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三国》热播之后,褒贬不一。近日,本报记者采访了我市知名作家李铁,听一听业内人士如何点评。
以人物命运发展轨迹入手
剧情、人物可圈可点
“新版《三国》看了近半,总该有点感想要说。按惯例先说好的,新版《三国》气势恢宏,史诗剧该有的氛围它都有了,用好看的情节和画面展示了东汉末年诸侯纷争、英雄辈出的历史情境,用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带动情节发展,把一段大家非常熟悉的充满了血雨腥风与浪漫情节的历史与小说变成了可视效果相当不错的画面……一波三折,环环相扣。"
“其次,该剧没有让人物和故事陷入冗长干瘪的事件陈述之中,而是以人物命运发展轨迹入手,把众多的人物的欲望、理念、性格、生成和人生追求全部融入特定的历史氛围与情节之中,以他们的行为与命运来揭示具体的历史进程,许多人物可圈可点,栩栩如生。”李铁对该剧还是给予了一定的肯定。
“但是,如果它不是改编于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三国演义》,而是改编于另外一段历史故事,我会毫不犹豫地拍手叫好,但人们对《三国》太熟悉了,许多约定俗成的情节和人物如同太阳和月亮一样,已经牢牢地在人们的脑海里定位,篡改就是指鹿为马,就是瞎掰。”
改编需要底线
曹操成第一男主角是全局性颠覆
“就是因为大家对《三国》太熟悉了,因此,我还是耐不住性子很快便会说到不好。”李铁坦言:名著的改编历来难度极大。
“完全忠实于原著会被认为没有创意,可改动太多又会颠覆人们的欣赏习惯和审美惯性,这是个矛盾,我觉得要想改编成功,必须要在尊重原著的前提下进行微调,微调的部分是原著交代不详的一些细节,而这些细节又必须尊重人们的审美习惯,让人看了认为就是这个样子。这就是改编的底线。”
“老版《三国》虽然没有新版的精彩,但在这方面的处理应该说是人们可以接受的,是尊重了人们的审美要求和欣赏习惯。而新版《三国》从一开始就去掉了大家最在乎的‘桃园三结义’。更让人心里有接受障碍的是,曹操取代刘备,成为统领全剧的主线和第一男主角。这种颠覆是全局性的。”
李铁认为,“尊刘贬曹”是尊仁义道德等美好的人性美德,贬的是奸逆残暴等丑恶,这种通俗的主题是人类永远的向往。用所谓的历史功过和人性的客观评说来改编该剧主题,都是对这种美好向往的抹杀和亵渎,观赏时产生心理障碍就是必然的了。
经典情节改动不当 台词过于生活化、口语化 新版《三国》“硬伤”颇多
对一些经典情节的改动,李铁感到难以接受。比如吕布在认董卓为义父之前,还有一位义父丁原,但是新版《三国》中吕布直接随董卓从西凉而来,省去了丁原这个人物,“三姓家奴”没了出处。再如,关羽温酒斩华雄一段,新版《三国》将攻守双方倒置,剧情变了,味道也就变了……新版《三国》中这样经过改编的剧情还有很多,如貂蝉之死、吕布与貂蝉的爱情、孙权早早出世、赵云的出世等等,都令观众觉得别扭而难以接受。
“这便是钱穆先生所说的违背了‘中国民间历代形成的公共记忆’的结果。”
新版《三国》的台词过于直白和现代,缺乏历史感和必要的文言感,过于生活化、口语化的台词降低了历史剧的品位。错用的台词诸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之类更是让人哭笑不得。一些次要人物的平面化处理削弱了剧情,一些经典情节处理简单,缺少必要的铺垫,如三英战吕布、斩颜良诛文丑等,都没有让吕布颜良等展示出足够的英勇,这样,关公的英勇便也打了折扣。
“该剧编剧朱苏进是个很有水平的小说家和编剧,如此之改显然也会有他的无奈。该剧虽然有这样和那样的毛病,但换个编剧,也许毛病会更多。”李铁最后这样说。
以人物命运发展轨迹入手
剧情、人物可圈可点
“新版《三国》看了近半,总该有点感想要说。按惯例先说好的,新版《三国》气势恢宏,史诗剧该有的氛围它都有了,用好看的情节和画面展示了东汉末年诸侯纷争、英雄辈出的历史情境,用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带动情节发展,把一段大家非常熟悉的充满了血雨腥风与浪漫情节的历史与小说变成了可视效果相当不错的画面……一波三折,环环相扣。"
“其次,该剧没有让人物和故事陷入冗长干瘪的事件陈述之中,而是以人物命运发展轨迹入手,把众多的人物的欲望、理念、性格、生成和人生追求全部融入特定的历史氛围与情节之中,以他们的行为与命运来揭示具体的历史进程,许多人物可圈可点,栩栩如生。”李铁对该剧还是给予了一定的肯定。
“但是,如果它不是改编于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三国演义》,而是改编于另外一段历史故事,我会毫不犹豫地拍手叫好,但人们对《三国》太熟悉了,许多约定俗成的情节和人物如同太阳和月亮一样,已经牢牢地在人们的脑海里定位,篡改就是指鹿为马,就是瞎掰。”
改编需要底线
曹操成第一男主角是全局性颠覆
“就是因为大家对《三国》太熟悉了,因此,我还是耐不住性子很快便会说到不好。”李铁坦言:名著的改编历来难度极大。
“完全忠实于原著会被认为没有创意,可改动太多又会颠覆人们的欣赏习惯和审美惯性,这是个矛盾,我觉得要想改编成功,必须要在尊重原著的前提下进行微调,微调的部分是原著交代不详的一些细节,而这些细节又必须尊重人们的审美习惯,让人看了认为就是这个样子。这就是改编的底线。”
“老版《三国》虽然没有新版的精彩,但在这方面的处理应该说是人们可以接受的,是尊重了人们的审美要求和欣赏习惯。而新版《三国》从一开始就去掉了大家最在乎的‘桃园三结义’。更让人心里有接受障碍的是,曹操取代刘备,成为统领全剧的主线和第一男主角。这种颠覆是全局性的。”
李铁认为,“尊刘贬曹”是尊仁义道德等美好的人性美德,贬的是奸逆残暴等丑恶,这种通俗的主题是人类永远的向往。用所谓的历史功过和人性的客观评说来改编该剧主题,都是对这种美好向往的抹杀和亵渎,观赏时产生心理障碍就是必然的了。
经典情节改动不当 台词过于生活化、口语化 新版《三国》“硬伤”颇多
对一些经典情节的改动,李铁感到难以接受。比如吕布在认董卓为义父之前,还有一位义父丁原,但是新版《三国》中吕布直接随董卓从西凉而来,省去了丁原这个人物,“三姓家奴”没了出处。再如,关羽温酒斩华雄一段,新版《三国》将攻守双方倒置,剧情变了,味道也就变了……新版《三国》中这样经过改编的剧情还有很多,如貂蝉之死、吕布与貂蝉的爱情、孙权早早出世、赵云的出世等等,都令观众觉得别扭而难以接受。
“这便是钱穆先生所说的违背了‘中国民间历代形成的公共记忆’的结果。”
新版《三国》的台词过于直白和现代,缺乏历史感和必要的文言感,过于生活化、口语化的台词降低了历史剧的品位。错用的台词诸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之类更是让人哭笑不得。一些次要人物的平面化处理削弱了剧情,一些经典情节处理简单,缺少必要的铺垫,如三英战吕布、斩颜良诛文丑等,都没有让吕布颜良等展示出足够的英勇,这样,关公的英勇便也打了折扣。
“该剧编剧朱苏进是个很有水平的小说家和编剧,如此之改显然也会有他的无奈。该剧虽然有这样和那样的毛病,但换个编剧,也许毛病会更多。”李铁最后这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