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页资讯视频图片知道文库贴吧地图采购
进入贴吧全吧搜索

 
 
 
日一二三四五六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

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

一键签到
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
一键签到
本月漏签0次!
0
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
如何使用?
点击日历上漏签日期,即可进行补签。
连续签到:天  累计签到:天
0
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使用连续签到卡
08月15日漏签0天
双拼吧 关注:4,550贴子:53,986
  • 看贴

  • 图片

  • 吧主推荐

  • 游戏

  • 4回复贴,共1页
<<返回双拼吧
>0< 加载中...

“码家军”传奇

  • 只看楼主
  • 收藏

  • 回复
  • 兮南
  • 下士
    3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吴越(著名作家)
本文节选自《中国换笔潮》(珠海出版社,1994年10月版)
1995年1月~3月《电脑报》连载
在体育的竞技场上,中国“马家军”教头马俊仁率领王军霞、曲云霞等人组成的精锐部队,争金夺银,一日数次刷新世界纪录,令全世界对中国人刮目相看。“马家军”的崛起,是鳖精滋补,是高原训练,还是有什么特异功能,个中奥妙,近乎于传奇。
然而,华夏大地上还有另一支阵容庞大的“码家军”部队,为了电脑的中文化进程,他们在汉字编码的攻坚战役里奋力拼搏,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打破和刷新了多少项世界纪录,却无人做出准确的统计。
这支“码家军”中的佼佼者,随着新闻传媒的广为宣传,其非凡的业绩可以说已是家喻户晓。五笔字型和王永民、自然码和周志农、表形码和陈爱文……,就连声数码和唐懋宽,也因《电脑报》一篇短文让诸多读者们一睹其绚丽风姿。
这支“码家军”中更多的英雄豪杰,那些默默无闻的耕耘 者们同样值得大书特书。据有关人士统计说,中国“码家军”前后已历时20年之久,总人数业已超过10万之众,比较完整地提出编码方案的总数是750余种, 已经申请到专利的超过400余种,已经制成电脑软件上机运行的就有100余种之多。其波澜壮阔之势,在世界科学研究史上,恐怕连美国“阿波罗飞船”登月大 型系统工程也相形见绌。
中国的“码家军”,每一个编码的背后,都有一个曲折的故事。
中国的“码家军”,每一项成功的喜悦,都满含着辛酸和苦涩。
----------------------------------------
公元一千九百六十八年,中华文化史上令人不堪回首的特殊岁月,神州大地还笼罩在黑夜的阴霾之中。
这是一间当时被称为“牛棚”的斗室,肮脏而潮湿,墙角 挂满了蜘蛛网。整个房间密不透风,连一扇窗户也没有,空气中充满了难闻的气味。透过墙壁,可以隐约听到远处传来的口号声和“文攻武卫”的阵阵枪响。没有 床,没有桌子,也没有任何其他的用具,仅在粗糙的水泥地上铺着一张草席,使这6平方米的斗室显得格外凄凉。一盏白炽灯昼夜不灭,惨白的灯光照在墙上一幅刺 目的标语上:“坦白从宽,抗拒从严”,不仅增添了一种沉重的压抑感,也说明了这间住房主人特殊的“身份”。
室内关押着唯一的“犯人”,看上去已经年愈花甲,饱经风霜的面容上还依稀保留着学者的风度。当他作为“反动学术权威”被押入“牛棚”后,这位著名的总工程师,曾在德国工作过11年专家失去了人身自由,被迫中断了自己毕生热爱的仪器仪表专业研究。
和当时许许多多身陷囹圄的老一辈科学家一样,时间对他已经所剩不多。
“我还能够做点什么呢?”他在室内踱来踱去:写检查? 扪心自问,当年偕德籍夫人毅然返回故土,把自己的学识和才华献给了祖国的科学事业,实在没有什么值得忏悔的。继续研究?既无仪器,又无仪表,不能够实验和 分析,能继续进行什么课题呢?他最终停在了那张标语前,无意识地盯着用毛笔书写的大号字体,看着看着,头脑里突然闪现出一个念头, 这是他设想过但一直无暇了却的夙愿, 也许现在正是一次机会,一种“天赐良缘”。
“是的,没有仪器仪表,但我懂得它们的原理;没有实验手段,但我还有能思索的大脑,还有通晓几国语言的优势,还有一颗报效祖国的拳拳赤子之心!”
从此,在极其艰难困苦的环境里,他开始了一项极其艰巨 宏大的工程——建造一种神秘的符号体系。他不敢用纸,因为每一张纸片都被人做了编号,只允许用来写检查,唯一可以用来记录思维的只有茶杯盖。日复一日,冬 去夏至,他在斗室里挥汗如雨,在杯盖上写了又擦,擦了又写,还要随时提防“看守”的搜查——如果被人发现,还不知道会有什么厄运在等待着他。他把自己对事 业的执著追求和全部爱心,都尽情地倾注在自己创造的各种符号上。这些符号,看起来又像英文,又象像德文,但都不能拼出任何有意义的外文字句,也许自己也不 一定能够完全弄清它们的含义。奇怪的是,有的时候他在茶杯盖上写的是一个又一个的汉字,而有的时候又是一个又一个的字母,更多的时候却是两者的交替。他没 有资料,没有工具,也没有任何人可以探讨和交流,凭借的只是顽强的意志和超人的记忆力……。



  • 兮南
  • 下士
    3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整整六年过去了,当黎明又重新来临的时候,当知识又重 新找回它的价值的时候,我们的仪器仪表专家额头上已爬满了皱纹,甚至只能够坐着轮椅来发表自己的论文。他终于看到自己含辛茹苦研究出的“神秘符号”取得了 两项中国第一:中国报纸第一次报道的汉字编码,中国大陆第一个汉字信息处理系统。
这究竟是一项什么样的发明呢?中国的老百姓可能不太清 楚。当时人们只记得,在大体相同年代成就的陈景润“1 +2 ”陈氏定理,曾经被徐迟先生的那篇著名的报告文学弄得几乎是家喻户哓。那几麻袋草稿,那走路撞树的趣事,那“王冠上的明珠”拨动了多少人的心弦!然而,同 是在六平方米斗室里开创的另一个绝不比攻克“哥德巴赫猜想”逊色的重要成果,却由于时机不备的局限而鲜为人知。也许,连发明者自己可能都未曾想到,他在 “牛棚”的茶杯盖上写下的那些符号,会拉开70年代后期震惊神州大地的“编码现象”之帏幕,会触发古老汉字与现代电脑大碰撞的狂飙。
1978年7月19日,《文汇报》以整版的篇幅介绍了这位仪器仪表专家和他发明的汉字编码。人们记住了他的姓名——支秉彝,上海电工仪器研究所总工程师,他发明的编码做作“见字识码” ,是最早的“音码”方案之一。 1984年10月,张寿萱等学者用“支码”一举摘取了中国最早“换笔者”的桂冠。一本42万字的《中文信息的计算机处理》学术著作,由宇航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这本书,从键入第一个字开始,到装订成册为止,全部写作、编辑、印刷、出版周期,只用了11个月。
----------------------------------------------
1983年,刚出襁褓的中国汉字编码界,被一则激奋人心的消息搅得沸沸扬扬。
为了增加一点戏剧效果,我们先把时钟向后拨动整整一 年。1984年9月,纽约联合国大厅里人头攒动,一位美国的迟到者一进大门就向别人打探。有人指了指前方,示意他观看表演。他顺着手指的方向,惊异地发现 在前排就座的,是一群黄皮肤黑眼珠的中国人。两台微型电脑旁,分别端坐着两位美丽的小姐,正紧张地伸开十指,轻放在键盘上。迟到者怀着好奇,好不容易才从 人群缝隙中挤了过去。低头观看操作员小姐面前的文件。一位小姐的文件用英文写成,他看得懂;而另一位小姐的文件,他看不太懂,可是猜得出是中国汉字。
正准备继续询问时,主持人发话了:
“女士们,先生们,表演马上开始。我首先申明,这两位小姐面前的原稿,记录的是同样的内容,是我们刚才从各种文件中任意选择的。”说完,他停顿了一下,回头向身后的中国客人请示,得到首肯后,接着说道:“那么,表演现在开始。”
话音刚落, 只见两位电脑打字高手“噼噼啪啪” 地敲击起键盘,指动字成,字成指动,一眨眼的功夫,各自的屏幕上都已布满密密麻麻的文字。
大厅内的观众,似乎屏住了呼吸。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只见其中的一位小姐停下操作,长长嘘了一口气,而另一位却还在不停地敲打。那迟到者又往前凑了凑,他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首先输入完毕的,正是那份他看不太懂的文件。迟到者目瞪口呆,彻底地震惊了。
当经久不息的掌声把他惊醒过来时,记时员正在宣布表演 结果:中文电脑操作员,每分钟输入汉字120个。这个数字意味着什么,迟到者心里异常清楚,因为他就是一位行家里手,不久前还观看了台湾同行用他们的仓颉 码输入汉字的演示,每分钟也不过四五十个字。这时,他看见有位中年学者从人群中站起来,频频点头感谢观众热情的掌声。这位学者留着长发,带着眼镜,穿着西 服,却是地地道道的中国人。
不知怎的,迟到者突然想起了老莫尔斯的那句话:“上帝创造了何等奇迹”。可惜,眼前的这位中国学者肯定不相信什么上帝。他赶紧找到表演的主持人,仔细地了解了事情的来龙去脉,然后,又迅速地来到中国学者下榻的宾馆,递上自己的名片。



2025-08-15 15:56:53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 兮南
  • 下士
    3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小选手们眼含幸福的泪水站在领奖台上,各自接过一台作为奖品的386微机,他们的心里,一定想着那位白发苍苍的老爷爷,那位帮助他们力挫群雄的编码发明人。
白发皓首的老人,是张其浚老 教授吗?张老先生在1982年中文信息学会成立时已是83岁高龄,在“码家军”里是数一数二的“老黄忠”。这位云南大学的教授,毕生从事高能物理研究,却 “不务正业”,只身创进汉字编码的“蜀道”,明知艰险无所惧,充满着乐观的诙谐。他曾讲过一句名言:“高能的人,搞高能物理;低能的人,搞低能物理;我是 无能的人,我就搞这个无能的物理”。张老搞出的编码,是最早的一批形码”方案之一 。可惜,张老并没有来得及看到他的编码造福于人类,就过早地离我们而去。
依然健在的这位白发人,其时业已八十有七。他是大陆外 语学界的泰山北斗,自本世纪五十年代起,他主编的《英汉大字典》,曾抚育过几代莘莘学子。他是王永民步入汉字编码的启蒙者和恩师,也是我国字形编码理论的 奠基人。想想看,大家一定在介绍五笔字型编码的文章里面看到过这位老者的名字……
郑易里老 教授,通晓英日俄三国语言,对汉语汉字的研究更是炉火纯青。他用“字根编码法”的深邃理论,一手扶持王永民登上了成功的殿堂,同时也在实践的土地上辛勤地 劳作。作为学术界的权威,“登泰山而小齐鲁”,他追求的是更科学与更系统,希望研制出更好的拼形编码,亲自验证自己的理论学说。这种编码,不仅能快速输 入,而且符合国家文字规范,与中小学的语文教学相互接轨。
“郑码”研制的起步的时间已显得较晚,郑老自己也感到 力不从心。大量的实际工程由他的女儿接手,两代人带领着一批研究人员夜以继日地奋战,直到1990年底通过了权威的鉴定。语言学大师亲自发明的编码超群拔 俗,郑码的汉字库,共收入了繁简体汉字达6万余,有效地支持着我国古籍的整理和研究。仅此一点,郑码就已经获得一项“中国编码之最”。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后起的郑码终于在这场检验实力的比赛里,一举夺得两项冠军和两项亚军,郑易里教授令夕阳增辉,他又奋力登上了一座新的高峰。
由于我们掌握的情况有限,“码家军”中年龄最大的编码专家或许另有其人。
著名科学家钱伟长教授发明过“宏观字形码”,香港著名学者安子介先生创造了“安氏笔形输入法”,他们都已过耄耋之年……
于是,我们只好来讲年龄最小的编码发明者,“码家军”里“娃娃兵”的故事。
------------------------------------------------
在我们电脑的资料库里,仍然储存着1990年报刊杂志关于这个女孩的报导。
1990年7月13日,新华社发出了一则举世嘱目的消息:加拿大的著名高等学府,向中国上海的一位初中三年级的学生杜冰婵发出邀请,请她以访问学者的身份前往讲学,介绍她发明的一种简便易用的汉字编码。紧接着,海内外几百家新闻媒介竞相渲染,醒目的标题都是——15岁的少女与她的“汉字全息码”。15岁的女孩名列于上海当年“十大科技新闻”人物的榜首。
然而,1993年的报纸却遗憾地发布消息:中国专利局以不符合新颖性、创造性、实用性等要求驳回了“汉字全息码”的发明专利申请。
从那些报刊资料中,我们又重新查阅到“汉字全息码”的发明思路。
出生在辞书编辑世家的小女孩,花了三年时间,用她想出的“笔顺原则”,把几万个汉字筛选、浓缩到100个部首表内。她用掉了整整三麻袋草稿纸,堆起来比她的个子还高。每天放学作完作业,都把自己关在小房间里,一张张卡片铺满了床和桌子……
小女孩发明的这种“全息码”,看上去很像音码,100个部首按音归类,每个汉字的第一代码是该部首的第一个拼音字母;但它又像是笔画码,后三个代码是该汉字的第一、二笔和最后一笔的读音字母。例如,“目”字,读音为 MU ,第一码就是 M ;它的第一、二笔画分别是“直”(ZI)和“弯”(WAM ),最末笔为“横”(HENG)。 组合起来,“目”字的全息码就是 MZWH 。 听起来好像是有一点“全息”的意思,既包含字音,又包含部首和笔画。但是,我们毕竟不是专家,可能这种方法别人早已率先采用。



  • 兮南
  • 下士
    3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凭心而论,年方及笄的女孩能够对汉字做出这种归类已属不易,我们并不想以成败论英雄。不过,关于汉字全息码的争论一波三折,1994年的报纸又传来消息:上海两家单位状告小女孩侵犯了他们的发明权益,原被告在法庭上已相持三年,本次开庭审理仍无结果,诉讼还在继续……
于是,我们又只得转向由此而起的另一“全息码”的故事。
江苏某监狱关押着一名等待处决的死刑犯。1992年才27岁,却利用工作之便,侵吞国家巨额财产达百余万元,被人民法院以“贪污罪”依法判处了极刑。
死神不久就要降临了。他带着痛苦的心情龟缩在牢房的墙角, 眼登登地望着天花板出神。 他,一个普通的农家子弟,全家人节衣缩食供他上学,把唯一的希望寄托在他的身上;是人民把他培养成中专生,又当上了国家干部。可是,他竟然经不起金钱的诱惑,悔恨交夹却为时太晚,上诉的请求恐怕也不会有什么更好的结果。
管教干部的喊声打断了他的思路。他顺从地跟着其他人犯,转移到另一间牢房。正巧他的床铺上,散放着从前的犯人留下的几本杂志。他顺手拾起一本,下意识地翻到一页,漫不经意地看了几行,不觉被文章深深打动。
这是一则非常简略的报道,说的就是上海那位女学生和她的全息码。年轻的死刑犯麻木的心开始有了一点躁动。他想,反正离上诉的最后判决期还有几个月,何不找点事来打发余生,也许,还可以为社会做些有益的事。在这种奇异的境况下,他萌生了自己也来发明汉字编码的奇怪念头。
更奇怪的是,监牢的管教干部居然全力支持他的想法,为这个死囚找来了参考书籍。从此后,他抓紧生命最后的日子,尝试着开始了艰苦的探索。
最后的日子是需要一天天扳着指头掐算的。死刑犯从来没 有接触过什么电脑,对编码也是完全的门外汉。但是,也许正因为如此,他构思的编码,只想到要突出简单、易学和实用,这种编码应该像家用电器那样容易被普通 人掌握。他把自己的编码,也命名为“全息中文码”,至于是否与上海女孩的全息码相似,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法律一共给了他6个月的时间。6个月后,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做出驳回上诉、维持原判的决定。死刑犯交出了写满100多页稿纸的全息中文码,交还了借阅的图书,作好走向刑场的准备。
死刑犯做梦也没有想到,他的全息码给他的人生带来了戏 剧般的变化。最高人民法院接到看守所呈交的全息编码后,立即指示下属法院派员核实情况。全息中文码也得以转到全国中文信息学会,专家们为死刑犯发明的编码 进行了评审。结果出人意料,这种编码被认定为有创新,具有易学易用的优势。
1994年年初,死刑犯用颤抖的双手,接过最高人民法院的又一张判决书:鉴于他在归案后有悔改表现,所写的全息中文码具有发明价值,故改判死刑缓期两年执行。省高级法院并建议劳改部门为他提供一定条件,使他能够继续全息码的研究。
死刑犯泪流满面,泣不成声,法律又为他铺垫了一条重获新生的道路……
---------------------------------------------------
编码大千世界,各色人等,真是无奇不有。 死刑犯新生的故事,只是其中一个小插曲。“码林”中人,更多的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有的人才,身怀绝技,对民族传统文化瑰宝《易经》的研究造诣精湛,试图从《易经》里寻找汉字编码的源头。戴顺天先生就是这样的奇人。
戴顺天,不知何许人也, 报刊杂志也多“密而不宣”,只说他历经九年艰辛从《易经》的太极图中悟出了新的编码。顺天电脑公司为传播顺天先生“太极码”,大言不惭地道出了两句“谶语”:
——传八万里全球信息太极一码足矣,继五千年华夏文明阴阳两笔书之。
太极图是《周易》的精髓,两条交欢的阴阳鱼,隐喻着太极生两仪;两仪之上又分别各生一阴一阳,即两仪生四象;四象之上若再分别各生一阴一阳,即成为八卦图。戴先生发明的太极码, 正是遵循这种阴阳消长的思想, 破天荒地把汉字的基本笔画仅分为直画(阳)和折画(阴)两类,因此又叫“两笔字型”。它不计汉字笔画的长短、方向,只分曲折,既揭示了汉字笔画最深刻的本质特点,也便于人们学习拆分汉字。



  • 兮南
  • 下士
    3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太极码的键盘最能体现戴先生对易学的悟禅。 它把键盘从正中垂直一分为二,左为阳,右为阴,左手专打直画,右手专打折画,正所谓“太极生两仪”,形成左右太极图式。左右太极键盘又按水平方向一分为 二,上部是笔画不相交的阳区,下部为笔画相交的阴区,比喻“两仪生四象”,形成上下太极图式。上下左右,各具特征。最底部的一排键位,依次排列着日月金木 水火土,阴阳五行。在键盘的正中,安排着象征阴阳鱼眼的口囗键。西文字母键盘,被改造成了一幅相当完整的“太极图”,堪称洋为中用的楷模。
太极码虽然按阴阳两笔分类汉字,但它也必须把汉字拆成 “字元”,也是一种按字形编码的方案。许多评价文章赞扬它首次成功地解决了汉字输入高效性与简易性的矛盾,说它适合与各种年龄、职业和文化程度的专业或非 专业人员使用。 作为“码家军”中的新秀,太极是否就此一码足矣,尚需时间和实践的检验。不过,从西汉许慎在《说文解字》里把汉字分为540部首起,直到王永民的五笔字型 把它浓缩为130个字根和五种基本笔画为止,两千年来,亦只有奇人戴顺天做出了阴阳两笔的总结。返朴归真,归于太极,这与和返归“自然”和传递“全息”有 异曲同工之妙。
国内报刊对“码家军”披露的传奇,主要集中在形码的各路高手。音码的竞技场,也并非周志农的自然码一支独秀,吴越先生破解的“声数码”就是另一“神速”的编码。仅由于笔者的孤陋寡闻,只得痛失了向读者讲述其他音码发明家传奇故事的机会。
就笔者所知,现在流行极广的一种音码——“双拼双音编码”,很多人都不清楚它的渊源。它的发明人刘卫民先生可是“正宗”的电子电脑专家,60年代毕业于清华大学的研究生,他研究成功的微波管,曾在国防尖端武器的试验研究中发挥巨大作用。人们偏爱刘氏“双拼” ,更爱其“双音”。别的编码都只有用单字联想词汇的功能,刘卫民的“双音”反其道而行之,独创了以词组联想单字的所谓“反联想”方法。
我们知道,采用拼音输入,输入词组比单字反而更快,因 为词组有效地降低了重码。但有的时候,也要遇到只输入某一个字的情况。对此,自然码是用该字的字形信息加以补充,刘卫民却不想落入形码的“俗套”。刘先生 通俗地解释他的“反联想”,说它是中国人说话时常用的办法。比如,你要我输入“ji”字,我不知道是“机”还是“鸡”。你怎么告诉我呢?你会告诉我,是 “机器”的机,不是“鸡蛋”的“鸡”。那么,我只要打入“机器”一词的双拼,就输入了该词组前一个单字。此举看似平常,却于平常之处显出玄机,这就是刘卫 民先生的功底。
中国的“码家军”还在继续拼搏,汉字编码仍在不断地锦 上添花,在高手林立的编码“码林”,倚天屠龙,华山论剑,争当“码林盟主”者依然是大有人在。据悉,国家教委为了全国中小学汉字编码教学需要,1992年 6月设立“八五”科技专项课题,组织众多专家学者协同攻关,所研制的编码名曰“认知码”,受到了老师和学生们的普遍欢迎。
--------------------------------------------------
中国的汉字编码,每一个编码都能演绎出一篇精彩的传奇。
中国的汉字编码,“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700多种编码,百花园中,五彩缤纷,音码形码,竞相开放,让“换笔”的中国人看迷了双眼, 感到无所适从。究竟哪朵花是“国色天香”?哪朵花才“倾国倾城”?现在,到了应该总结的时候。
马俊仁的“马家军”只有在赛场上,方显出英雄本色。汉 字编码的“码家军”,也曾历经多次“擂台”比武,你争我夺,不断刷新汉字输入的世界纪录。这里仅把散见在报刊杂志中的若干赛事的部分冠军成绩,集中列于下 表里。比赛项目分“连续文本”和“离散文本”汉字输入。连续文本指的是输入整篇的文章,其中含有词组;离散文本则是一些散乱排列的互无联系的单字,不能有 词组。



登录百度账号

扫二维码下载贴吧客户端

下载贴吧APP
看高清直播、视频!
  • 贴吧页面意见反馈
  • 违规贴吧举报反馈通道
  • 贴吧违规信息处理公示
  • 4回复贴,共1页
<<返回双拼吧
分享到:
©2025 Baidu贴吧协议|隐私政策|吧主制度|意见反馈|网络谣言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