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吧 关注:1,626,755贴子:87,753,055

回复:本人有不解,请吧里研究佛教的朋友来解释一下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回复:17楼
八识,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赖耶
1、眼识:我们的眼睛能看到各种各样的东西,就是眼识的功能。注意,眼睛只能看见,而不会分别;如果你在区别这个是书、那个是笔,这已经是意识在作用了。
2、耳识:耳朵具有听的功能,同样耳朵只是具有听见的功能,而不会区分这个是长笛的声音、那个是小号的声音。一区分,就是意识在作用了。
3、鼻识:鼻子具有嗅觉,但它也只是具有嗅觉功能,一区分香臭,就已经是意识在作用了。
4、舌识:舌头具有味觉,同样它也只是具有味觉的功能,一区分甜和咸,就已经是意识在作用了。
5、身识:身体具有触觉的功能。  前五识是感识,认识具体对象。
6、意识:意识是第六识,具有认识抽象概念的功能。前五识中有一识起作用,意识便同时俱起。  此外,意识对内外之境,不分有形无形,及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有比知、推测的作用。因此迷悟升沉之业,皆由意识而作。现在心理学上,研究到前六识为止。但是在佛法上的分析,还有第七、第八——末那识和阿赖耶识的存在。
7、末那识:末那是梵语manas的音译。末那识是意识的根本,其本质是恒审思量。因为它是执取第八识(阿赖耶识)的见分或其种子为我,使意识生起自我意识,所以末那识又称为“我识”。这基本上是一种我执的作用,由此而形成烦恼的根本。  这种我执的具体表现是,我的具体生命在过去现在未来所思想所经验的东西,有其余势,以种子的形式,摄藏于第八识的阿赖耶识中。末那识在下意识层面执取这些种子,以之为我。实际上,这些种子都是无始来前灭后生、非常非断的作用。《金刚经》中最重要的三句话是:“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此中本来无常,末那识以这样虚妄的东西为我,因此生起贪、嗔(chen)、痴、疑、慢和爱恋与憎恶等种种烦恼。  末那识属于潜意识的范围,它本身并不造作善恶之业,但因它执着自我,所以成为一切众生自私自利的根源。  末那识所执着的我是什么呢?就是最后一个阿赖耶识。
8、阿赖耶识:阿赖耶是梵音,又称为藏识,含能藏、所藏、执藏三义,是一切善恶种子寄托的所在。  阿赖耶识是本性与妄心的和合体。由无明(无明二字的含义见我的《般若波罗密多心经》略解)而起的妄想概念称为阿赖耶识的见分,再因这妄想概念而幻现一种对象的境界,称为阿赖耶识的相分。  一切众生,每一个起心动念,或是语言行为,都会造成一个业种,这种子在未受报前都藏在阿赖耶识中,所以此识有能藏的含义。前七识的作用是能熏能缘,第八识是前七识所熏所缘,所以有所藏义。第七识恒定执此识中的见分为我,而为它所爱,所以有我爱执藏义。
————
百度百科中粘贴的~


23楼2010-06-25 11:06
回复
    如来藏
    即一般所称之“佛性”,它具有常住、妙明、不动、周圆与神妙真如之性质:常住是不去不来;不动是不生不灭;妙明是寂而常照;周圆是周遍圆满无所不包;妙真如性是真如能生万法,能生一切妙有之性质。
    感觉的生灭去来原本就是如来藏妙用之性。附注:如来藏的意义佛教讲缘起性空,一切诸法都是“虚妄有”,诸法的体性是“空”,即真如,它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但“无明”会伴真如而生,无明是一种“劳相”,它是昏而不明、“没有道理”的昏昧。真如一昏昧就有了分别,于是产生诸法万有之相。以真如、无明与阿赖耶识就足以解释本体与现象的关系,为何要用“如来藏”?
    楞伽经云“开引计我外道故说如来藏”。“计我外道”是妄计有“真我”、“神我”之外道。他们认为有“真我”在轮回、在作主,他们不易接受诸法体性“空”而没有“真我”的观念,释尊可能为了接引这些人而起用“如来藏”一词。如来藏类似佛之胎脏,众生皆有佛性(即如来藏),因此皆能成佛。如来藏出现的时间约在西元三世纪,(但释尊生前应已有提及),在《楞严经》、《楞伽经》、《大般涅盘经》、《大乘起信论》等诸著作中皆有提及此名词。在染中的如来藏是一切众生的本源。阿赖耶识与如来藏之区别在于前者含无明,故属“识”,而后者不含无明,故属“智”。如来藏含藏宇宙一切善、恶、不善不恶诸“种子”,包括由真如所生或由外“返薰”而来者,它亦具阿赖耶识“能藏”等诸功能。当众生除尽一切无明,而转识成智之时,如来藏即称“法身”(或大圆镜智)。
    如来藏与无明成为众生之源,类似外道“真我”与业障形成众生,只是外道以为“真我”是不变永存之实体,而如来藏具妙真如的“空”性及“虚妄有”之性质。“空”(不可言说)与虚妄缘生的真理与外道的神我永久是完全不同的。外道之大梵、神我皆“自然”生,与妙真如性不同,如来藏体不生灭,众生轮回只是无明而生之虚妄有,这与外道“神我”参与轮回也不相同。·“见”,我们见到一切尘相都不是真有“因缘”或“自然”生灭,而是如来藏的功用,由如来藏“如幻”而生。其它的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一切相皆是如此。如来藏体性无生灭,所谓的因缘生灭即是虚妄有无之义。
    如来藏_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756495.htm


    24楼2010-06-25 11:06
    回复
      回复21楼.哦哦,原来如此,那么,是否有人可以离地行走呢?既然破除我相了,应该可以吧?催眠师有做过这个催眠吗?


      25楼2010-06-25 11:08
      回复
        般若 若是般若相,就不是真正的般若了。
        可以直接理解为。一帮达到般若这种状态的人的特征称为般若。 但是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你要是见到或想到般若就不对了。
        因为经验是在时间和空间中存在的,先有了时空的感受才有了对某事物的直观感受,衍生出经验。(看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
        佛教教你连时空都抛弃了。 所以“佛说般若,即非般若,是名般若。”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27楼2010-06-25 11:09
        回复
          “一切有为法,如梦话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28楼2010-06-25 11:09
          回复
            • 113.92.83.*
            一念恶万劫不复,一念善霁月风光 明白吗?善恶之境只生于心,本质是幻
            无定有欲的人则幻象呈实相还能让你感受真实的喜怒哀乐以及因果报应的痛苦,
            所以心经说色空不二
            很多人看到金刚经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就以为自己肆意妄为作恶可以没有惩罚了,殊不知离相生心的境界非常人所及,你挨一巴掌先,哪怕你敢怒不敢言,也是起了执着心嗔心,你怒火焚烧,看你还说不说什么空话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得这句的果位是有前提的:学道先领识自心,自心深处最难寻。若还寻到无寻处,方悟凡心即佛心


            29楼2010-06-25 11:09
            回复
              其实昨天我体会的很清楚,很简单的四个字:直面恐惧。
              佛说,你面对恐惧,恐惧便没有了。
              一切的灾难,你面对了,它便没有了。因为一切只是变相,真善美才是本相。


              30楼2010-06-25 11:10
              回复
                回复26楼,既然佛教人脱离六道之束缚,那么他的目的是什么?


                31楼2010-06-25 11:12
                回复
                  回复:31楼
                  得大自在,得无限


                  32楼2010-06-25 11:13
                  回复
                    回复32楼.有点小深奥哦……


                    34楼2010-06-25 11:15
                    回复
                      楼主,你不要问了,这个问题除了等时机到了自然知道,没人能回答你的,


                      IP属地:浙江35楼2010-06-25 11:15
                      回复
                        回复:31楼
                        其实在宇宙以亿年计数的时间中,看人类的寿命其实很短暂的
                        比如佛菩萨的境界看人,今天是A的父亲,明天成了A家养的猪,傍晚被杀掉,后天俩人成了兄弟,大后天成了夫妻,在大后天杀了人掉进地狱爬刀山,你会有什么感觉呢
                        油然而生怜悯与六道轮回是一场游戏的感觉吧


                        36楼2010-06-25 11:16
                        回复
                          我嚓 我发的帖子呢、


                          IP属地:河北37楼2010-06-25 11:16
                          回复
                            《坛经》顿渐品第八
                               师曰。无常者即佛性也。有常者即一切善恶诸法分别心也。
                            曰。和尚所说大违经文。
                            师曰。吾传佛心印。安敢违于佛经。
                            曰。经说佛性是常。和尚却言无常。善恶之法乃至菩提心皆是无常。和尚却言是常。此即相违。今学人转加疑惑。
                            师曰。涅盘经吾昔听尼无尽藏诵读一遍。便为讲说。无一字一义不合经文。乃至为汝终无二说。
                            曰。学人识量浅昧。愿和尚委曲开示。
                            师曰。汝知否。佛性若常。更说什么善恶诸法。乃至穷劫无有一人发菩提心者。故吾说无常。正是佛说真常之道也。又一切诸法若无常者。即物物皆有自性容受生死。而真常性有不遍之处。故吾说常者。正是佛说真无常义。佛比为凡夫外道执于邪常诸二乘人于常计无常共成八倒。故于涅盘了义教中。破彼偏见而显说真常真乐真我真净。汝今依言背义。以断灭无常及确定死常。而错解佛之圆妙最后微言。纵览千遍有何所益。
                            六祖大师说:‘佛性是无常的,有常就是一切善恶分别心。’行昌认为六祖大师说错了,故说:‘和尚所说的,和经文不相符合。’
                            六祖大师说:‘我是传佛以心印心这个法门,我怎敢违背佛经的道理呢?’
                            行昌说:‘涅盘经上说,佛性是常,和尚却说佛性是无常。善恶诸法乃至菩提心,这都是无常,而和尚却说是常,这和涅盘经的道理完全不相合,这样一讲,令学人我更加迷惑,以前我只有一种疑,现在却有两种疑了。’
                            六祖大师说:‘涅盘经,我在以前听无尽藏比丘尼她读诵过一遍,就为她讲解,没有一个字、一个义理,而不契合涅盘经经又的。乃至于我现在为你讲,也没有两种讲法,仍和以前一样。’
                            行昌说:‘学人学识浅昧,愿和尚委屈婉转开示我。’
                            六祖大师说:‘你知不知道啊!佛说佛性是常,是对一切执著无常的人说的。佛说有常,是对一切执著无常的人说的。假设你说佛性是常的话,那还有什么善恶诸法可说呢?佛性若常,那一切众生早就成佛了,何必又说法来度他呢?为什么穷尽多少个大劫,也没有人真正发菩提心呢?若常的话,则人人都应发菩提心,人人都早成佛道了,所以我才说佛性是无常。为什么呢?若常的话,一切众生都不用修行就可成佛了。所以我所说的无常,正是符合佛所说的真常不灭的道理,你懂了吗?
                            又者假使一切诸法是无常的话,那所有一切物类皆有自性,它们既有自性,怎还要受生死呢?要是每一物皆有真常的性,它就不会普遍存在任何地方了。我所对你说常的话,正是佛所说真无常义。’
                            要讲起这常与无常,根本这都不是佛性,因佛性是非常、非无常,这才是中道了义。为何现在六祖大师说:‘佛性是无常,一切善恶诸法分别心是有常呢?’这都是对治执著。佛法是对治众生一切的执著情。若你将这执著情破了,根本就不需要佛法。佛法是非常、非无常。六祖大师是对机说法,对张行昌应该说这种法,而不是对所有人都这样说的。
                            六祖对行昌说,凡夫外道执著邪常,一切二乘声闻缘觉于常计无常,共成八种颠倒。本来是四种颠倒,不过因人思想不同,身分不同,二种根性的人,共有八种颠倒。凡夫以苦为乐,非常计常,非净计净,非我计我。一切的道理都是由人而论,你说它常也可以,你说它不常也可以。但是凡夫说非常即是常,非乐计乐,非我,他计我,非净,他计净,这是凡夫的四种颠倒。
                            二乘四倒即是:乐即是苦;常,他说是不常;我,他说无我;净,他说不净。所以合起来共有八倒。
                            所以佛在涅盘经了义教,它是属于圆妙的醍醐味。它破凡夫和二乘的偏见,而明显说出什么是真常、真乐、真我、真净的道理。你现在依佛所说之言,而背佛所说的教义。你以断灭的无常,和死板的常,用凡夫的知见来错解佛所说最圆满、最微妙这种了义的教理。你纵然看涅盘经一千遍,又有什么好处呢?
                            


                            38楼2010-06-25 11:1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