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伦理学的两个基本问题》第2章的题目的翻译
韦启昌
叔本华的这第2章的题目是“Der Wille vor dem Selbstbewußtseyn”。对此的照搬、直译就是:“自我意识前的意志”。估计一般人都会这样翻译。任立先生翻译的版本对此翻译为“在自我意识面前的意志”。这也是某种程度上的直译。
我认为以上这两种直译都不理想,尤其是第一种。原因很简单:翻译的任务是要准确向读者传达原作者的意思。那么,我们可以想象一下,读者在看到“自我意识前的意志”时,会领会到作者想要表达什么吗?估计10个人读到这题目,几乎就会理解为10个不同的意思。甚至人们会误解这里的“前”,是时间上的“前”。这显然是让人不知所云的“翻译”。翻译到了这个份上,就不是合格的了,因为其完全没有帮助读者准确理解原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而只会误导读者其他各种其他的意思。
那么,这题目(Der Wille vor dem Selbstbewußtseyn)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首先,我们要知道,叔本华的这篇《论意欲的自由》,是要回答这样一个问题:
“能否通过人的自我意识以显示和证明:人的意欲(意愿)是自由的?”
所以,叔本华首先就界定了问题中出现的重要的概念诸如“自由”、“自我意识”(按照叔本华,“自我意识就是对自己自身的意识”)等。接下来的一章,就是讨论《自我意识对意欲的感知》(Der Wille vor dem Selbstbewußtseyn)。这意思就是首先看看人的直接的自我意识,是怎么感觉、感受、认识人自己的意欲活动——因为本论文要回答的问题,是“能否通过人的自我意识以显示和证明:人的意欲(意愿)是自由的?”换句话说,在这一章,照搬叔本华在此的用词,就是探讨人的意欲、意愿,是如何显现在自我意识面前,显现出的是什么样子?再换句话说,在这一章,叔本华探讨的是:对自己的意欲、意愿,人的自我意识是如何感知的。
所以,“意欲显现给自我意识”就是Der Wille vor dem Selbstbewußtseyn的接近直译。这样的翻译已经比上述的直译更清楚表达叔本华要说的意思了。根据我们的自我意识对我们自己的意欲、意愿主要是感觉并从而认知(“感知”),那么,把“意欲显现给自我意识”再进一步翻译成“自我意识对意欲的感知”,意思无疑就更加清楚了。验之于现实,在读者看到“自我意识对意欲的感知”时,起码就不会觉得不知所云,10人有10个的理解了。
翻译永远无法完全精确完美,是否是根据原文直译,并不是检验翻译得是否正确的标准。更重要的是,我们要脱离先入为主,多从读者的角度客观检视翻译出来的文字。假如读者并不能从译文中读出原作者的意思,那除非原作者也是思想混乱的,否则,那译文就肯定是不合格的。而叔本华是个表达意思异常清楚的人。所以,假如他的文字翻译出来让一般读者几乎都看不懂,责任就在译者了。
就叔本华和叔本华作品相关的一些不应该的直译还有一些例子,例如,《作为意欲和表象的世界》、《人生智慧箴言》、《作为教育家的叔本华》。其实,无论从中文的表达习惯还是从作品的内容看,《意欲和表象的世界》、《人生的智慧》、《教育家叔本华》,都是更加清楚、醒目、准确的译名。这本来应该是一目了然的事情。
韦启昌
叔本华的这第2章的题目是“Der Wille vor dem Selbstbewußtseyn”。对此的照搬、直译就是:“自我意识前的意志”。估计一般人都会这样翻译。任立先生翻译的版本对此翻译为“在自我意识面前的意志”。这也是某种程度上的直译。
我认为以上这两种直译都不理想,尤其是第一种。原因很简单:翻译的任务是要准确向读者传达原作者的意思。那么,我们可以想象一下,读者在看到“自我意识前的意志”时,会领会到作者想要表达什么吗?估计10个人读到这题目,几乎就会理解为10个不同的意思。甚至人们会误解这里的“前”,是时间上的“前”。这显然是让人不知所云的“翻译”。翻译到了这个份上,就不是合格的了,因为其完全没有帮助读者准确理解原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而只会误导读者其他各种其他的意思。
那么,这题目(Der Wille vor dem Selbstbewußtseyn)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首先,我们要知道,叔本华的这篇《论意欲的自由》,是要回答这样一个问题:
“能否通过人的自我意识以显示和证明:人的意欲(意愿)是自由的?”
所以,叔本华首先就界定了问题中出现的重要的概念诸如“自由”、“自我意识”(按照叔本华,“自我意识就是对自己自身的意识”)等。接下来的一章,就是讨论《自我意识对意欲的感知》(Der Wille vor dem Selbstbewußtseyn)。这意思就是首先看看人的直接的自我意识,是怎么感觉、感受、认识人自己的意欲活动——因为本论文要回答的问题,是“能否通过人的自我意识以显示和证明:人的意欲(意愿)是自由的?”换句话说,在这一章,照搬叔本华在此的用词,就是探讨人的意欲、意愿,是如何显现在自我意识面前,显现出的是什么样子?再换句话说,在这一章,叔本华探讨的是:对自己的意欲、意愿,人的自我意识是如何感知的。
所以,“意欲显现给自我意识”就是Der Wille vor dem Selbstbewußtseyn的接近直译。这样的翻译已经比上述的直译更清楚表达叔本华要说的意思了。根据我们的自我意识对我们自己的意欲、意愿主要是感觉并从而认知(“感知”),那么,把“意欲显现给自我意识”再进一步翻译成“自我意识对意欲的感知”,意思无疑就更加清楚了。验之于现实,在读者看到“自我意识对意欲的感知”时,起码就不会觉得不知所云,10人有10个的理解了。
翻译永远无法完全精确完美,是否是根据原文直译,并不是检验翻译得是否正确的标准。更重要的是,我们要脱离先入为主,多从读者的角度客观检视翻译出来的文字。假如读者并不能从译文中读出原作者的意思,那除非原作者也是思想混乱的,否则,那译文就肯定是不合格的。而叔本华是个表达意思异常清楚的人。所以,假如他的文字翻译出来让一般读者几乎都看不懂,责任就在译者了。
就叔本华和叔本华作品相关的一些不应该的直译还有一些例子,例如,《作为意欲和表象的世界》、《人生智慧箴言》、《作为教育家的叔本华》。其实,无论从中文的表达习惯还是从作品的内容看,《意欲和表象的世界》、《人生的智慧》、《教育家叔本华》,都是更加清楚、醒目、准确的译名。这本来应该是一目了然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