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枪吧 关注:22,641贴子:146,577
  • 27回复贴,共1

【技术验证品】2.55米不锈钢怪物——敬德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初入门,逐步探索和验证中,希望吧里的朋友们多多指教。
一号机——敬德,全长2.55米,4.6公斤。


IP属地:湖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3-01-08 14:06回复
    试验初衷:周边的一根变形白蜡木武术棍废物利用,试验芯管套接的可靠性和需要处理的问题。
    思路:手艺比较差,暂时不能尝试积竹攒竹,想通过管材和木芯套接,实现积竹的效果。
    结果:非常差,几乎没有弹性,但套接非常牢固,实验过拍、打、戳、叮铃咣当掉地上,暂时没有发现松动。
    可能的原因:错误的选了壁厚1.5的不锈钢卫生管,应该选择镀锌铁管或者其他自身有弹性的材料才是。


    IP属地:湖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3-01-08 14:21
    回复
      加工步骤:
      1、木芯2.4米,钢管1.8米,没有锥度,木芯缠电工胶带(钢管内壁不光滑,放弃了缠布条),不涂胶(个人不喜欢胶的味道)
      2、枪头枪攥安装是用来夹住钢管,尺寸需要自己搭配,没有选择手工打造或者定制产品,都是机制大货。
      3、上手比较紧密,没有用铜箍之类的加固连接处,而是简单缠麻绳和人字绳装饰,缠法是汉剑柄的缠法。
      4、本来打算买个羊眼钉代替枪头钉,但开孔朝向隔应,就改成了串了个六角螺母,挂了个自己做的缨子,铜铃摘舌头,塞进去一卷缨子。


      IP属地:湖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3-01-08 14:31
      回复
        用途:练功用,毕竟九斤多,实验过拍打树木,戳砖墙,暂时没有损伤,为了验伤还重新拆装了一次。
        问题:不锈钢烧手,九斤多的东西扎出去后手真疼,加了握把套稍微好点,要戴着尼龙手套玩。
        另外就是几乎没有弹性,加上我没考虑周全,重心非常靠前,2.55米重心都快1.6米了。


        IP属地:湖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3-01-08 14:40
        回复
          下阶段加工:枪身打算缠绸带,先泡桐油,防水的同时,保护枪身镜面和我的手。


          IP属地:湖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3-01-08 14:44
          回复
            哥们这么爱动手,我提供个思路:
            买一根直径25mm的7075t航空铝合金,弹性好硬度高,以这个做芯,外层可以缠绕竹批、碳纤维布、凯夫拉布,也可以是其他材料,用环氧树脂胶或其他胶一层层的胶合,甚至可以做出前细后粗的形制。
            我这退烧了,懒得费事了,现在就喜欢看别人折腾了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3-01-08 17:58
            收起回复
              金属不能包外面,要是包外面追求软弹的话很容易金属疲劳断掉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3-01-08 18:43
              收起回复
                我觉得没有锥度的枪杆扎枪比有锥度的流畅多了,空心管材的强度已经足够了不需要再搞个木芯了,拦拿感觉不到弹性形变也不用太担心金属疲劳的问题,可以通过在枪尾灌水泥/铁粉环氧胶之类的东西控制全枪重心


                IP属地:广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23-01-08 23:36
                收起回复
                  总觉得,积竹工艺有点奇怪。
                  汉及以前出土有,大秦手办王坑里既有纯木也有积竹,汉以后唐好像没看见实物,我看到的也就六典里有个漆枪疑似。
                  宋代更有意思,说文注直接把积竹记成了箭杆工艺的攒竹工艺去白留青。五代到元,有人认为众多铁枪大神实际上用的是铁芯攒竹,有可能,但我觉得更像“岳云用大铁椎打仗”那样的讹传。
                  而明末吴殳等人,都提到了攒竹,没有提到积竹,假如二者一样,即使是木芯竹皮,不太可能腰软,更何况铁芯,如果不是,为什么不加芯,而传统积竹又哪里去了?
                  所以,我正在了解一些材料、力学方面的常识,希望找寻一些有意思的东西,比如积竹中的竹,到底是用他的材料特性还是筒形的结构特性,或者哪个多哪个少,由此或许可以反推是否可以逆向进行操作。


                  IP属地:湖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23-01-09 02:22
                  收起回复
                    喜欢折腾,就多尝试,我爱看你们折腾


                    IP属地:河北来自iPhone客户端11楼2023-01-09 21:43
                    回复
                      马尾哪买的?我打算买一绺琴弓用的马尾。刚好看见你这个也是自己做的。所以问问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23-01-10 20:27
                      收起回复
                        大概基于以下几点吧。一部分是基于猜想,有不当之处,还请指正吧。
                        1.积竹工艺我一直很难理解,到底是使用竹子的材料特性还是管状的结构特性。
                        首先,把积竹简单看成芯包竹胶合成管,胶和布作为横向拉力,保证管状结构。那么,积竹柄的劈砍强度,也就是腰力主要取决于两点:
                        ①芯材:木铁竹,都不是一碰就形变、一变就变不回来,即弹性,即便是熟铁也是有一定弹性的。以杆子来看,梢形变回弹会带动腰部最后传递到根,像蛇形曲线,导致枪头游走,枪腰难握,枪把离腰,缠腰锁就是加了一个支点,增强稳定性(离题了。)硬木就是针对这个形制选择的,我觉得锥度杆也是。
                        ②包管:当外部包管的时候,尤其是贴合紧密趋于整体的情况下,密度不同的材料会保证这个里的传导发生变化,简单来看就是我的敬德,拍一下之后,枪头露出来的白蜡杆形变回弹,到了枪身因为钢管限制了白蜡杆腰地形变,变成了整体分摊,枪腰会有非常强的振动,但不会幅度很大,这就是腰粗难拿,而到了枪把部分感觉很小,因为这里密度更大,是实心的。
                        以上,我基本都是经验所的,以下部分则是纯猜想为主:
                        2.积竹铁芯我个人只看到网上的图,无法判断铁芯材质,设定为较软的熟铁,实际上从铁器发展到宋代地情况来看,熟铁地可能性不大,但我真不知道,就按熟铁设定。
                        那么,基于上面的说法,熟铁芯的形变被竹胶布复合管限制,它的形变区域会是枪头枪身连接部分,因为这里是受力点和平均强度陡增的交界处,而不是枪身,腰身强度,单从密度上看,是高于纯竹芯的,因为这里的弹性主要是有铁芯外管综合决定,当胶合紧密的时候,可以看成一种复合材料,因为横向对比的对象外管也是同样结构,可以简单看成同样尺寸的熟铁和竹条(竹竿是靠结构强度而不是材料,所以是竹条)这里不是单纯看哪个更有弹性,而是看哪个弹性区间更合理。
                        硬木易折,因为枪头再小,锥度再大,拦拿扎的形变也有可能折断枪身,而不是枪头枪身连接处。
                        竹竿虽然韧性很好,但材料是空心管,头尾破了全身散,这里我曾看过,练兵纪实里就说要在梢处填充二尺木杆,搞不懂为啥,后来我看了画里疑似铜箍的东西,就觉得应该是用来分摊枪头甩动的力,避免竹头散开。这里离题了,纯猜想。
                        所以,积竹工艺选择硬木为芯,用竹胶布复合管限制木芯形变,整根枪地强度就取决于头身连接处,杆杠原理下,掰断一个点比掰断一段区域难太多。
                        而即便是熟铁芯,头也一定不是熟铁,铁芯目前记载应该最早是宋吧,这方面我不太熟悉了。而宋代被认为是炼钢冶铁技术飞升的时代,曾有过造铁枪万五千的记载,熟铁芯只能算下限。当然,这段记载我总觉得是加字骗稿费的行为,而这批铁枪结合分配的几个州,骑兵枪的可能性较大。
                        3.另外一个问题是管材的弹性,从实际上看,管材并非越硬越好,第一越硬共振幅度越小反而感觉越严重,第二,硬质管材会导致枪头连接处受力更大,把竹签插进石头缝里和握在手里掰一掰就知道了。
                        那么,不管是芯还是管,强度都要适度,在一个范围内,芯越硬越好,管则更趋向于中间值。
                        所以,综上所述,铁芯积竹的腰应该在竹条芯攒竹之上,而视具体材质,整体强度和复用性综合,应该至少在攒竹之上,生铁芯和钢芯会优于一些木材,但不会高于优质杆材,而单纯从复用性上说,要优于竹木材质,但因为成本问题难于普及。这一点或许也可以解释,我之前的疑问,为何积竹柄会逐渐消失于小兵之手,一方面是因为军队规模在不断壮大,另一方面则是军队长兵器的侧重逐渐归一,铩戟铍这类复合用途兵器日渐式微。
                        以上,我的猜测比较多,权当闲来无事讨论,有纰漏还请担待指正。


                        IP属地:湖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23-01-10 21:5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