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理解汉文献中白与乌和彝族文献中的白与黑的差别特别重要。
汉文献中白与乌(或黑),如西爨白蛮、东爨乌蛮,白蛮、乌蛮;白罗罗、黑罗罗;白夷与黑夷;与彝族文献以及彝族生活中的吐、那、诺、曲是两个根本不同的含义。当然吐、那、诺、曲的含义也不相同。
解放前,汉文献中的乌、白是对西南民族体系的划分,不是对彝族中黑白彝的划分。白是指与中原人交流频繁,受汉文化影响教深的群体,也叫熟蛮。乌(或黑)是指与中原人交流教少,受汉文化影响教少、甚至没有受影响的群体,也叫生蛮。而彝族文化中的白与黑则相当复杂,梳理起来是相当复杂的工程。
一、南北朝到隋唐时期,东爨乌蛮六勾则, 西爨白蛮代表六勾则 。其中,益毕朱吐勾是六祖后裔,乌蛮六勾则中的阿于路是白彝。《彝族创世志》载:“白彝七支系,多同(六祖武后裔)奴与仆,阿朱提(阿卓仇)是君王,德歹(即窦泰氏、阿于陡、阿于路)欲阿舒(欲氏九支之祖),木格(古氏族名)乍(六祖乍支系)与古(古候或武古笃支系)。” 六大白蛮的“以那勾”由卓罗纪家继承。《以那流源》载,以那破灭后:“参天黑漆漆,大地昏沉沉,以那的残余,迁到了啥迷,住啥迷卧甸,得卓罗纪相助,由卓罗纪继承。以那勾纪,由卓罗纪继承,就是这样。”可见,以那勾与卓罗纪是一脉相承的关系。
二、南召统一西南夷后,形成了西部南召国内是白蛮,东部是乌蛮。
据《元史》载:“黎溪州,(下。)古无城邑,蛮云黎驱,讹为今名。初,乌蛮与汉人杂处,及南诏阁罗凤叛,徙白蛮守之。蒙氏终,罗罗逐去白蛮。段氏兴,令罗罗蛮乞夷据其地。至元九年,其裔阿夷内附,改其部为黎溪州。”曹学佺 《蜀中广记》 卷34《边防记》 载: “黎溪旧州在卫南百五十里。唐时南诏阁罗凤徙白蛮戍此,即白夷也。”类似的记载很多。
汉文献中白与乌(或黑),如西爨白蛮、东爨乌蛮,白蛮、乌蛮;白罗罗、黑罗罗;白夷与黑夷;与彝族文献以及彝族生活中的吐、那、诺、曲是两个根本不同的含义。当然吐、那、诺、曲的含义也不相同。
解放前,汉文献中的乌、白是对西南民族体系的划分,不是对彝族中黑白彝的划分。白是指与中原人交流频繁,受汉文化影响教深的群体,也叫熟蛮。乌(或黑)是指与中原人交流教少,受汉文化影响教少、甚至没有受影响的群体,也叫生蛮。而彝族文化中的白与黑则相当复杂,梳理起来是相当复杂的工程。
一、南北朝到隋唐时期,东爨乌蛮六勾则, 西爨白蛮代表六勾则 。其中,益毕朱吐勾是六祖后裔,乌蛮六勾则中的阿于路是白彝。《彝族创世志》载:“白彝七支系,多同(六祖武后裔)奴与仆,阿朱提(阿卓仇)是君王,德歹(即窦泰氏、阿于陡、阿于路)欲阿舒(欲氏九支之祖),木格(古氏族名)乍(六祖乍支系)与古(古候或武古笃支系)。” 六大白蛮的“以那勾”由卓罗纪家继承。《以那流源》载,以那破灭后:“参天黑漆漆,大地昏沉沉,以那的残余,迁到了啥迷,住啥迷卧甸,得卓罗纪相助,由卓罗纪继承。以那勾纪,由卓罗纪继承,就是这样。”可见,以那勾与卓罗纪是一脉相承的关系。
二、南召统一西南夷后,形成了西部南召国内是白蛮,东部是乌蛮。
据《元史》载:“黎溪州,(下。)古无城邑,蛮云黎驱,讹为今名。初,乌蛮与汉人杂处,及南诏阁罗凤叛,徙白蛮守之。蒙氏终,罗罗逐去白蛮。段氏兴,令罗罗蛮乞夷据其地。至元九年,其裔阿夷内附,改其部为黎溪州。”曹学佺 《蜀中广记》 卷34《边防记》 载: “黎溪旧州在卫南百五十里。唐时南诏阁罗凤徙白蛮戍此,即白夷也。”类似的记载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