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里面有用的本来就是人痘这些方法和经验,而不是那些强行解释的理论。用科学的方法探究其背后的原理,从中发掘出有用的来发展,这才是正确的做法。
就好比十一世纪就发明出的人痘,后来却没了下文,牛痘等更先进的方法确实别人发明出来的。还有诸如火药与无烟火药,活字印刷术与铅活字印刷等。
在网上看到一项技术、发明或知识的时候,往往只能看到提了我们早几百年发现,却没能看到不仅早几百年发现,而且还不断发展下来的。
比起早几百年发现的这么一句倔强,我更希望看到伽利略、牛顿、爱因斯坦他们这样不断累积发展和完善。
事实上中医里面也有这样的人,比如李时珍,他走遍天下,收集药草处方,四处询问,参考历代书籍,花了近三十年的时间去钻研和实践。所以现在人们往往说起药草性质就以本草纲目为据。
但这样的人在中医史上并不多,李时珍自己就是苦于许多本草书中描述各异解释不清,才决心深入研究实地考察。他已经是明朝(16世纪)的人了,药草作为中医的根基之一,居然还那么混杂不清矛盾百出。
中医的另一项根基脏腑也是,医林改错的成书背景就是王清任认为业医诊病,当先明脏腑。但阅读论述和图画后却发现立言处处自相矛盾。而他是清朝人。
而现在的知识有争议往往是那些证据不足难以研究,或是技术受限的。这种实践探究的精神,我认为是中医缺乏的。倘若李时珍这样的人能多些,中医也不至于被超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