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汉魂吧 关注:1,452贴子:18,053
  • 5回复贴,共1

【明朝吧会员申请贴】明朝到底强大到什么程度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转明朝吧精华帖原作者:qq232334


1楼2010-07-03 22:35回复
    链接:http://tieba.baidu.com/f?kz=762712558


    2楼2010-07-03 22:36
    回复
      明朝当时思想界的开放和活跃到了什么样的程度和地步,建议大家可以去看一下,明朝思想界之开放活跃,眼界之宏大,简直令人匝舌,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的壮观景象,竟然在数千年后的中国大地上在明朝统治下,重新出现,明朝思想家远远走在了同期西方思想家的前面,说是百家争鸣半点不夸张.  
            
      你会明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明末大思想家的出现,实在不是无本之木,甚至可以说,这三个人不过明朝思想界在满清杀戮之后侥幸存留下来的只鳞片爪  
            
      在数学上,明朝的中国数学家先于牛顿发明了导数的数学工具,而这个数学典籍的意义直到最近才重新被认识到  
            
      在工业上,煤矿开采技术也领先于世界,象煤矿瓦斯排除技术都是从中国流传入西方,还有锌的发现,锌铜合金的冶炼,都是当时中国独有的技术  
            
      科学上,在明末,一下子涌现出一大群领先于世界的大科学家,比如瘟疫学,地质学,生物学,物理学等等  
          
      而明朝成祖、宣宗等都亲自带兵出塞北征。明武宗甚至亲自上阵砍杀蒙古兵。  
        
      明朝和西方国家也交过战,英舰被明军大炮轰退,葡萄牙海军和明军水师交战皆败退。      
        
      正是明朝的表现,让西方几百年不敢碰中国  
      明成祖五次出征蒙古,每次都是五十万大军,军粮的供应源源不断,这在其他朝代根本做不到  
                
      说来有意思,蒙古当时最强盛的就是鞑靼和瓦剌,明成祖很有趣的一点就是看见哪个强盛起来,他就去攻打哪个?  
                
      一开始是鞑靼比瓦剌强大,所以明成祖第一次出征蒙古就攻打鞑靼,结果把鞑靼打屁滚尿流,实力一下子衰弱下去,结果在瓦剌和鞑靼的争斗中,瓦剌开始占优势,明成祖看见瓦剌有可能统一蒙古,  
      


      3楼2010-07-03 22:36
      回复
        1 天文 气象:  
        西元十四世纪中叶的《白猿献三光图》(作者不详)载有一百三十二幅云图,并与天气变化联系起来,绝大部分与现代气象学原理相一致。(欧洲到西元1879年才出版只有十六幅的云图。)  
        1383年南京设京师观象台  
        1439年造浑天仪置北京(1900年被八国联军德国劫走.1921年要回,置南京紫金山天文台)  
        1442年北京设观象台  
        1446年建晷影堂(位于北京古观象台西南侧)  
        1607年李之藻撰<浑盖通宪图说>刊行(介绍西方天文观阐释浑天说)  
        1617年张燮著《东西洋考》记载海洋占候等的详细资料。  
        1634年正式安装我国第一架天文望远镜:"筩"(yong)  
        1643年出版《崇祯历书》  
        2 数学 物理:  
        1450年吴敬撰<九章算法比类大全>  
        1584年朱载堉著《律吕精义》出版  
        1592年程大位撰<算法统宗>最早记载使用珠算方法开平方和开立方  
        1606年徐光启与利玛窦开始合译《几何原本》  
        1613年李之藻据西人克拉维斯<实用算术概论>和中国程大位<算法统宗>编译而成<同文算指>  
        1637年,宋应星在《论气·气声》中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作出了合乎科学的解释,他认为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或急速运动冲击空气而产生的,声音是通过空气来传播的,同水波相类似。  
        方以智在《物理小识》卷2中提出:"宙(时间)轮于宇(空间),则宇中有宙,宙中有宇。"也就是提出了时间和空间不能彼此独 立存在的时空观。  
        在《物理小识》卷1中正确地解释了蒙气差(即大气折射)现象  
        民间光学仪器制造家孙云球制造放大镜、显微镜等几十种光学仪器,并著《镜史》(已佚)。  
        3 医学:  
        1406年,朱棣等主持收集编成《普济方》(载方六万一千七百三十九个,是我国现存最大的一部医方书。)  
        1567年在宁国府太平县试行中国人痘接种方法预防天花。(种痘预防天花是人工免疫法的开端,是医学史上的重大成就。十七世纪我国种痘技术已相当完善,并已推广到全国。我国种痘法于十七世纪初传入欧洲。 )  
        1596年李时珍著《本草纲目》在南京正式出版刊行  
        同期问世的还有《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等  
        1601年,杨继洲著《针灸大成》  
        1617年,陈实功著《外科正宗》(收集了大量有效方剂。他注重实践,勇于革新,创造性地进行了截趾(指)、气管缝合等外科手术,对我国外科学作出了贡献。书中对一些肿瘤也作了论述。)  
        1624年张景岳撰《类经>刊行,同年,景岳再编《类经图翼》和《类经附翼》  
        1640《景岳全书》64卷成书  
        1641年吴有性撰<瘟疫论>  
        王夫之在《思问录·外篇》中提出了关于生物体的新陈代谢的观念,他说:"质日代而形如一,……肌肉之日生而旧者消也,人所未知也。人见形之不变而不知其质之已迁,……"  
        4 农学:  
        1376俞宗本著《种树书》(记载了多种树木的嫁接方法,如桃、李、杏的近缘嫁接和桑、梨的远缘嫁接等)  
        1406年,朱橚《救荒本草》问世(收集四百一十四种可供食用的野生植物资料,载明产地、形态、性味及其可食部分和食法,并绘有精细图谱)  
        1511年中国种植玉米 (有疑点,可能不正确)  
        1547年马一龙著《农说》(记载了水稻的精耕细耘、密植、育苗、移栽等的种植经验,是我国第一部运用哲学观点来阐述农业技术的著作。 )  
        1582年 藩薯传入中国  
        


        4楼2010-07-03 22:38
        回复
          1596年 屠本畯(jun)著中国现存最早的海洋生物专著《闽中海错疏》(记载了沿海一带以海生无脊椎动物和鱼类为主的二百多种水族生物的形态和生活习性等。)  
          1608年,喻仁(喻本元)、喻杰(喻本亨)合著《元亨疗马集》(著名的兽医学著作,内容包括对马、牛和骆驼的治疗经验,至今仍有实用价值。)  
          1617年赵蛹著<植品>(有关西红柿的种植技术等)  
          1628年徐光启撰<农政全书>  
          5 地理学:  
          1405--1431年郑和率大型远洋船队到达西洋三十余国  
          1425年<郑和航海图>编成  
          1536年黄衷著<海语>(记录东南亚史地与中国南洋交通情况)  
          1565年胡宗宪编<筹海图编>记录中日交通及抗倭事  
          1589年出现最早的世界地图《坤舆万国全图》  
          1639年顾炎武开始编著《肇域志》《天下郡国利病书》  
          1640年徐宏祖著《徐霞客游记》正式成书  
          6 化学、冶炼及化工:  
          1521年四川嘉州(今乐山)凿成深达数百米的石油竖井  
          1596年<唐县志>记载以火爆法的采矿技术  
          1596年,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了二百七十六种无机药物的化学性质以及蒸馏、蒸发、升华、重结晶、沉淀、烧灼等技术  
          1637年,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记述冶炼技术时,把铅、铜、汞、硫等许多化学元素看作是基本的物质,而把与它们有关的反应所产生的物质看作是派生的物质,从而产生化学元素概念的萌芽。  
          1637年 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五金》中有关于密封加热冶炼"倭铅"(即锌)方法的记载。明代的钱币"永乐通宝"(西元1403-1424年)有的含锌高达99%。欧洲到十八世纪才开始冶炼锌。  
          1637年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记载了我国古代冶金技术的许多成就,如冶炼生铁和熟铁(低碳钢)的连续生产工艺,退火、正火、淬火、化学热处理等钢铁热处理工艺和固体渗碳工艺等。  
          方以智在《物理小识》卷7中记载了炼焦炭的方法:"煤则各处产之。臭者,烧熔而闭之。成石,再凿而入炉,曰礁。"欧洲到西元1771年才开始炼焦。  
          7 机械制造:  
          (1372年造碗口铳,口径11cm,上有铭文说明为水军装备.  
          1377年造手铳(小口径管形.)  
          14世纪著《火龙经》  
          14世纪末发明“神火飞鸦”  
          1405年郑和船队建造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的远洋船只"宝船",船长150余米,容千余人  
          1453年造铜火铳(滑膛式.)  
          1524年在北京铸造佛朗机炮  
          16世纪中叶发明“火龙出水”。箭头上龙头下圆柱,柱体分层装火箭,为当时世界上最早的多级火箭(关于“火龙出水”,在明代后期出版的《武备志》、《火龙经》等兵书中都有记载,附图样。 )  
          1558年造出中国第一批火绳枪一万支,称之为“鸟嘴铳”。  
          1580年戚继光发明"自犯钢轮火"(其效类似地雷)  
          1598年赵士祯呈<神器谱>,记载铳器制作及使用方法(附图样)  
          1626年王钲编成我国第一部系统的机械工程专著<新制诸器图说>  
          1637年宋应星撰成中国科技百科全书<天工开物>  
          1642年南京出现遂发火枪。  
          附:  
          嘉靖年间,万户进行最早的火箭升空试验,成为现代载人飞行先驱,现在月球和火星均有以其名字命名的环形山。
          『 清朝对历史的全面篡改 』
          满清统治者在伪造 篡改隐瞒历史事实方面是无所不用其极,历史上更为罕见。康熙初年,庄廷龙修《明史》,庄家一族全部被屠戳 。过了些年有个戴名世又忘记了,编了一本《南山集》,记录了一些比较真实的明朝史料。康熙知道后勃然大怒,就把戴名世也杀了。《南山集》里收录了方孝标留下的一些明朝史料 ,方家的人也全部被流放黑龙江。乾隆皇帝修《四库全书》,全国图书都要进献检查,涉及明朝的不利清朝的文献全部被禁毁,查缴的书竟达三千多种,十五万多部。  
          


          5楼2010-07-03 22:38
          回复

            崇祯时人刘尚友追述北京城中的情况时说:“夏秋大疫,人偶生一赘肉隆起,数刻立死,谓之疙瘩瘟,都人患此者十四五。至春间又有呕血者,亦半日死,或一家数人并死。”“疙瘩”是对腺鼠疫患者的淋巴结肿大的称呼。崇祯十六年夏秋间北京城中的人口死亡率大约为40%甚至更多。
            北京郊区的疫情也很严重。在通州,“崇祯十六年癸未七月大疫,名曰疙疽病,比屋传染,有阖家丧亡竟无收敛者”。昌平州的记载中称为“疙疽病”,而且“见则死,至有灭门者”。又如河间府景县,“崇祯十六年大疫,病者吐血如西瓜水立死。”  
            当时北京实际已是一座恐怖的疫城。如一份清代档案就提到崇祯十六年北京城的大疫情:“昨年京师瘟疫大作,死亡枕藉,十室九空,甚至户丁尽绝,无人收敛者”。抱阳生在《甲申朝事小计》卷6中提到崇祯十六年二月的北京城,“大疫,人鬼错杂。薄暮人屏不行。贸易者多得纸钱,置水投之,有声则钱,无声则纸。甚至白日成阵,墙上及屋脊行走,揶揄居人。每夜则痛哭咆哮,闻有声而逐有影”。死人太多,白天已可见城中处处鬼影,真令人毛骨悚然。  
            谷应泰在《明史纪事本末》卷78中说当时“京师内外城堞凡十五万四千有奇,京营兵疫,其精锐又太监选去,登陴诀羸弱五六万人,内阉数千人,守陴不充”。京营兵士在遭受鼠疫侵袭之后,元气大伤。以至于北京城墙上,平均每三个垛口才有一个羸弱的士兵守卫,怎么能抵挡李自成精锐之师的进攻。事实上,北京城是不攻而克的。  
            崇祯十六年,天津爆发肺鼠疫流行,上引同一份清代档案说:“上天降灾,瘟疫流行,自八月至今(九月十五日),传染至盛。有一二日亡者,有朝染夕亡者,日每不下数百人,甚有全家全亡不留一人者,排门逐户,无一保全。”……一人染疫,传及阖家,两月丧亡,至今转炽,城外遍地皆然,而城中尤甚,以致棺蒿充途,哀号满路”,一片悲惨凄惶。奇怪的是,李自成的军队转战南北,文献中不见这些人死于瘟疫的记载。  
            河南北部也是崇祯年间的鼠疫流行区,在汝州郏县、开封府的阳武、荥阳、通许、商水以及河南府、彰德府、归德府等地都有鼠疫流行的记载。如在阳武县,“瘟疫大作,死者十九,灭绝者无数”;在荥阳县,“春大疫,民死不隔户,三月路无人行”。人口死亡也是相当惊人的。  
            据估计,明代万历和崇祯二次鼠疫大流行中,华北三省人口死亡总数至少达到了l000万人以上。由于鼠疫的流行与旱灾、蝗灾及战乱相伴随,所以,这一时期华北人口的死亡数应当更多。因此清兵能顺利入主中原就不足为奇了。  
            顺治元年(1644年),即清兵入关的次年,华北日趋风调雨顺,大范围的鼠疫流行也已熄灭。社会开始复苏。
            


            8楼2010-07-03 22:3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