高压是胎儿母体内普遍现象,胎儿出生后随着第一声啼哭,肺血管阻力下降,肺动脉压力在出生后2~3天下降最快,随后缓慢降低,约在生后2周左右可达正常水平。但如果心脏内存在异常左向右分流存在,如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等,可以使肺动脉压力的下降过程减缓,甚至使肺动脉高压持续存在,一般我们划分3个月为观察期。常常遇到宝宝家属提问,“我们的宝宝目前7天,超声显示肺动脉高压,是不是应该尽快手术?”其实这种情况下应结合肺高压程度和宝宝患有先心病的基础情况,在出生后1到3个月内再次复查,明确是否存在真正的病理性肺动脉高压。一般超过三个月后还有肺高压,视情况决定手术。
    图片
    以上是对于一些简单先心病的自愈情况的个人收集与理解。另外对于不在能够自愈类型之列的其他简单先心病,宝宝家属不应心存侥幸心理,一味拖延,期望有奇迹发生。以肺动脉瓣下型室间隔缺损为例,此种先心自愈的几率非常小,且长期存在会波及附近的主动脉瓣,主动脉无冠瓣会脱嵌到室间隔缺损之中,时间如果再久些的话,甚至会进一步引发主动脉关闭不全等严重并发症,因此此类室缺应该一旦发现,就要及早手术治疗。
    对于一些自愈后的孩子,一般建议1-2年后随访一次。房间隔缺损和动脉导管未闭一旦自愈,重新开放的几率就非常低,这与它们自身的解剖结构有密切关系。而室间隔缺损的自愈就不一定了,对于有自愈可能的膜周部室缺而言,如果室缺直径较大,其周围常附着火山口样纤维增生,或三尖瓣副瓣遮挡,这种情况我们叫做假性室隔瘤形成。在心脏超声检查报告中,我们常会看到:“室缺基底部直径8mm,假性室隔瘤形成,分流口3mm”之类的专业术语,这句话的意义可以理解为:室缺本身的直径是8mm,由于纤维组织和三尖瓣的阻挡,使得左向右分流的血液只有3mm宽。假性室隔瘤形成是室缺自愈的一个重要标志,但这并不是一个非常可靠的指标。因为即使假性室隔瘤完全覆盖了室缺,没有分流存在,也不能排除今后在某种特殊情况下室隔瘤破裂,室缺重新开放的可能。另一方面,假性室隔瘤的形成有赖于三尖瓣的参与,如果有过多的三尖瓣组织参与形成室隔瘤,则有可能引起三尖瓣返流等不良并发症,所以一般建议自愈后的孩子1-2年内随访一次心超,随访1-2次后心肌结实,沿着瘤体长过去后,才算是放心自愈。
    当然,自愈是一个机会,我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自愈看命。有的孩子3毫米缺口,还是要做手术,有的孩子8毫米缺口自愈了。我们家属能做的就是理性看待孩子先心病的问题,不要盲目做手术,也不可盲目等待,定期复查,根据复查结果结合医生的建议,选择合适的治疗手段,尽量把给孩子的风险减到最低,在整个等待自愈的过程中,定期复查特别重要,家长们一定要重视这个问题。


    IP属地:江苏来自iPhone客户端2楼2022-05-07 01:03
    回复
      留言加入我们先心病群吧


      IP属地:江苏来自iPhone客户端3楼2022-05-07 01:03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