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更具全局性的是,明帝国执政者和士民有两种评判是非和人物的标准,而士民舆论更强势,民间的声誉可以支持和“对冲”官方的打压。英宗时,权阉王振将直臣廉吏于谦下狱论死,河南吏民伏阙上书,为于谦辩冤请命者数以千计“乃命复原官”。国子监祭酒(校长)李时勉不肯谄事王振,辞官回乡,太学生和朝臣出饯都门外送别者近三千人,鼓乐前导,观者塞途,商贾罢市,或远送至其登舟,舟发乃还———俨然东汉末年党人故事。至明末,吏部郎中顾宪成被“削籍”为民,“宪成既废,名益高”,于是修缮宋代建的东林书院讲学其中,“海内闻风景附,往往讽议时政,裁量人物”,俨然“在野党”、“影子内阁”。明末清初学者黄宗羲,在其力作《明夷待访录》里写《学校》一章里提出,学校不仅仅是养士的教育机关,而且是国家议政的政治场所,“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显然,他的思想远绍孔子的赞子产不毁乡校,近观于有明一代书院议政之风。
到了满清入侵中原的殖民时代,社会政治文化环境如何被改变,明帝国直言敢谏的政治文化传统如何中断,则超出本文范畴,需另撰文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