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提到悖论,一时思绪万千,一直自诩管教主,但从入圈之时便面临着一个悖论:没有错误便没有惩罚,没有惩罚特殊的癖好就得不到满足。于是作为一个不断以以“关心”“关爱”为标榜的所谓管教主究竟是否希望对望不断犯错以满足嗜好,还是希望对方越来越好却要“清心寡欲”就成了二难选择。
这并不是故作高深或者矫揉造作,而是圈子里很多问题的根源。管教究竟是二人相处的目的还是仅为满足特殊需求的手段,不同的思考与执行决定着这段关系的深度与长度。为什么那么多人口惠而实不至?为什么那么多人在“认主”前后判若两人?为什么那么承诺最终成了画饼甚至流于形式?根源其实都在对这个问题的回答里。
幸好,这个悖论在我我遇见她的时候就得到了解决。除了只写写到的那些,我们约定了“记账”的管教模式,也就是双方共同确定了约束她的行为准则,任何对行为准则的违反或悖离都对应起相应的惩罚,她以不再四占高考的决心和对目标学校的执着承诺不会在日常汇报中撒谎,这样每天记录的账目也就有了实际意义。见面后,我们逐一盘点这一阶段的错误与问题,在开打之前,她会跪在地上听我或和风细雨的鼓励或劈头盖脸的训斥,对规矩的认可抵消了实践的耻感,当面的训诫更让实践变成了一种直面问题的仪式而非满足需求的形式。我不在期待她不断犯错,而是享受起那种被信任的满足,她也不再追求痛感的刺激,而是真心的直面问题。
悖论虽然依然无解,但至少得到了平衡,双方的互动有了正向的反馈也便能够更远地走下去。当然,这其中的根本性的问题还是彼此的态度:既包括对这段关系的期许,也包括当期许与热情散去回归平静后,如何禁得起日子清淡与重复的消磨。换言之,这段管束以她的服从为前提,而其服从则建立在“自我励志”的基础上,这种“自我激励”是一种充满激情与向往的应激状态,虽然可以迸发出无穷的力量,但却难以持久。很多面临诸如考公、考研压力的同学,总是经历“颓废—惊醒—励志—再次堕落”的恶性循环,就是因为励志容易而坚持难,一时的振作容易而持续的实践难。这是人性的弱点,要想克服,要么是现实生活的逼迫,不得不努力,如张仪“但使我有洛阳二顷田安能佩六国相印”;要么是自身强大的渴望,自愿去努力,如曹雪芹“批阅十载,增删五次”。当然,如果能够有外力的介入,在迷茫时给予引导,颓丧时当头棒喝,堕落时严厉惩戒,也不失为一种“不得不”的方法。这是我与她磨合将近半年后,彼此达成的共识。看似都是正确的废话,但却成为我们共同坚持的动力源泉,也是我此后行止于此的根本所系。
说来哑然,这份“共识”一个意想不到的效果是,让她对某些惩罚进行了“脱敏”。简言之,共识的建立意味着彼此的完全信任,也相当于将自己彻底交给了对方(当然,这不是爱情的以身相许,而是基于达成目标的一种托付),那么对方所施与的便蜕去了那些羞于启齿的情愫而更加纯粹。所以,她能够坦然地不着寸缕接受我的责打与训诫,也能在挨完打以后泛着白光似的面壁反省,等等,等等。当然,这不是另一种洗脑或者某UA,因为最终的结果已经证明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