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届全国评酒会于1952年第四季度在北京举行。

建国初期的酒政承袭了民国时期的一些作法,行政管理由财政部税务总局负责。
1951年1月,中央财政部召开了全国首届专卖会议,明确专卖政策是国家财经政策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同年5月,中央财政部颁发了《专卖事业暂行条例》,对全国的专卖事业实行统一的监督和管理。规定专卖品定为酒类和卷烟用纸两种。
第一次评酒会是1952年第四季度举行,是在当时的财政部中央税务总局下边的华北酒类专卖公司召开的全国酒类专卖会议上,参加会议的各地区酒专卖干部携酒样品,在会后期评酒。就在华北酒类专卖公司里,地点就在北京的大佛寺,现在隆福商场的西边。
当时,中央税务总局管酒,各大区成立酒类专卖公司,中央专卖事业总公司还没有成立,华北大区的酒类专卖公司代行中央职责。
1952年中国专卖总公司准备在北京召开全国专卖会议,崔文林同志告诉朱梅工程师,公司打算评出几个名酒来,他把这个任务交给了朱梅,一方面由专卖总公司通知全国的酒厂把酒样送来。
朱梅是当时华北酒类专卖公司的工程师。辛海庭是1951年北京大学毕业,国家分配到财政部税务总局华北酒类专卖公司。
第一次评酒会是1952年第四季度评的,1953年公布的。
评酒的化验分析地点选在税务总局北京实验厂的研究室(后更名为北京酿酒厂现为北京红星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实验厂是1949年5月开始筹建的是当时北京唯一新建的白酒厂,建厂的目的是—要建成一个集生产、技术、操作机械化等多方面都较先进的白酒生产的样板厂,逐步改进白酒生产的笨重体力劳动,解放劳动力,以科学管理代替旧式传统操作。
建厂同时积极筹建了研究室,以期在开产时就对白酒生产的全过程进行跟踪分析,寻找数据用分析数据代替老师傅手控、脚踢的经验操作,有大量的资料熟练的酒类的分析检测,这也是名酒的检测工作设在北京实验厂研究室的主要原因。
朱梅工程师首先在研究室铺开一个摊子,确定由辛海庭、王秋芳、王明爱(日藉)三人担任酒样的分析工作,但大部分的工作是由辛海庭和王秋芳完成的。由朱梅和辛海庭、王秋芳等对样品进行品尝,并对分析的样品提出意见。
辛海庭先生晚年说,2001年的中国酿酒工业年鉴上白纸黑字写道:第一次评酒主持者:朱梅、辛海庭。这是不对的,是不太了解当时情况,缺乏历史责任感的误传。
参评的酒样由专卖总公司通知当时的各大行政区负责收集,共收到样品103种,其中白酒19种,葡萄酒16种,白兰地9种,配制酒28种,药酒24种,杂酒7种。当时没有啤酒样品送来。除了烟台张裕公司送来葡萄酒样外,其他厂没有送来葡萄酒样。就象有百年以上历史的玉冰烧也没有送来酒样。
酒样分析最主要的是确定分析项目,当时还没有统一的酒类产品检测项目的规定,也没有规定的检测方法,在朱梅工程师指导下查阅了相关的检测资料,如李颖川著的(食品检验及分析方法》,日本山田正一著的(酿造分析法》,田中芳雄著的(化学试验法》,还有英美等国的有机化学分析方面的资料。当时评选的主要根据一是传统,二是市场上信誉,三是独特的风格。由这八大历史名酒来看呢,都是历史有传统的,国内市场上有一定信誉的酒。举例来说:黄酒是绍兴黄酒,这个一说大家都知道,历史很长,超过一千多年。说葡萄酒,张裕的葡萄酒,也有近百年历史。白酒就是汾酒,茅台,泸州特曲,还有西凤,也都是历史较久远的。八个酒中,每种酒都有它独特的风格。
当时酒的生产管理主要分别由地方工业部和轻工业部生产管理。除了轻工业部的直属厂外,其余的酒厂都由地方工业部管理。在这八大名酒中有五个是地方工业部管的产品,有三个是轻工业部管的产品。对入选及未入选的同类型酒都分别作了说明。如汾酒类型山西杏花村汾酒,入选的说明是:“酒的历史悠久,风行全国,古诗已有记载,可见在历史上亦有其美好价值,酒质优良味美,入口怡喉,具有不同于其他酒的芳香气味,是他处所不能仿造的,此酒适合群众口味为全国人民所乐饮故选入通销全国。”
朱梅和辛海庭、王秋芳他们评选出了八个名酒。
其中白酒四个:
茅台酒 贵州省茅台酒厂
汾酒 山西省汾阳杏花村酒厂
沪州大曲酒 四川省泸州曲酒厂
西凤酒 陕西省西凤酒厂
黄酒一个:
绍兴鉴湖加饭酒 浙江绍兴酒厂
白兰地一个:
张裕金奖白兰地 山东烟台张裕葡萄酿酒公司
葡萄酒一个:
红玫瑰葡萄酒 山东烟台张裕葡萄酿酒公司
加香葡萄酒一个:
味美思酒 山东烟台张裕葡萄酿酒公司
对每一入选的名酒都有说明,八大名酒是按分析数据,历史资料所具备的条件,经过严格认真的甄选而产生的。
并汇总编辑出了“中国名酒分析报告”,直接送交中国专卖总公司第二届专卖工作会议审议。经会议审议后,向社会公布,中国八大名酒诞生了。
新中国成立后,首次公布了八大名酒称号,引起社会各界的震惊与喜悦。
老百姓知道了什么是名酒,名酒在市场的声誉大大提高,销量猛增,企业积极扩产,酒界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
周总理生前对八大名酒的质量都很熟悉也很关心,特别是举行宴会时第一杯酒大都是用绍兴酒。
1953年地方工业部长沙千里同志到国务院向周总理汇报工作时,周总理向沙千里部长说:“你们的八大名酒的质量有所下降,应当注意”。沙部长告诉周总理说:“质量确有下降,主要原因是酒的贮藏期太短”。周总理说:“酒的贮藏期可以延长十年、八年也不要紧,你回去作一个计划来,可以投资。”沙部长回来后,告诉食品局李益三局长,再由酿酒处处长彭华秀会同轻工业部技术人员共同研究八大名酒的贮藏期问题。经过精心地研究后确定八大名酒的贮藏期暂订为三年,并计划投资为二千三百万元。在建国初期经济恢复时期,国家还有很多困难的时候,为了提高八大名酒的质量,国家拿出这么多的资金是很了不起的,这说明周总理对酒的质量是多么重视。
茅台酒厂、西凤酒厂、汾酒厂、绍兴酒厂、张裕公司拿到投资后积极生产并延长了贮藏期;只有沪州酒厂不要国家投资,这是由于当时不了解国家投资的意义的原因。三十年来八大名酒的产量都翻了几番,其中除了西风酒厂一度失误,后来经过努力提高质量恢复了原貌并有所提高,到1984年又获得了金牌外,其他七个酒的质量都很稳定并且有所提高,在国内都获得了金牌。八大名酒的产生,在行业中立起了标杆,树立了榜样,促使各地区的酒业主管部门、生产企业纷纷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比学赶超”活动,总结传统操作,开展科学研究,改进生产,提高产品质量,促使酒业步入了大规模发展轨道。八大名酒的声誉一直延续至今,对酒业及相关各方面的影响之深,是难以估量的。

建国初期的酒政承袭了民国时期的一些作法,行政管理由财政部税务总局负责。
1951年1月,中央财政部召开了全国首届专卖会议,明确专卖政策是国家财经政策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同年5月,中央财政部颁发了《专卖事业暂行条例》,对全国的专卖事业实行统一的监督和管理。规定专卖品定为酒类和卷烟用纸两种。
第一次评酒会是1952年第四季度举行,是在当时的财政部中央税务总局下边的华北酒类专卖公司召开的全国酒类专卖会议上,参加会议的各地区酒专卖干部携酒样品,在会后期评酒。就在华北酒类专卖公司里,地点就在北京的大佛寺,现在隆福商场的西边。
当时,中央税务总局管酒,各大区成立酒类专卖公司,中央专卖事业总公司还没有成立,华北大区的酒类专卖公司代行中央职责。
1952年中国专卖总公司准备在北京召开全国专卖会议,崔文林同志告诉朱梅工程师,公司打算评出几个名酒来,他把这个任务交给了朱梅,一方面由专卖总公司通知全国的酒厂把酒样送来。
朱梅是当时华北酒类专卖公司的工程师。辛海庭是1951年北京大学毕业,国家分配到财政部税务总局华北酒类专卖公司。
第一次评酒会是1952年第四季度评的,1953年公布的。
评酒的化验分析地点选在税务总局北京实验厂的研究室(后更名为北京酿酒厂现为北京红星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实验厂是1949年5月开始筹建的是当时北京唯一新建的白酒厂,建厂的目的是—要建成一个集生产、技术、操作机械化等多方面都较先进的白酒生产的样板厂,逐步改进白酒生产的笨重体力劳动,解放劳动力,以科学管理代替旧式传统操作。
建厂同时积极筹建了研究室,以期在开产时就对白酒生产的全过程进行跟踪分析,寻找数据用分析数据代替老师傅手控、脚踢的经验操作,有大量的资料熟练的酒类的分析检测,这也是名酒的检测工作设在北京实验厂研究室的主要原因。
朱梅工程师首先在研究室铺开一个摊子,确定由辛海庭、王秋芳、王明爱(日藉)三人担任酒样的分析工作,但大部分的工作是由辛海庭和王秋芳完成的。由朱梅和辛海庭、王秋芳等对样品进行品尝,并对分析的样品提出意见。
辛海庭先生晚年说,2001年的中国酿酒工业年鉴上白纸黑字写道:第一次评酒主持者:朱梅、辛海庭。这是不对的,是不太了解当时情况,缺乏历史责任感的误传。
参评的酒样由专卖总公司通知当时的各大行政区负责收集,共收到样品103种,其中白酒19种,葡萄酒16种,白兰地9种,配制酒28种,药酒24种,杂酒7种。当时没有啤酒样品送来。除了烟台张裕公司送来葡萄酒样外,其他厂没有送来葡萄酒样。就象有百年以上历史的玉冰烧也没有送来酒样。
酒样分析最主要的是确定分析项目,当时还没有统一的酒类产品检测项目的规定,也没有规定的检测方法,在朱梅工程师指导下查阅了相关的检测资料,如李颖川著的(食品检验及分析方法》,日本山田正一著的(酿造分析法》,田中芳雄著的(化学试验法》,还有英美等国的有机化学分析方面的资料。当时评选的主要根据一是传统,二是市场上信誉,三是独特的风格。由这八大历史名酒来看呢,都是历史有传统的,国内市场上有一定信誉的酒。举例来说:黄酒是绍兴黄酒,这个一说大家都知道,历史很长,超过一千多年。说葡萄酒,张裕的葡萄酒,也有近百年历史。白酒就是汾酒,茅台,泸州特曲,还有西凤,也都是历史较久远的。八个酒中,每种酒都有它独特的风格。
当时酒的生产管理主要分别由地方工业部和轻工业部生产管理。除了轻工业部的直属厂外,其余的酒厂都由地方工业部管理。在这八大名酒中有五个是地方工业部管的产品,有三个是轻工业部管的产品。对入选及未入选的同类型酒都分别作了说明。如汾酒类型山西杏花村汾酒,入选的说明是:“酒的历史悠久,风行全国,古诗已有记载,可见在历史上亦有其美好价值,酒质优良味美,入口怡喉,具有不同于其他酒的芳香气味,是他处所不能仿造的,此酒适合群众口味为全国人民所乐饮故选入通销全国。”
朱梅和辛海庭、王秋芳他们评选出了八个名酒。
其中白酒四个:
茅台酒 贵州省茅台酒厂
汾酒 山西省汾阳杏花村酒厂
沪州大曲酒 四川省泸州曲酒厂
西凤酒 陕西省西凤酒厂
黄酒一个:
绍兴鉴湖加饭酒 浙江绍兴酒厂
白兰地一个:
张裕金奖白兰地 山东烟台张裕葡萄酿酒公司
葡萄酒一个:
红玫瑰葡萄酒 山东烟台张裕葡萄酿酒公司
加香葡萄酒一个:
味美思酒 山东烟台张裕葡萄酿酒公司
对每一入选的名酒都有说明,八大名酒是按分析数据,历史资料所具备的条件,经过严格认真的甄选而产生的。
并汇总编辑出了“中国名酒分析报告”,直接送交中国专卖总公司第二届专卖工作会议审议。经会议审议后,向社会公布,中国八大名酒诞生了。
新中国成立后,首次公布了八大名酒称号,引起社会各界的震惊与喜悦。
老百姓知道了什么是名酒,名酒在市场的声誉大大提高,销量猛增,企业积极扩产,酒界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
周总理生前对八大名酒的质量都很熟悉也很关心,特别是举行宴会时第一杯酒大都是用绍兴酒。
1953年地方工业部长沙千里同志到国务院向周总理汇报工作时,周总理向沙千里部长说:“你们的八大名酒的质量有所下降,应当注意”。沙部长告诉周总理说:“质量确有下降,主要原因是酒的贮藏期太短”。周总理说:“酒的贮藏期可以延长十年、八年也不要紧,你回去作一个计划来,可以投资。”沙部长回来后,告诉食品局李益三局长,再由酿酒处处长彭华秀会同轻工业部技术人员共同研究八大名酒的贮藏期问题。经过精心地研究后确定八大名酒的贮藏期暂订为三年,并计划投资为二千三百万元。在建国初期经济恢复时期,国家还有很多困难的时候,为了提高八大名酒的质量,国家拿出这么多的资金是很了不起的,这说明周总理对酒的质量是多么重视。
茅台酒厂、西凤酒厂、汾酒厂、绍兴酒厂、张裕公司拿到投资后积极生产并延长了贮藏期;只有沪州酒厂不要国家投资,这是由于当时不了解国家投资的意义的原因。三十年来八大名酒的产量都翻了几番,其中除了西风酒厂一度失误,后来经过努力提高质量恢复了原貌并有所提高,到1984年又获得了金牌外,其他七个酒的质量都很稳定并且有所提高,在国内都获得了金牌。八大名酒的产生,在行业中立起了标杆,树立了榜样,促使各地区的酒业主管部门、生产企业纷纷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比学赶超”活动,总结传统操作,开展科学研究,改进生产,提高产品质量,促使酒业步入了大规模发展轨道。八大名酒的声誉一直延续至今,对酒业及相关各方面的影响之深,是难以估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