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张艺谋现象”?“张艺谋现象”就是当张艺谋的作品(包括歌剧、“印象”系列、电影等)一经推出后,随之而来的便是各界人士对其作品和本人,进行一番狂轰滥炸式的评点,甚至是谩骂攻击。
然而,其他人的作品很少有这样的“待遇”,即使有几部作品关注度较高,仅仅是偶而为之,无论是国产、港台和国外,均是如此。
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据我分析,无外有下面几种原因。
从评论的观点来看,基本上就分为两大阵营,一种是挺,另一种则是批,当然还有中立的。两种声音可谓旗鼓相当,毁誉参半。
分析挺的一方,比较简单,就是喜欢他。张艺谋的作品多样,获得了无数奖项,其艺术成就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肯定;执导北京奥运会取得巨大成功,主导国庆焰火晚会也获得好评,为国家争了光。人们在乎他,期待他的作品。
而批的一方,则比较复杂。其一,套用张伟平的话来说,就是:“电影圈的很多人对他和张艺谋就是5个字:羡慕、嫉妒、恨”。这种情形在普通人众中存在,在文艺界也不例外;更何况他又挣声誉又赚钱,不羡慕、嫉妒、恨,那才叫怪。其二,便是抄作的需要。张艺谋,是重量级的名人,为人处事低调;批他骂他,能引起大众的关注,提升自己的知名度,也没有什么后果和风险。其三,就是他的作品与众不同,甚至是反传统的东西,颠覆了固有的形式,但市场效果又不错,这样就触动了某些团体和人的利益。
以上分析的原因可能只是全豹之一斑,也许还有存在其它多种因素,总之仅是聊天之言。但是有一点必须得提出来,张艺谋已成为一个品牌,一个文化品牌,一个中国文化的品牌,在国际上享受声誉的品牌;我国的文化改革和发展需要这样的品牌,且越多越好。创立一个品牌不容易,毁掉一块牌子却很快。我们对文艺要评论,要批评,但也要尊重人格和有品牌保护意识。因为,这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
(注:此文来自新浪好男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