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问题想请教一下前辈们,首先我个人观点认为《胡笳十八拍》并不是蔡文姬所著
而是引用蔡文姬的故事,加以美化。结合她的《悲愤诗》而成的后世佳作
理由是《悲愤诗》和《胡笳十八拍》一定程度是相同的,却相抵触的部分
先说说我的疑惑,第一是蔡文姬真的是左贤王妃吗?
这个左贤王会不会就是一个嘘头?有点像美化后的童话故事
蔡文姬明明是个生死都不能由己的俘虏,摇身一变成了王爷王妃不蹊跷吗
根据现传的历史版本,因为把蔡文姬和左贤王挂钩,所以都认为蔡文姬被掳之地是在山西
但是《悲愤诗》里提到“长驱西入关。”和“身执略兮入西关。”都表明在被俘之后是一路向西行进的
而今山西和河南是南北相隔。西行和南北这里就矛盾了
《胡笳十八拍》第五拍里面提到“雁南征兮欲寄边声,雁北归兮为得汉音。”这里写出了南北之隔,映合河南与山西的地理位置,但这段或者说类似于这样的句子在《悲愤诗》里是没有出现的
如果把蔡文姬跟左贤王拆开来看,蔡文姬并不是历史上的左贤王妃,而是嫁了一个(甚至可能不应该说是嫁)普普通通的匈奴人。会合理很多。《胡笳十八拍》第十二拍写道“汉使千金赎妾身。”,但《悲愤诗》里面写的却是“骨肉来迎己。”这里就没有说千金赎身的事情,还有王妃真的是汉臣能赎回去的吗?
会不会当时蔡文姬根本就没在左贤王的领地,没在山西,而是在偏西方的某个省份,《胡笳十八拍》中第十六拍里“日东月西兮徒相望。”会不会是双关语,这里的东西并不止日月,而是母子就是东西相隔,永不相望。
而是引用蔡文姬的故事,加以美化。结合她的《悲愤诗》而成的后世佳作
理由是《悲愤诗》和《胡笳十八拍》一定程度是相同的,却相抵触的部分
先说说我的疑惑,第一是蔡文姬真的是左贤王妃吗?
这个左贤王会不会就是一个嘘头?有点像美化后的童话故事
蔡文姬明明是个生死都不能由己的俘虏,摇身一变成了王爷王妃不蹊跷吗
根据现传的历史版本,因为把蔡文姬和左贤王挂钩,所以都认为蔡文姬被掳之地是在山西
但是《悲愤诗》里提到“长驱西入关。”和“身执略兮入西关。”都表明在被俘之后是一路向西行进的
而今山西和河南是南北相隔。西行和南北这里就矛盾了
《胡笳十八拍》第五拍里面提到“雁南征兮欲寄边声,雁北归兮为得汉音。”这里写出了南北之隔,映合河南与山西的地理位置,但这段或者说类似于这样的句子在《悲愤诗》里是没有出现的
如果把蔡文姬跟左贤王拆开来看,蔡文姬并不是历史上的左贤王妃,而是嫁了一个(甚至可能不应该说是嫁)普普通通的匈奴人。会合理很多。《胡笳十八拍》第十二拍写道“汉使千金赎妾身。”,但《悲愤诗》里面写的却是“骨肉来迎己。”这里就没有说千金赎身的事情,还有王妃真的是汉臣能赎回去的吗?
会不会当时蔡文姬根本就没在左贤王的领地,没在山西,而是在偏西方的某个省份,《胡笳十八拍》中第十六拍里“日东月西兮徒相望。”会不会是双关语,这里的东西并不止日月,而是母子就是东西相隔,永不相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