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韵学,亦称声韵学,主要研究汉字的“声、韵、调”三大组成要素。音韵学在古代是与文字、训诂合称为“小学”的一个专门学科。而我们在文学作品的创作中,特别是在创作那些需要讲究声韵应用的文体时,或多或少是要应用到这些知识的。
我国家古代汉语音韵体系分为“上古音系、中古音系与近古音系”。而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中古音系”。反切注音法的出现是“中古音系”的发端,其代表作品为陆法言所撰的《切韵》。而反切法虽在东汉末初见端倪,但真正昌行是在六朝时期,成熟在隋朝。而在反切、四声出现与被归纳之前的时期,则归为“上古音系”——时间上是先秦两汉。那时因缺少科学而准确的注音方法,四声未定。上古音系时期,汉语的声调到底有几类,至今尚无定论。如那会的《说文》《字林》之类,主要是区别形体字意,虽有拟音,亦是以字代音(直音法)。也就是说,在六朝“反切注音法”盛行之前,在归纳“平上去入”声调之前,是不可能在“声律”上做到校解“骈对”的,大不了只能按字意对偶。实事上,汉赋及其以前的对偶句,也确实是如此。
上古音系由于隔代久远,我们知道的并不详细。我们目前作赋,或者诗词对联,不可能再去依据上古音系,所以对于我们创作者而言,对上古音系的相关知识,我们仅需要掌握一些必要的常识即可。
上古音系的研究,比较有趣的是利用形声字的谐声声符,来归纳上古韵部,与民间所说的“读字读半边”相似。比如“其”,以“其”做谐声声符的形声字有“淇期欺旗祺琪骐”等。这些形声字,学者们认为在远古造字之初,读音应是相同或相近的。所以这些形声字,可系联在一个韵部。这就是清代段玉裁所说的“同谐声者必同韵部”。再如“之”字,除“芝”外,还可根据“之”的读音归纳出“寺、时、士”等等,再以此得出“志诗持时侍待”等字。在上古音系中,这些字的韵部皆在同一部之中。而如“待”字,学者们则认为是古今读音变化所至。上古音系中,大抵有30个韵部。
关于上古音系中的“声”与“调”的部分,其研究成果 比“韵”的研究而言,则相对落后并有更多的分歧。关于上古声母的分析,其研究方法更加复杂。比如“祺”,从其声。即可推“祺”与“其”声母相同。再如“勇,踊也”。即可证“勇”、“踊”同声母。上古声母具体有多少?至今难以定论。
而上古音系的声调部分,有人认为上古无“去”声;有人认为有“平上去”而无入声;有人则认为上古无上声;还有人认为当分“舒促”两大类,然后经过演变而有四声(舒声演变为平、上;促声演变为去、入)。诸家观点,各据其理。不过较为统一的看法是——上古音系的声调系统,实际使用时,多“声调互用”,即押韵时不分声调用韵。从大量的先秦诗歌与韵文来看,亦确实如此。于是可以定论的是,上古音系中,押韵时可不区分声调混押。同理,先秦两汉之偶对时,亦无声调相对的概念。这与中古音系的押韵完全不同了。中古押韵,必声调相同。推究起来,上古时不重视声调问题,其中之一的原因是当时的诗,多是用来唱的,谓“诗歌”。唱时,其字发音的舒缓皆可起到调剂声调的作用。若一句中的字有因声调问题,而出现拗口情况时,亦可用唱音的缓急高低自行调剂,对实际的韵律影响并不严重。中古时期的诗,多是以“吟”为表现方式,就音节而言,有相对稳定的吟读节奏,与声调要求。若再不区分声调用字,则很容易使整句不能顺畅吟读,甚至是拗口。
另外中古时期,四声被确定归纳,音韵学得到长足发展。音韵学上的研究成果,遂为实际创作使用。于是汉字的“声韵调”三大部分逐渐分明精细,并由此衍生出创作上的具体要求。从“八病”到诗词格律,亦随之生出。而赋,虽说从诞生之初就是“不歌而诵”的文体,也就是说,赋不是用来歌唱而是用来朗诵的。但先秦两汉,受音韵学上认识不足的制约,也谈不上押韵与偶对时的声调问题。迨至中古,六朝赋在押韵时,声调上已与诗同步。而一句之中用字的“声韵调”问题,亦逐渐得到重视。到唐宋,则已基本形成共识。总而言之,对于作赋,上古音系初步了解即可。而中古音系,则非深知不可。
至于上古音系的实际押韵,使用上很多讲究,比如同韵部押韵之外,还有旁转、对转、旁对转押韵以及通转押韵等等。哪些可以旁转押韵、对转押韵,是先可旁转还是先对转等等,皆有学问。由于我们实际创作并不需要使用到上古音系,所以我们这里不做深入讲解。
由于古今音变的关系,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当我们在阅读先秦两汉的韵文时,若见以今音甚至是中古音去校比,皆不能押韵时,千万别盲目下“此不押韵”或“此不合平仄”的结论。一定要以上古音系统去衡量,才能得出客观的结果。不仅仅是音韵上,包括其他技法上,都不能盲目的用“错代”之观点去辨识。
我国家古代汉语音韵体系分为“上古音系、中古音系与近古音系”。而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中古音系”。反切注音法的出现是“中古音系”的发端,其代表作品为陆法言所撰的《切韵》。而反切法虽在东汉末初见端倪,但真正昌行是在六朝时期,成熟在隋朝。而在反切、四声出现与被归纳之前的时期,则归为“上古音系”——时间上是先秦两汉。那时因缺少科学而准确的注音方法,四声未定。上古音系时期,汉语的声调到底有几类,至今尚无定论。如那会的《说文》《字林》之类,主要是区别形体字意,虽有拟音,亦是以字代音(直音法)。也就是说,在六朝“反切注音法”盛行之前,在归纳“平上去入”声调之前,是不可能在“声律”上做到校解“骈对”的,大不了只能按字意对偶。实事上,汉赋及其以前的对偶句,也确实是如此。
上古音系由于隔代久远,我们知道的并不详细。我们目前作赋,或者诗词对联,不可能再去依据上古音系,所以对于我们创作者而言,对上古音系的相关知识,我们仅需要掌握一些必要的常识即可。
上古音系的研究,比较有趣的是利用形声字的谐声声符,来归纳上古韵部,与民间所说的“读字读半边”相似。比如“其”,以“其”做谐声声符的形声字有“淇期欺旗祺琪骐”等。这些形声字,学者们认为在远古造字之初,读音应是相同或相近的。所以这些形声字,可系联在一个韵部。这就是清代段玉裁所说的“同谐声者必同韵部”。再如“之”字,除“芝”外,还可根据“之”的读音归纳出“寺、时、士”等等,再以此得出“志诗持时侍待”等字。在上古音系中,这些字的韵部皆在同一部之中。而如“待”字,学者们则认为是古今读音变化所至。上古音系中,大抵有30个韵部。
关于上古音系中的“声”与“调”的部分,其研究成果 比“韵”的研究而言,则相对落后并有更多的分歧。关于上古声母的分析,其研究方法更加复杂。比如“祺”,从其声。即可推“祺”与“其”声母相同。再如“勇,踊也”。即可证“勇”、“踊”同声母。上古声母具体有多少?至今难以定论。
而上古音系的声调部分,有人认为上古无“去”声;有人认为有“平上去”而无入声;有人则认为上古无上声;还有人认为当分“舒促”两大类,然后经过演变而有四声(舒声演变为平、上;促声演变为去、入)。诸家观点,各据其理。不过较为统一的看法是——上古音系的声调系统,实际使用时,多“声调互用”,即押韵时不分声调用韵。从大量的先秦诗歌与韵文来看,亦确实如此。于是可以定论的是,上古音系中,押韵时可不区分声调混押。同理,先秦两汉之偶对时,亦无声调相对的概念。这与中古音系的押韵完全不同了。中古押韵,必声调相同。推究起来,上古时不重视声调问题,其中之一的原因是当时的诗,多是用来唱的,谓“诗歌”。唱时,其字发音的舒缓皆可起到调剂声调的作用。若一句中的字有因声调问题,而出现拗口情况时,亦可用唱音的缓急高低自行调剂,对实际的韵律影响并不严重。中古时期的诗,多是以“吟”为表现方式,就音节而言,有相对稳定的吟读节奏,与声调要求。若再不区分声调用字,则很容易使整句不能顺畅吟读,甚至是拗口。
另外中古时期,四声被确定归纳,音韵学得到长足发展。音韵学上的研究成果,遂为实际创作使用。于是汉字的“声韵调”三大部分逐渐分明精细,并由此衍生出创作上的具体要求。从“八病”到诗词格律,亦随之生出。而赋,虽说从诞生之初就是“不歌而诵”的文体,也就是说,赋不是用来歌唱而是用来朗诵的。但先秦两汉,受音韵学上认识不足的制约,也谈不上押韵与偶对时的声调问题。迨至中古,六朝赋在押韵时,声调上已与诗同步。而一句之中用字的“声韵调”问题,亦逐渐得到重视。到唐宋,则已基本形成共识。总而言之,对于作赋,上古音系初步了解即可。而中古音系,则非深知不可。
至于上古音系的实际押韵,使用上很多讲究,比如同韵部押韵之外,还有旁转、对转、旁对转押韵以及通转押韵等等。哪些可以旁转押韵、对转押韵,是先可旁转还是先对转等等,皆有学问。由于我们实际创作并不需要使用到上古音系,所以我们这里不做深入讲解。
由于古今音变的关系,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当我们在阅读先秦两汉的韵文时,若见以今音甚至是中古音去校比,皆不能押韵时,千万别盲目下“此不押韵”或“此不合平仄”的结论。一定要以上古音系统去衡量,才能得出客观的结果。不仅仅是音韵上,包括其他技法上,都不能盲目的用“错代”之观点去辨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