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克泰士消毒技术吧 关注:4贴子:105
  • 0回复贴,共1

植物组织培养中如何消除病原微生物污染?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植物组织培养病原菌
随着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快速发展,植物组培育苗的应用领域越来越广阔。在育苗过程中控制或降低污染是为关键的环节,既要保证控制污染的效果良好,又要力求外植体不受损伤或轻微损伤不影响生长。因此控制污染、建立洁净培养环境、无菌的植株系统是组培育苗的关键所在。
一、植物组织培养中污染原因
在组培过程中,无菌操作不规范,外植体、培养基、操作工作台、植株生长过程、接种室空间环境消毒不都会引起组培苗污染带菌的问题,甚至会严重影响工作进度和生产效率,致使生产和科研试验失败,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在植物组培育苗中降低染菌率是极为关键的技术环中无菌操作技术和经验积累至关重要。

1 、造成污染的原因
植物组织培养中染菌一直是制约植物组培育苗发展的主要因素,常见的病原是细菌和真菌两类。病菌的污染给育苗造成多方面的危害,尤其是内生细菌的感染危害更为严重。其主要表现是早期引起育苗失败、增殖率降低、培养苗生长缓慢、玻璃苗现象增多等,后期导致移栽试管苗困难或移栽后死苗。
1.1 细菌污染
  细菌污染一般在接种后1、2 d即可发生。在培养过程中,培养基出现浑浊的水渍状,有时甚至整个培养材料周围出现黏液状物或发酵状的泡沫。在细菌污染中以芽孢杆菌污染为严重、为普遍,而且芽孢杆菌对紫外线和消毒剂有一定程度的抗性,能忍受一定程度的高温高压,常规的高温消毒、紫外线杀菌效果不理想。
  细菌性污染形成的原因,一是由于接种材料带菌或培养基灭菌不,使得成批育苗材料受污染;二是因工作人员无菌操作不规范引起细菌侵染。
1.2 真菌污染
  真菌污染一般在接种后3~8 d发生,主要是由霉菌感染。起初培养基污染的部位发霉,产生绒毛状菌丝,随后可产生黑色、白色、黄色、绿色的病原孢子。
  真菌污染主要是周围环境带菌和空气不洁净造成的,如育苗环境不洁净、超净工作台过滤装置失效、育苗容器的开口太大、封口膜密封不严等原因。
总结:
对于以上导致污染的各种因素,应着手从以下两方面来预防和降低污染。一方面应控制外植体内部带菌与外部带菌,内部带菌不容易灭菌,但可通过无菌培养室或温室内的预培养来控制;外生菌可以通过表面消毒的方法进行杀菌。另一方面应严格规范工作人员的无菌操作程序,降低操作环境染菌,可通过规范操作程序加以控制。

二、组培实验室常用消毒方式
组培实验室常用消毒方式有酒精、氯制剂等,虽然这些传统消毒剂各有特色,但也存在诸多缺点,往往造成灭菌不彻底或其它问题,主要有如下情况。
▶杀菌率低,不能杀灭芽孢、霉菌孢子等高抗性微生物;
▶易产生耐药性,需多种消毒剂交替使用;
▶毒性和刺激性,传统消毒剂对操作人员健康有极大危害;
▶有残留,传统消毒剂对植物危害较大
三、高效生态的奥克泰士消毒剂
奥克泰士是一款高效、广谱、安全的消毒剂,用于植物组织培养工作中各个环节的消毒工 作,消除微生物污染。
(一)接种室环境空间消毒
01)释比例:10%;
02)剂量:10ml/m3;
03)方法:将稀释后的消毒液,用喷雾设备均匀喷洒到接种室内,每1立方米空间喷洒10毫 升消毒液。
备注:每间隔1个月应使用此比例进行彻底灭菌。日常维护性消毒(每周一次)按照1:32 比例稀释使用。
(二)操作台面、工具、器皿消毒
01)稀释比例:3%;
02)剂量:50-100ml/m2;
03)方法:将稀释后的消毒液,对操作台面等进行喷洒、擦拭或涂抹。小型器具可直接浸泡 在消毒液中,时间15分钟。
奥克泰士无毒无残留,消毒后无需再次冲洗。
(三)外植体消毒
01)将植物组织修整清洁完毕后,用2%的D-50/500型浸泡5-10分钟,然后用无菌水冲洗2-3次。
02)稀释比例:2%;
03)不同种类种植和部位对药剂耐受程度不同,在操作时要根据材料的大小、幼嫩、质地等 差异做出判断后,再选择适宜的浓度和消毒时间。消毒的最佳效果应以最大限度地杀死 材料上的微生物,而又对材料的损伤最小为好,如不确定可先少量做测试验证。
(四)植株生长过程中杀菌
生长过程中如发现染菌,用0.1%-0.15%稀释的D-50/500型直接喷洒到植株上,可以杀灭病 原微生物,防控病害。


1楼2022-11-30 13:54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