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玄雅集吧 关注:5,421贴子:428,586
  • 24回复贴,共1

麻子坑观赏砚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这个真不是实用的跟我说不是水麻的老铁我先谢了。本来就是买的摆件。你说好不好看就行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2-07-13 17:20回复
    挺好看的啊。何必在乎别人说什么呢?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2-07-13 17:59
    收起回复
      把几个眼去掉,就舒服多了


      IP属地:河南来自iPhone客户端3楼2022-07-13 18:05
      收起回复
        证书上的作者怎么证明?留下作者联系方式,让端协和作者确认?


        IP属地:上海来自iPhone客户端4楼2022-07-13 21:41
        收起回复
          证书上的作者名一般是作者亲自送过去或者有确实证明的情况才给开,有些工艺厂时期的砚就是没有这一项的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2-07-14 09:11
          回复
            陈端友出生于江苏常熟农村王市小镇,童年时就受到住宅附近雕花店木工师傅的影响,喜爱手艺。由于家贫,他十三岁才进私学。父亲早逝后由其伯夫荐往扬州“问古斋”碑帖店当学徒,拜碑刻、砚刻高手张太平为师。在杨州学艺五年期间,主要学的是碑刻与传统砚刻技艺,特别是在碑上刻字打好了扎实的基础。这是陈端友砚刻技艺的第一阶段,那时他所刻的砚是简洁传统之造型,并不留款名。
            1912年其师张太平携陈端友来沪,在东新里新开了店铺制砚营生。仅仅七个月,张太平去世,其子就把店铺交与陈端友经营,而陈氏也不善经营,勉强维持了五年,“问古斋”便告歇业。自1917年冬起,陈端友便在家中刻砚。此期间,他参加了“海上题襟馆金石书画会”,结识了书画名家吴昌硕、熊松泉、商笙伯、贺天健、张石园等人,因而得以经常参加画社的定期活动,常与这些画家们切磋探讨,所获颇多。应该说这一段与画家群体的交谊是陈端友文化情操和审美素养提升的重要时期,也是其刻砚水准得以提升的第二阶段。以本人之管见,作为一名手工艺匠人,在所从事的手工艺术雕刻的相关领域里,如果没有传统中国书画和艺术的涵养,没有深入中国绘画的堂奥,而想要提升自己的工艺美术水准是很难实现的。如果仅仅是聪明机巧、抄袭他人,终究成不了大器,结果是昙花一现。以陈端友为例,其后来所雕刻的“虹松”砚、“双雁”砚、“松岩”砚等,其砚形图案表明他在与传统画家的交流中,受绘画构图艺术的影响,学习了中国绘画中相关的构图法则,刻砚水准已在其师傅张太平传教的基础之上有了明显的跃升。
            而此后陈端友在赞助人医师余伯陶家中十几年雕砚的经历,则成为陈端友砚刻水准升华的第三阶段,也达到其手工技艺的最高峰。由于余伯陶赏识酷爱陈端友的雕砚艺术,自1936年始,余伯陶便聘请陈端友到家中为其制砚。余伯陶对此不惜工本,非常豁达,除对陈端友保证生活供养以外,还每月支付其高于当时手艺人很多的薪水。而余伯陶对陈端友只有二个要求:其一,刻砚不模仿老砚,设计创新;其二,砚制作完工后要落款。无新设计时,可琢磨、甚至游玩。一旦有新的设计开始雕刻后,也不计时间,何时想休息就休息,何时想刻再刻,这对于陈端友来说是非常自由自在的。余伯陶爱才、惜才,成为发现并造就海派砚雕巨匠的伯乐。
            在这段无忧、宽裕的时光里,陈端友陆续创新刻制出具有青铜器浮雕图案的砚台,其刀工细腻,图纹规范,比例精确,深浅得当。而后,陈氏接触到苏州顾二娘所刻制的竹编砚,以此得到了启发,在写实仿真砚的创作过程中一发而不可收。在此期间,陈端友制砚更加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甚至超越了其所借鉴的顾二娘的制砚尺度,达到宫廷艺术的水准。而这些不惜工本,全身心力雕刻而成的写实仿真砚,不仅符合其赞助人医师余伯陶的心意,更成为近代砚史上的代表之作。由于陈端友在余伯陶处所刻的砚数量不多,且为私人收藏,无法广泛流通和传播,导致近代喜砚藏家只知道苏州的刻砚名家顾二娘,而不知海派制砚大家——陈端友。(源:公众号:砚文化)


            IP属地:上海来自iPhone客户端6楼2022-07-14 12:37
            收起回复
              小一千了吧?


              IP属地:河南来自iPhone客户端7楼2022-07-14 13:55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