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不同对内容解读不同罢了,单从内容看这段是孙悟空“猴性”的体现,与最后成长形成的对比。
西游记本身算是诙谐浪漫主义小说,戏剧在古代属于市井生活的重要组成,“大闹天宫”符合人们找乐子、看乐子的心理,因此也广为流传。
到了近代西游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代表,多作为反封建的正面教材来宣传,教员的诗就是很好的证据。
对这段的道德评价感觉应该还是现代开始才更多一些吧,从本作内容来看,猴大闹天宫是“因”,取经保唐僧是“果”,这本就是一个故事的合理发展,也符合西游“修心成长”的主题,没有错哪来的成长,太过追究对与错未免有些本末倒置。至于将其解读为反抗精神我个人不是很反对,西游记成书本身就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甚至可以说形成了一种西游文化,而百回本的西游记则是其中的集大成者,至于近代的反抗精神和现代的大圣文化则可以看作是西游文化在特定时代的发展,是对西游文化的一种扩充吧。
当然这种将西游看作是一种文化现象的观点也只是本人一家之言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