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自己写的,还有整理的,大家慢慢看
第一章【解读血迹】
【解读血迹-1】:
心脏是一个泵,虽然它只有拳头大小,却给我们全身的血液流动提供动力。它是由4个隔开的心房和心室组成的肌肉组织。血液从身体的静脉来到心脏的右上方,也就是右心房,接着进入下面的右心室,再被抽入肺部。在这里,静脉血里的二氧化碳被抽离,氧气进入血液,静脉血变成了动脉血。血液再通过肺静脉进入心脏的左上方,即左心房,再通过左心室离开心脏。
这些流动的动力来源便是心脏的收缩,正是由于心脏的作用,大量的血液从身体里流出来的时候从来都不是掉出来或者漏出来的。血液会喷射出来、四处飞溅、射到其他东西表面或人身上、粘在犯人或目击证人身上被带离案发现场……
【解读血迹-2】:
假设一下。
你的手指被扎破了,一滴血液从你的皮肤下面冒出来。
由于重力作用,这滴血液会落下,在地上形成一个圆形的血斑。如果你摇动手指,这滴血就会按照它所受的力量的作用方向被抛出去,它就不会是正圆形的。如果你的手指触摸某一样东西,血液就会离开你的手,附着到你触碰的东西上。
血液离开身体,落到地板上、车上、天花板上、人的指甲下、衣服上或其它的什么地方,在这过程中,血液的运动状态总是遵循各种物理定律,尤其是弹道学定律。
在刑事案件中,血液的飞溅和转移往往是非常重要的线索。
【解读血迹-3】:
人体内血液的55%是血浆,其余的45%是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红细胞负责运送气体,白细胞是身体的免疫系统,而血小板促使血液凝固。人活着的时候,跳动着的心脏不仅给身体内的细胞输送血液,而且还能搅拌所有成分使血浆和血细胞混合。当心脏停止跳动时,搅拌的过程也就会终止,血液就会沉淀下来,这时皮肤上就会出现铁青色或栗色斑点,也就是所谓的尸斑。
在这里穿插介绍一点点尸斑的有关知识。(以后会有专门章节详细介绍,因为尸斑是判断死因和推断死亡时间的一个重要线索。)
【解读血迹-4】:
尸斑是血细胞沉淀的结果,所以尸体的靠近地面的一部分肢体更容易形成这些铁青色的斑点。也可以根据这个来判断尸体有否被移动过。如果躺着的死者身体前面出现尸斑,则可以推断有人在死者死亡数小时之后移动过尸体。
尸斑的形成也受压迫皮肤的物体影响,衣服、有纹路的木板、床单、石头等等都会以尸斑的形式在尸体上留下痕迹。
尸斑也是判断死因的一种方式。比如,如果死者的死因是一氧化碳中毒,那么尸体上呈现的尸斑就会是樱桃红色的
【解读血迹-5】:
血液也是液体,它像所有其它液体一样具有表面张力。一个血滴会被表面张力所产生的力量聚合在一起,不易被刺破或分开。这也就是液体滴在地上时周边会呈现波浪形的原因。在空中坠落时,它因为表面张力而聚合在一起,在坠落的过程中不断积累动能,当它坠落到地面而被迫破裂时,那股能量便会一瞬间释放出来,将液滴弄破。同样质量的液滴掉落的高度越高,形成的圆形的面积也就越大、周边的波浪形也就越剧烈。
这些是常识,但是下面的内容就超出“常识”的范围了吧~~
【解读血迹-6】:
为了使血液滴下来,血滴必须足够大,使得它的重量超过它的表面张力。一滴血液约0.05毫升。血液的任何物理性质都不受出血者的年龄、性别的影响,受害者血液中的酒精含量也不会对在犯罪现场留下的血液图案有任何实质影响。
【解读血迹-7】:
正如大家所知的,检测犯罪现场的血迹的时间一般是看血液干涸凝固的程度。但是这个方法非常局限,因为已干涸的血液其实非常容易被再水合。
所以保护现场就显得尤为重要。
血液是非常难清洗的。因为你再怎么洗,总归是会留下微量的血迹能够让“鲁米诺反应”有发挥作用的余地。(血液中的铁催化鲁米诺的发光反应,使试剂发出微弱的荧光。发光反应所需的血液剂量相当少,故而反应十分敏锐。)于是很多人便觉得血迹和指纹不一样,似乎是个不怎么需要保护的证据。
第一章【解读血迹】
【解读血迹-1】:
心脏是一个泵,虽然它只有拳头大小,却给我们全身的血液流动提供动力。它是由4个隔开的心房和心室组成的肌肉组织。血液从身体的静脉来到心脏的右上方,也就是右心房,接着进入下面的右心室,再被抽入肺部。在这里,静脉血里的二氧化碳被抽离,氧气进入血液,静脉血变成了动脉血。血液再通过肺静脉进入心脏的左上方,即左心房,再通过左心室离开心脏。
这些流动的动力来源便是心脏的收缩,正是由于心脏的作用,大量的血液从身体里流出来的时候从来都不是掉出来或者漏出来的。血液会喷射出来、四处飞溅、射到其他东西表面或人身上、粘在犯人或目击证人身上被带离案发现场……
【解读血迹-2】:
假设一下。
你的手指被扎破了,一滴血液从你的皮肤下面冒出来。
由于重力作用,这滴血液会落下,在地上形成一个圆形的血斑。如果你摇动手指,这滴血就会按照它所受的力量的作用方向被抛出去,它就不会是正圆形的。如果你的手指触摸某一样东西,血液就会离开你的手,附着到你触碰的东西上。
血液离开身体,落到地板上、车上、天花板上、人的指甲下、衣服上或其它的什么地方,在这过程中,血液的运动状态总是遵循各种物理定律,尤其是弹道学定律。
在刑事案件中,血液的飞溅和转移往往是非常重要的线索。
【解读血迹-3】:
人体内血液的55%是血浆,其余的45%是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红细胞负责运送气体,白细胞是身体的免疫系统,而血小板促使血液凝固。人活着的时候,跳动着的心脏不仅给身体内的细胞输送血液,而且还能搅拌所有成分使血浆和血细胞混合。当心脏停止跳动时,搅拌的过程也就会终止,血液就会沉淀下来,这时皮肤上就会出现铁青色或栗色斑点,也就是所谓的尸斑。
在这里穿插介绍一点点尸斑的有关知识。(以后会有专门章节详细介绍,因为尸斑是判断死因和推断死亡时间的一个重要线索。)
【解读血迹-4】:
尸斑是血细胞沉淀的结果,所以尸体的靠近地面的一部分肢体更容易形成这些铁青色的斑点。也可以根据这个来判断尸体有否被移动过。如果躺着的死者身体前面出现尸斑,则可以推断有人在死者死亡数小时之后移动过尸体。
尸斑的形成也受压迫皮肤的物体影响,衣服、有纹路的木板、床单、石头等等都会以尸斑的形式在尸体上留下痕迹。
尸斑也是判断死因的一种方式。比如,如果死者的死因是一氧化碳中毒,那么尸体上呈现的尸斑就会是樱桃红色的
【解读血迹-5】:
血液也是液体,它像所有其它液体一样具有表面张力。一个血滴会被表面张力所产生的力量聚合在一起,不易被刺破或分开。这也就是液体滴在地上时周边会呈现波浪形的原因。在空中坠落时,它因为表面张力而聚合在一起,在坠落的过程中不断积累动能,当它坠落到地面而被迫破裂时,那股能量便会一瞬间释放出来,将液滴弄破。同样质量的液滴掉落的高度越高,形成的圆形的面积也就越大、周边的波浪形也就越剧烈。
这些是常识,但是下面的内容就超出“常识”的范围了吧~~
【解读血迹-6】:
为了使血液滴下来,血滴必须足够大,使得它的重量超过它的表面张力。一滴血液约0.05毫升。血液的任何物理性质都不受出血者的年龄、性别的影响,受害者血液中的酒精含量也不会对在犯罪现场留下的血液图案有任何实质影响。
【解读血迹-7】:
正如大家所知的,检测犯罪现场的血迹的时间一般是看血液干涸凝固的程度。但是这个方法非常局限,因为已干涸的血液其实非常容易被再水合。
所以保护现场就显得尤为重要。
血液是非常难清洗的。因为你再怎么洗,总归是会留下微量的血迹能够让“鲁米诺反应”有发挥作用的余地。(血液中的铁催化鲁米诺的发光反应,使试剂发出微弱的荧光。发光反应所需的血液剂量相当少,故而反应十分敏锐。)于是很多人便觉得血迹和指纹不一样,似乎是个不怎么需要保护的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