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调的王子吧 关注:26贴子:4,678
  • 14回复贴,共1

【文章分享·专贴】上海女人,也许你并不懂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楼致百度~~~
作为〖低调的王子吧〗的小吧,
此贴献给吧中的各位先生与女士们。
并且,郑重献给一直支持我的Kake。
感谢你们所有人的存在,让我
在这个世界上,
在短暂的生命之中,能够
呼吸到不一样的空气。
I love ya all. Forever & always.


1楼2010-06-21 23:16回复
    郑重申明:
    1. 此贴所包含内容本意并不针对任何非上海人,本意并不希望涉及地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满者希望一笑而过,希望不会引起地域纷争;
    2. 此贴所包含内容尽量取自原素材,可以一定程度上保证文章的“原貌性”。


    2楼2010-06-21 23:21
    回复
      03. 《上海情味——浅谈上海之海派文化,及上海女人》
      文/姚建静
        
            上海,位于长江三角洲的冲积平原,是中国最大的经济、贸易、金融中心,西太平洋地区最重要的国际港口城市之一。上海由吴淞江支流“上海浦”得名,春秋战国时期因渔民所创捕鱼工具“扈”而辗转以“沪”为简称。1843年,上海开埠,得誉“江海之通津,东南之都会”。
        
            作为近现代中国的缩影,她是一座无法被忽略的城市,一直以来都充满了话题。
        
            在这些话题中最不能避开的,恐怕就是“海派文化”了:这是上海区别于其它城市的重要特征,是上海风格和上海特色的代名词。
        
            “海派文化”渊源于长江流域的古吴越文化。在本质上,吴越文化是一种水文化,而上海也便是一座依水而生的城邑,因此她便具有水的流动性和包容性特征:这一特征决定了鸦片战争以后,当上海本土文化与各色西方文化相遇并不断碰撞后,非但没有你死我亡,反而形成了一系列独特的融合,最终蜕变成一种崭新的文化风格——这种文化风格兼具着东方的传统典雅和西方的时尚开放,它从戏剧、绘画、文学等领域延伸开来,逐渐影响到社会的各个层面,成为上海城市文明的概括。
        
            君不见:外滩中山东一路上的万国建筑群与浦东陆家嘴金融区的现代摩天楼隔江相望;徐家汇教堂圣颂朗朗,静安寺佛殿香烟袅袅;文化馆演着沪剧、滑稽戏,大剧院奏响芭蕾、交响乐;在红房子能吃到法国大餐,到老饭店可品尝本帮菜式;襄阳路的茶馆传出丝竹乐的悠扬,衡山路的酒吧响彻迪斯科的节奏……在夜上海的霓虹灯下,这些元素相互融合,各自精彩。诚如易中天先生在他的《读城记》里所说,上海是一座“开阔雅致”的城市:既有开阔的精神又有雅致的格调——这也许就是对“海派文化”的一个基本理解了。
        
            而由“海派文化”反向分析,我们会发现:其间可以说且值得说的东西实在太多。如果必定要选出一项作为代表,那么我能想到的便是上海女人了。
        
        
      【旗袍里的优雅,仿佛半曲旧探戈】
        
            说起上海女人,很多人的脑海中恐怕就会浮现出这样一个场景:一个风姿绰约的女子,在闪烁昏黄的舞池灯光下,在不疾不徐的探戈节奏里,翩翩游走。她脸上的表情已被隐藏,但裹在旗袍里面的曲线玲珑的身材却无限张扬地被勾勒出来,那种窈窕足以令人瞠目结舌。
        
            在这个场景中,旗袍无疑是至关重要的。
        
            自上世纪20年代起,上海的服装在满足蔽体和保暖的基本需求外,开始着重于现代审美理念的呈现。1928年,画家叶浅予在《良友》杂志上刊登了他设计的多款改良旗袍,揭开了上海女人和旗袍的不解之缘。
        
            八十年来,旗袍已经俨然成为上海女人的招牌:但凡要有上海女人登场的地方,就或多或少要有一些旗袍——无论是《庐山恋》中张瑜的46套旗袍,还是《花样年华》里张曼玉的23套旗袍,都从各自的角度反映了旗袍在上海女人间的风靡程度。


      5楼2010-06-21 23:23
      回复
        07. 《上海女人》
        文/素颜明月
        发布时间:2010-2-11
          
          
              玲珑轻旋,柔中带刚的特性,花中奇葩的美丽,缘起自然的清馨,这就是上海女人,我所愿意去做和热爱着的女人。她有着青花瓷般的韵味,白底青线勾勒出女人中的美态,虽清晰素雅,可岁月的磨砺却使她更加是一件奈人回味的秀中珍品。
          
              春季,百花争艳。你在和风轻盈中缓缓地向我走来,而你的超俗美感就是众香国里最娇美的一朵。虽为上海女人,却又不失江南伊人,素颜的风韵。犹如白玉兰那样的:淡淡幽香,清清名节,挂在枝头,唯你最雅。春天是上海女人的季节,各姿各样的美都点点着装的怒放着。如果,你在春天来到上海,一定会爱上这个城市,因为,带你入眼的就是一道女人优雅的风景线。
          
              在春蝉夏鸣的季节里,满街梧桐树叶都覆盖着整个炎热的夏天。这时的你如脱茧而出的蝴蝶,翩翩起舞,各种绚丽夺目的裙摆,让你感觉身如在花丛中。夏季里的荷花香又香,你这江南美人却成了舞台上的模特秀,仿佛纵身于荷塘中的嫣红,犹如在观赏一季的时装表演,真是应接不暇的赏心悦目。
          
              当秋风起,吃完粽子后的时节,已尽是梧桐树叶的渐渐洒落和朵朵发亮的桂花香,满地的金黄,就像是一整片金色的原野。你用轻盈的步伐,小巧的走着,微微地发出沙沙声,却很悦耳。这是丝巾的季节,江南丝绸的莹润全让你尽表其华。上海女人喜欢在这季节里把自己装扮成紫霞仙子,把所有喜欢的五彩霞衣,一一展现在无可比拟的美态中。你在秋风中飘过,我努力地想追逐你的一丝风雅余韵,然你的暗香却使我久久不能忘怀。
          
              冬天来了,一场秋雨一场寒。就在北雪南飘的时候,我又寻到了你的踪迹。你就像是一枝枝孤傲的冬梅,凝立在清吐薄雾的阳光下,冷艳的美使我想把你带回家去,留下你的艳丽来装点居室。街头的上海女人,犹如岁寒三友一样高雅的走着,长统靴子的展现,娇柔的身材又被大衣紧紧的裹着,衬托出玲珑的条感和时尚的着装,点点腊梅别样红的穿梭于东方明珠之中。
          
              难怪当年的才女张爱玲,一直久居上海不放,上海女人的美也许使得这位美人有了许多创作的灵感源泉。以及风靡一时的金嗓子周旋,正是上海的水土甜润了这个上海女人,得以唱出了家喻户晓的《马路天使》,《紫竹调》等等脍炙人口的佳音。每每地走在大街上看着各季的上海女人,就使我想起了四季美人,我想说你的美是上海的一道风景线,也正是你的时尚使上海更知名于世界。
          
              我,生在这个城市,正因为我是上海女人,所以更喜欢做一个四季美人。


        17楼2010-06-22 00:10
        回复
          辛苦了


          IP属地:上海24楼2010-06-22 12:28
          回复
            11.
            May 2, 2010 - Sunday  
            《Kaisi浅谈『上海女人』》
            Current mood:   optimistic
            Category: Blogging
                 在我看来,『真正的』上海女人、上海人、甚至是上海这座城市本身,在今天多是不被理解的。
                 首先,一点是承认的,今天真正的上海的女人大多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让人看不出是“上海女人”了。我们必须相信部分的她们(即那些“上海味道”看上去已经不够纯不够醇的上海的女人)的骨子里仍有那种上海气质(但只有在某些特定的时候特定的场合你能不经意间“瞄”到,然而真正的上海女人的气质是wherever and whenever的)。作个兴许不恰当的对比:过去(真正的)上海女人是喜欢上咖啡馆“嘬”咖啡、“品”咖啡的;而今天的上海的女人,大多喜欢“泡”咖啡、“喝”速溶咖啡。
                 说完内因,我认为还有一个比内因更重要更严重的外因:外界对于“上海女人”肤浅的认知。这样说,并非因为我是一个上海的女人并希望成为一个上海女人(“女人”?二十都没满,说起来真别扭^^)。
                 客观说,我认为在小部分人中着实存在着对上海地域上的妒忌与一种“上天不公”的心态。
                 在上海的确存在不够友好的人,但何处没有?高二时,我所就读的班级转来过一位洛阳的学生。在之后的交谈中她也说到,即使是在洛阳,她自己原先班里的同学也对来自比洛阳(发展上)落后的地域的人,有着所谓的“歧视”。
                 对于那些成天指骂上海的人,也许他们也恰好遇到了一些不够友好的上海人,但当他们把那种狭隘的感受与认知四处传唱时,不免是要误导一些人的。加上这时若有一些人也不幸遇上了“上海‘的’女人”而非真正的经典的上海女人的话,自然是兴风作浪火上浇油要跟帖的。这很容易证明,同样是靠网络传播,我也读过许多帮忙澄清上海人的帖子与文章,但是为什么那些文章最终都没有得到广泛流传,我认为这与人性中只看得到对方缺点的“通性”是密切相关的。从另一个角度说,那些把“上海‘的’女人”直接完全扣在“上海女人”身上的人,才是狭隘而市井的,因为他们不但混淆了概念而且以偏概全。
                 同样百度“上海女人”,真正赞美上海女人的文章通常见得不多,却文笔流畅、写得井井有条,有的还附调查数据——然而这些文章通常在前一个网站见过一次,大多便不再会在我眼前浮现,再也百度不出相同的一篇文章来,可见其传唱度并不高。然而有一篇题为《好男人不要娶上海女人做老婆!》的文章却不停地在搜索结果中出现,而那一类的文章大多文笔无法与赞美类的媲美,更像是高中学历的网民的即兴调侃与随意总结(不是我偏心,读者可以自己去对比)。那些转帖的人难道都曾与上海女人恋过爱结过婚?或者他们都曾与真正的上海女人接触过?这一切的一切,只能显现出他们的肤浅与盲从。
                 对于这样的误解甚至是诋毁,我不答应——但我也无可奈何。于是,无论你是哪儿的人,来自“村里”也好,来自所谓你们认为上海女人爱慕的欧美国家也好,这些读不来上海女人、读不来上海人、读不来上海的人,什么颜色的皮肤都好,我一时情急,只好破口大骂:“你们……你们,乡下人!”
                 为什么我勇于这样赞美上海女人?对于今人口中的“上海女人”,张爱玲是吗?杨绛是吗?
                 如果非要从“非上海女人”中找出一个我眼中能代表上海女人的人,那非乔治 · 桑莫属。真正的上海女人今天虽已不多,但却也绝不至于像外界所述那般。这其中当然也存在着许多文艺媒体的搅和(比如《潜伏》中一些易予非上海人错误导向的镜头)——这时候,上海人总是会想叫冤的。于是,幸好还有周立波。
                 我认为,当外界解读上海,尤其是“上海女人”时,普遍存在很深的偏见,缺少一种辩证思维。
                 其一,他们不愿或根本没有能力(希望他们有)用辩证思维去分析眼前别人的“经验”。大多数人对于那些“‘批斗’上海女人”的言论照单全收。曾有国人总结华人的民族劣根性之一便是谁都不喜欢谁——吾以之为然。在这样各种因素的加料下,上海女人自然是成为全国人民咬牙切齿的对象了。
                 其二,外界普遍不善于用辩证思维去区分“上海‘的’女人”与“上海女人”。他们不愿意去真正地解读上海女人,他们只会用眼睛粗略地瞥过上海女人。在心理学中,对他人的诋毁本身就是一种潜意识里对自身虚荣心的满足与对自身价值的一种无形的自我提高。因为在诋毁之前,众生平等。如果有上海人瞧不起“外地人”,而“外地人”talk back的时候,事实上性质几乎是一样的。最后发现,这样的情景反倒是变得有趣起来了。
                 今天写累了,暂且到这儿吧。总之一句话,对我来说,“上海女人”中的大部分,便是我的追求了。^^


            26楼2010-06-22 13:52
            回复
              啊……
              忘记改掉一些言辞了……
              呵呵……你们就当楼上是原文引入吧………………


              27楼2010-06-22 13:53
              回复
                13. 《〈上海女人〉·“负面”的形象》
                作者:马尚龙
                来源:新民晚报
                (摘自《上海女人》
                文汇出版社2007年8月出版)
                  
                  
                  
                     普遍的流行观点是:上海女人很凶,很自以为是,金钱至上,崇洋媚外。
                  
                     调查发现,在人们的心目中,上海女性是咄咄逼人的,她们追求物质享乐,希望比男性更强势2003年,《新民周刊》报道了世界十大市场研究公司之一的英国定性分析机构明略行(Millward Brown Firefly)在上海发布的一份调查报告,报告显示,无论是在上海男性心目中,还是在其他地方的中国女性心目中,典型的上海女性形象,在极大程度上被理解为一个负面形象。有趣的是对于这一点,上海女性有充分的了解,但是她们并不认同。这一项调查,历时18个月,对1500名处于22岁到28岁年龄段的上海女性进行了定性调查和分析。调查的本质是商业性的,是要了解这一个年龄层次的消费欲望;因为了解了上海年轻女性,就有可能对二级和三级城市中国女性的未来有一个精确的洞悉。调查也获得了社会学的结果,那就是上海女人是怎样的女人。
                  
                     上海女人是强悍的,还是温顺的?是完全西化的,还是相对保守的?是利己的物质享乐主义者,还是独立上进的个人主义者?调查发现,在人们的心目中,上海女性的形象大多是负面的。上海女性是咄咄逼人的,她们追求物质享乐,希望比男性更强势。
                  
                     且不说这一个调查结果的原因是什么,但是我有一个很深的体会,每一次在网络上讨论上海女人问题时,口水是必然的,在几乎是汹涌般的口水中,也真是有普遍的流行观点:上海女人很凶的,很自以为是的,很自恋的,很势利的,金钱至上,崇洋媚外……虽然这其中必然有网络评论的随意性,有上海女人因为享受了上海的文明而被嫉妒,但是这样的评论会比较集中,而且也和明略行的调查结果有部分吻合,那么可以说,这其中会有原因的。
                  
                     上海女性强悍、西化形象的根源是什么呢?这项调查主持者认为,上海女人负面形象的起因,恰恰也就是上海女人正面形象的起因;同样的社会事件和社会发展,完全就像是硬币的两面,造就了上海女人正负两个形象。最主要的原因应该是三个方面:首先是上海在上个世纪初就形成的西化历史,以及比国内其他地区更早开办的女子学校,使得上海女人更多地接受西方的文明。其次是随着社会进步,上海女性无论是在家庭还是在工作时的状态与方式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她们的个性既得到了充分的尊重,也得到了充分的张扬。个性是什么?个性就是不同意,就是和人家不一样。第三个原因有点荒唐,因为要归咎于媒体传播,是各种媒体以及电影电视、文学作品拼凑起来的上海女性典型形象的不断强化,走向极端,以至于人们会有一个被误导的上海女人形象。
                  
                     上海女人是最不怕失婚的,因为社会保障机制健全。但是上海女人一旦离婚后,她的内心孤独远远超过其他地域。
                  
                     “上海女人”是一个温柔的小女人形象,但是“上海的女人”是一个负面的形象;“上海女人”不等于“上海的女人”。当人们越来越乐于接受“上海小女人”的时候,对生活中的上海女人反而产生了距离。被人感觉到不容易亲近的上海女人,往往不是没有知识、没有修养的那种女人,恰恰是有知识、有修养、有上海感觉的上海女人,也正是以前的亭子间小姑娘,如今亭子间的老姑娘,或者说是以前办公室里的妹妹,现在格子间里的老师。她们由于感觉到自己被边缘化,由于感觉到自己像一个玻璃房里的小鸟,与外面的距离很近很近,但是不属于外面,所以在她们的潜意识里,她们是不高兴的,而越是不高兴,所谓的上海女人的负面形象也就越是浓烈:不近人情、固执、神经质……


                29楼2010-06-22 13:57
                回复
                  (下续:13. 《〈上海女人〉·“负面”的形象》)
                    一个失婚的上海女人,假如她又是一个有文化修养的女人,不会像没有文化修养的女人一天到晚愁眉不展,她可以很轻松很坦然地面对自己的失婚,常常会对人家说,我现在一个人真开心。但是在心里她一定比没有文化修养的女人更加愁苦,更加寻寻觅觅冷冷清清。这大半与她是一个上海女人有关。上海女人是最不怕失婚的,因为社会保障机制健全,她有职业,她有不比男人低的工资,她有住房,她可以独立享受城市的物质生活,并且她接受了宁缺勿滥的两性关系原则,所以上海的离婚率高是必然的。但是上海女人一旦离婚后,她的内心孤独远远超过其他地域。“上海最适于女人居住生活”的意思,常常只被人们理解了一半,以为女人在上海就是最开心的事情,还有另一半意思:只有生活状态健全的女人,只有有男人相伴相随的女人,才是最开心的。当人们津津乐道上海女人的味道、适宜、乖巧、温婉的时候,应该注意到的是,上海女人特质的背景就是男人。一个更加物质化文明化的城市,使女人更有个性,更容易离开男人,但也使女人更加会因为离开男人而离群索居。上海所有的情结都是为男女双双、男男女女而设计的,吃饭、跳舞、看电影、喝咖啡,都是男女配对的形式,准确地说,都是伴侣配对的形式。如果看到一个人,尤其是一个女人,在饭店里吃饭,在咖啡馆里喝咖啡,都会产生疑问:为什么是一个人,而不是两个人呢?如果是在新天地这样的酒吧,一个女人泡着,别人还会有其他的联想。当一个女人独立生活的时候,她的社会生活质量急剧下降,她的爱好和情趣受到严重打击。固然她可以有新的男友,但是当她年龄稍大的时候,当她已经从亭子间姑娘成为亭子间老姑娘的时候,她被邀请的可能性在下降;而她的老同学们都有自己的生活,她的那几个有相似失婚经历的女朋友也并没有聚会的兴趣;况且当年亭子间的小姑娘还是接受了蛮多的家教和规矩的;于是她的边缘化越来越加剧了。
                  边缘化是一种物质状态,而它必然产生精神上的排他情节,因为被边缘化的人要保持自己的人格尊严,就会在自尊自强自立上强化自己。于是明略行关于上海女人负面形象的结论就得到了诠释。这当真不是上海女人的本意,但是这一项调查内容倒是有趣也有意思的。
                    调查邀请了两组上海年轻女性分头拍摄了一组短片,所有的场景、文字和背景音乐都要求她们自行制作。出乎意料的是,上海女孩们都没有拍摄在办公室或者工作的镜头,她们选择的场景是在商店选择衣物,在休闲的场所与朋友愉快交谈,在快餐店边吃饭边看报纸的单身女性、街头裙裾翩翩的靓丽女子。她们镜头中所展示出的上海女性形象,全部是温顺的、和蔼可亲的,但又是独立的,追逐时尚的。在一组照片中,她们选择了一张芭蕾舞女演员静态的照片,也非常喜欢飘柔的广告。这是因为,个人主义是上海女性的鲜明特征。她们在片中说,女人必须独立,不然会被男人看不起。她们注重自身的发展,因此不断学习新的东西,努力表现独立、自信、上进的精神面貌。她们选择这些照片和广告,是因为喜欢里面人物鲜明的个性。她们不想躲在面具或者别人的后面,而是希望作为独立的人来展现自己,就像那张芭蕾舞女演员的照片一样,即使台下没有观众,也会欣赏自己的舞姿。
                    其实当舞台下没有了观众的时候,只有很短的瞬间空旷的快意,接下来,便是孤独。在骨子里,上海女人是期待别人喝彩的。


                  30楼2010-06-22 14:01
                  回复
                    楼主是女人嘛?


                    33楼2010-06-24 00:36
                    回复
                      肯定的


                      删除|34楼2010-06-24 00:38
                      回复
                        回复:34楼
                        吓死我了,我以为你睡了


                        35楼2010-06-24 00:39
                        回复
                          回复:35楼
                          快睡了


                          删除|36楼2010-06-24 00:40
                          回复
                            


                            删除|40楼2010-06-25 19:21
                            回复


                              删除|42楼2010-06-30 16:0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