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五经吧 关注:4,475贴子:8,993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大学之道
《大学》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IP属地:江西1楼2023-02-28 07:30回复
    《大学》一篇,出于《礼记》。因此,对于中华文明史的核心文献,《礼记》必须有基本的了解。《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成书于汉代,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 ,书中内容主要写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教育思想、政治思想、美学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礼记》中记载的古代文化史知识及思想学说
    《礼记》原本四十六篇,始于《曲礼》,终于《丧服四制》,但因《曲礼》《檀弓》《杂记》三篇内容过长,所以大多版本将其分为上下篇,故有四十九篇之说。《礼记》按照所述内容可分为四类:
    ⑴记礼节条文,补他书所不备,如《曲礼》《檀弓》《玉藻》等。
    ⑵阐述周礼的意义,如《曾子问》《礼运》《礼器》《丧服四制》等。
    ⑶解释《仪礼》之专篇,如《冠义》《昏义》《乡饮酒义》《射义》等。
    ⑷专记某项制度和政令,如《王制》《月令》《文王世子》《明堂位》等
    《大学》着重阐述了大学教育的目的、任务和步骤,提出了一个完整而概括的政治、道德教育的纲领和程序,认为大学教育的目标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亦称为“三纲领”。为实现大学教育的三个目标,《大学》又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八个步骤,或称“八条目”。八条目前后相续,逐个递进而又相互联系,体现了阶段与过程的统一。《大学》将个人的学习、教人、政治等几个过程自然地联系起来,以道德观念的认识(格物、致知)为起点,以道德信念的建立(正心、诚意)为中心,以道德自觉性的培养(修身)为根本要求,以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实践目标,使得八条目实际上成为一个过程和整体,构成了儒家的道德教育体系。
    -------------------------------


    IP属地:江西2楼2023-02-28 08:08
    回复
      礼记正义
      唐代孔颖达主持编撰的《礼记正义》是《礼记》研究史上的集大成之作。宋绍熙三年两浙东路茶盐司公使库刻宋元递修本《礼记正义》共七十卷,
      汉代有郑玄作注,唐代有孔颖达为之正义,都是古人对《礼记》的注释,是今人阅读研究《礼记》的重要版本。
      ● 曲礼上第一(注疏本P1229 白文本P 673)
      ● 曲礼下第二 (注疏本P1256 白文本P 682)
      ● 檀弓上第三 (注疏本P1273 白文本P 690)
      ● 檀弓下第四 (注疏本P1298 白文本P 706)
      ● 王制第五 (注疏本P1321 白文本P 721)
      ● 月令第六 (注疏本P1352 白文本P 733)
      ● 曾子问第七 (注疏本P1388 白文本P 746)
      ● 文王世子第八 (注疏本P1404 白文本P 756)
      ● 礼运第九 (注疏本P1413 白文本P 762)
      ● 礼器第十 (注疏本P1430 白文本P 769)
      ● 效特牲第十一 (注疏本P1444 白文本P 776)
      ● 内则第十二 (注疏本P1461 白文本P 784)
      ● 玉藻第十三 (注疏本P1473 白文本P 795)
      ● 明堂位第十四 (注疏本P1487 白文本P 803)
      ● 丧服小记第十五 (注疏本P1494 白文本P 806)
      ● 大传第十六 (注疏本P1506 白文本P 813)
      ● 少仪第十七 (注疏本P1510 白文本P 816)
      ● 学记第十八 (注疏本P1516 白文本P 822)
      ● 乐记第十九 (注疏本P1527 白文本P 826)
      ● 杂记上第二十 (注疏本P1548 白文本P 839)
      ● 杂记下第二十一(注疏本P1560 白文本P 846)
      ● 丧大记第二十二 (注疏本P1571 白文本P 855)
      ● 祭法第二十三 (注疏本P1587 白文本P 864)
      ● 祭义第二十四 (注疏本P1592 白文本P 867)
      ● 祭统第二十五 (注疏本P1602 白文本P 876)
      ● 经解第二十六 (注疏本P1609 白文本P 883)
      ● 哀公问第二十七 (注疏本P1611 白文本P 885)
      ● 仲尼燕居第二十八 (注疏本P1613 白文本P 888)
      ● 孔子闲居第二十九 (注疏本P1616 白文本P 891)
      ● 坊记第三十 (注疏本P1618 白文本P 893)
      ● 中庸第三十一 (注疏本P1625 白文本P 899)
      ● 表记第三十二 (注疏本P1638 白文本P 908)
      ● 缁衣第三十三 (注疏本P1647 白文本P 915)
      ● 奔丧第三十四 (注疏本P1653 白文本P 920)
      ● 问丧第三十五 (注疏本P1656 白文本P 924)
      ● 服问第三十六 (注疏本P1658 白文本P 927)
      ● 间传第三十七 (注疏本P1660 白文本P 929)
      ● 三年问第三十八 (注疏本P1663 白文本P 931)
      ● 深衣第三十九 (注疏本P1664 白文本P 933)
      ● 投壶第四十 (注疏本P1665 白文本P 934)
      ● 儒行第四十一 (注疏本P1668 白文本P 936)
      ● 大学第四十二 (注疏本P1673 白文本P 940)
      ● 冠义第四十三 (注疏本P1679 白文本P 945)
      ● 昏义第四十四 (注疏本P1680 白文本P 947)
      ● 乡饮酒义第四十五 (注疏本P1682 白文本P 950)
      ● 射义第四十六 (注疏本P1686 白文本P 953)
      ● 燕义第四十七 (注疏本P1689 白文本P 956)
      ● 聘义第四十八 (注疏本P1692 白文本P 958)
      ● 丧服四制第四十九 (注疏本P1694 白文本P 961)


      IP属地:江西3楼2023-02-28 08:09
      回复
        《曾子 子思子全书》
        内篇明明德第二   凡十一章
        曾子曰。康诰曰。克明德。
        太甲曰。顾諟天之明命。
        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
        汤之盘铭曰。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康诰曰。作新民。
        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诗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
        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
        诗云。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
        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诗云。瞻彼淇澳。菉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僩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兮。
        如切如磋者。道学也。
        如琢如磨者。自修也。
        瑟兮僩兮者。恂栗也。
        赫兮喧兮者。威仪也。
        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诗云。于戏。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今注,《康诰》,是西周时周成王任命康叔治理殷商旧地民众的命令。成王既伐管叔、蔡叔,以殷余民封康叔,作《康诰》《酒诰》《梓材》。惟三月哉生魄,周公初基作新大邑于东国洛,四方民大和会。侯、甸、男邦、采、卫百工、播民,和见士于周。周公咸勤,乃洪大诰治:
        王若曰:“孟侯,朕其弟,小子封。惟乃丕显考文王,克明德慎罚;不敢侮鳏寡,庸庸,祗祗,威威,显民,用肇造我区夏,越我一、二邦以修我西土。惟时怙冒,闻于上帝,帝休,天乃大命文王。殪戎殷,诞受厥命越厥邦民,惟时叙,乃寡兄勖。肆汝小子封在兹东土。
        康诰,即册封康叔于卫国之时的诰辞。《史记·卫康叔世家》载:“卫康叔名封,周武王同母弟也。……周公旦以成王命兴师伐殷,杀武庚禄父、管叔,放蔡叔。以武庚殷余民封康叔为卫君,居河、淇间故商墟。周公旦惧康叔齿少,乃申告康叔曰,必求殷之贤人君子长者,问其先殷所以兴所以亡,而务爱民。”武王母弟八人,康叔为司寇。《左传·定公四年》载:“分康叔以大路、少帛、綪茷、旃旌、大吕,殷民七族……命以《康诰》,而封于殷虚。皆启以商政,疆以周索。”】
        【今注,《尚书正义》是唐孔颖达等撰文献汇编。二十卷。唐初《五经正义》的第二部,孔颖达、王德韶、李子云等奉诏撰,朱长才、苏德融、隋德素、王士雄、赵弘、智复审,长孙无忌、李勣、于志宁、张行成等人刊定。此书凑合《今文尚书》和伪《古文尚书》,并采用伪孔安国《尚书传》,将伏生本《今文尚书》20篇分为33篇,加上所谓的出自孔宅夹壁的《古文尚书》25篇,定为58篇,作为科举考试的必读经书。流传几千年,对后世影响巨大。 《尚书正义》卷十四·康诰。[疏]“成王”至“康诰”○正义曰:既伐叛人三监之管叔、蔡叔等,以殷馀民国康叔为卫侯,周公以王命戒之,作《康诰》、《酒诰》、《梓材》三篇之书也。其《酒诰》、《梓材》亦戒康叔,但因事而分之。然《康诰》戒以德刑,又以化纣嗜酒,故次以《酒诰》,卒若梓人之治材为器为善政以结之。
        王若曰:“孟侯,朕其弟,小子封。周公称成王命,顺康叔之德,命为孟侯。孟,长也。五侯之长,谓方伯,使康叔为之。言王使我命其弟封。封,康叔名。称小子,明当受教训。惟乃丕显考文王,克明德慎罚,惟汝大明父文王,能显用俊德,慎去刑罚,以为教首
        [疏]“王若”至“东土”○正义曰:言周公称成王命,顺康叔之德而言曰:“命汝为孟侯。王又使我教命其弟小子封。其所教命者,惟汝大明德之父文王,能显用俊德,慎去刑罚,以为教首。故惠恤穷民,不侮慢鳏夫寡妇,况贵强乎?其明德,用可用,敬可敬,其慎罚,威可威者,显此道以示民。用此道,故始为政於我区域诸夏,由是於我一二诸国渐以修治也。上政既修,我西土惟是怙恃文王之道,故其政教冒被四表,闻于上天,天美其治道。以此上天乃大命文王以诛杀之道,用兵除害于殷,大受其王命,三分天下而有其二也。其所受二分者,於其国,於其民,惟是皆有次序,以文王之德故也。汝寡有之兄武王,勉行文王之道,故受命克殷,今汝小子封故得在此东土为诸侯。是文王之道,明德慎罚,既用受命,武王无所复加,以为勉行,所以汝必法之。”】


        IP属地:江西4楼2023-03-12 12:22
        回复
          《曾子 子思子全书》
          内篇明明德第二   凡十一章
          曾子曰。康诰曰。克明德。
          太甲曰。顾諟天之明命。
          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
          汤之盘铭曰。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康诰曰。作新民。
          【今注,帝典,《尚书》中的《尧典》、《舜典》篇。《虞书·尧典》‘昔在帝尧,聪明文思,光宅天下。将逊于位,让于虞舜,作《尧典》。 曰若稽古帝尧,曰放勋,钦、明、文、思、安安,允恭克让,光被四表,格于上下。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
          【今注,《尚书正义 卷二 尧典第一 》记载。○《释文》:“凡十六篇,十一篇亡,五篇见存。”[疏]“古文尚书尧典第一”。○正义曰:检古本并石经,直言“《尧典》第一”,无“古文尚书”。以孔君从隶古,仍号“古文”,故后人因而题於此,以别伏生所出、大小夏侯及欧阳所传为今文故也。以此第一者,以五帝之末接三王之初,典策既备,因机成务,交代揖让,以垂无为,故为第一也。然《书》者理由舜史,勒成一家,可以为法,上取尧事,下终禅禹,以至舜终,皆为舜史所录。其尧、舜之典,多陈行事之状,其言寡矣。
          《尧典》、《舜典》二篇,典也。《大禹谟》、《皋陶谟》二篇,谟也。《禹贡》一篇,贡也。《五子之歌》一篇,歌也。《甘誓》、《泰誓》三篇、《汤誓》、《牧誓》、《费誓》、《泰誓》八篇,誓也。《仲虺之诰》、《汤诰》、《大诰》、《康诰》、《酒诰》、《召诰》、《洛诰》、《康王之诰》八篇,诰也。《伊训》一篇,训也。《说命》三篇,《微子之命》、《蔡仲之命》、《顾命》、《毕命》、《冏命》、《文侯之命》九篇,命也。《胤征》一篇,征也。《洪范》一篇,范也。此各随事而言。《益稷》亦谟也,因其人称言以别之。其《太甲》、《咸有一德》,伊尹训道王,亦训之类。《盘庚》亦诰也,故王肃云:“不言诰,何也?取其徒而立功,非但录其诰。”
           [疏]正义曰:《尧典》虽曰唐事,本以虞史所录,末言舜登庸由尧,故追尧作典,非唐史所录,故谓之《虞书》也。案伏生所传三十四篇者谓之今文,则夏侯胜、夏侯建、欧阳和伯等三家所传及后汉末蔡邕所勒石经是也。孔所传者,胶东庸生、刘歆、贾逵、马融等所传是也。
          [疏]“昔在”至“尧典”。言昔日在於帝号尧之时也,此尧身智无不知聪也,神无不见明也。以此聪明之神智足可以经纬天地,即“文”也;又神智之运,深敏於机谋,即“思”也。“聪明文思”即其圣性行之於外,无不备知,故此德充满居止於天下而远著。德既如此,政化有成,天道冲盈,功成者退,以此故将逊遁避於帝位,以禅其有圣德之虞舜。史序其事,而作《尧典》之篇。
          言“帝”者,天之一名,所以名“帝”。帝者,谛也。言天荡然无心,忘於物我,言公平通远,举事审谛,故谓之“帝”也。五帝道同於此,亦能审谛,故取其名。若然,圣人皆能同天,故曰“大人”。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即三王亦大人。不得称帝者,以三王虽实圣人,内德同天,而外随时运,不得尽其圣,用逐迹为名,故谓之为王。《礼运》曰,“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即帝也。
          “大道既隐,各亲其亲”,即王也。则圣德无大於天,三皇优於帝,岂过乎天哉!然则三皇亦不能过天,但遂同天之名,以为优劣。五帝有为而同天,三皇无为而同天,立名以为优劣耳。但有为无为亦逐多少以为分,三王亦顺帝之则而不尽,故不得名帝。然天之与帝,义为一也。人主可得称帝,不可得称天者,以天随体而立名,人主不可同天之体也。无由称天者,以天德立号,王者可以同其德焉,所以可称於帝。故继天则谓之“天子”,其号谓之“帝”,不得云“帝子”也。
          曰若稽古,帝尧,若,顺。稽,考也。能顺考古道而行之者帝尧。曰放勋,钦明文思安安,勋,功。钦,敬也。言尧放上世之功,化而以敬明文思之四德,安天下之当安者。
           [疏]“曰若”至“上下”。○正义曰:史将述尧之美,故为题目之辞曰,能顺考校古道而行之者,是帝尧也。○传“勋功”至“安者”凡是臣人王者皆须安之,故广言“安天下之当安者”。所安者则下文“九族、百姓、万邦”是也。】


          IP属地:江西5楼2023-03-12 12:23
          回复
            曾子 的第二篇 两个帖子被删除


            IP属地:江西6楼2023-03-12 12:24
            收起回复
              尚书正义 罔顾于天显民祗,言纣大过其过,无顾於天,无能明人为敬,暴乱甚。
              我闻曰:‘上帝引逸。’有夏不適逸,则惟帝降格。言上天欲民长逸乐,有夏桀为政不之逸乐,故天下至戒以谴告之。○乐音洛,下同。谴,弃战反。向于时夏,弗克庸帝,大淫泆有辞。天下至戒,是向於时夏,不背弃。桀不能用天戒,大为过逸之行,有恶辞闻於世。○时夏,绝句,马以“时”字绝句。向,许亮反。泆音逸,又作佾,注同;马本作屑,云:“过也。”背音佩。行,下孟反。 惟时天罔念闻,厥惟废元命,降致罚。惟是桀恶有辞,故天无所念闻,言不佑,其惟废其天命,下致天罚。乃命尔先祖成汤革夏,俊民甸四方。天命汤更代夏,用其贤人治四方。○甸,徒遍反。
                [疏]“我闻”至“四方”○正义曰:既言天之效验,法恶与善,更追说往事,比而喻之:“我闻人有言曰:‘上天之情,欲民长得逸乐。’而有夏王桀逆天害民,不得使民之適逸乐。以此则惟上天下灾异至戒以谴告之,欲使夏王桀觉悟,改恶为善,是天归乡於是夏家,不背弃之。而夏桀不能用天之明戒,改悔己恶,而反大为过逸之行,致有恶辞以闻於世。惟是桀有恶辞,故天无复爱念,无复听闻,言天不复助桀。其惟废其大命,欲绝夏祚也。下致天罚,欲诛桀身也。乃命汝先祖成汤,使之改革夏命,用其贤俊之人,以治四方之国。举桀灭汤兴以譬之。
              ○传“言上”至“告之”○正义曰:襄十四年《左传》称:“天之爱民甚矣。”又曰:“天生民而立之君,使司牧之。”是言上天欲民长得逸乐,故立君养之,使之长逸乐也。夏桀为政,割剥夏邑,使民不得之適逸乐,故上天下此至戒以谴告之。“降”,下。“格”,至也。直言下至,明是“天下至戒”。天所下戒,惟下灾异以谴告人主,使之见灾而惧,改修德政耳。古书亡失,桀之灾异未得尽闻。 ○传“惟是”至“天罚”○正义曰:桀恶流毒於民,乃有恶辞闻於世。恶既有辞,是恶已成矣。惟是桀恶有辞,故天无所念闻,言天不爱念,不听闻,是其全弃之,不佑助也。弃而不佑,则当更求贤主。“其惟废大命”,欲夺其王位也。“下致天罚”,欲杀其凶身也。废大命,知“降致”是下罚也。


              IP属地:江西7楼2023-03-19 07:54
              回复
                尚书正义 罔顾于天显民祗,言纣大过其过,无顾於天,无能明人为敬,暴乱甚。
                  自成汤至于帝乙,罔不明德恤祀。自帝乙以上,无不显用有德,忧念齐敬,奉其祭祀。言能保宗庙社稷。○上,时掌反。齐,侧皆反。亦惟天丕建保乂有殷,殷王亦罔敢失帝,罔不配天其泽。汤既革夏,亦惟天大立安治於殷。殷家诸王皆能忧念祭祀,无敢失天道者,故无不配天布其德泽。在今后嗣王,诞罔显于天,矧曰其有听念于先王勤家?后嗣王纣,大无明于天道,行昏虐,天且忽之,况曰其有听念先祖、勤劳国家之事乎?诞淫厥泆,罔顾于天显民祗,言纣大过其过,无顾於天,无能明人为敬,暴乱甚。惟时上帝不保,降若兹大丧。惟是纣恶,天不安之,故下若此大丧亡之诛。○丧,息浪反。惟天不畀不明厥德,凡四方小大邦丧,罔非有辞于罚。”惟天不与不明其德者,故凡四方小大国丧灭,无非有辞於天所罚。言皆有暗乱之辞。
                [疏]“自成”至“于罚”○正义曰:既言命汤革夏,又说后世皆贤,至纣始恶,天乃灭之。自成汤至於帝乙,无不显用有德,忧念祭祀,后世亦贤。非独成汤以用其行合天意,亦惟天大立安治有殷。殷家诸王皆能明德忧祀,亦无敢失天道者,无不皆配天而布其德泽,以此得天下久为民主。在今后嗣王纣,大无明於天道,敢行昏虐之政於天。天犹且忽之,况曰其有听念先王父祖、勤劳国家之事乎?乃复大淫过其泆,无所顾於上天,无能明民为敬,以此反於先王,违逆天道。惟是上天不安纣之所为,下若此大丧亡之诛,惟天不与不明其德之人故也。天不与恶,岂独纣乎?凡四方诸侯小大邦国,其丧灭者,无非皆有恶辞,是以致至於天罚。汝纣以恶而见灭,汝何以不服我也?
                ○传“自帝”至“社稷”○正义曰:下篇说中宗、高宗、祖甲三王以外,其后立王,生则逸豫,亦罔或能寿。如彼文,则帝乙以上非无僻王,而此言无不显用有德,忧念祭祀者,立文之法,辞有抑扬,方说纣之不善,盛言前世皆贤,正以守位不失,故得美而言之。忧念祭祀者,惟有齐肃恭敬,故言“忧念齐敬,奉其祭祀”。言能保宗庙社稷,为天下之主,以见纣不恭敬,故丧亡之。
                ○传“汤既”至“德泽”○正义曰:帝乙已上诸王,所以长处天位者,皆由汤之圣德延及后人。“汤既革夏,亦惟天大立安治於殷”者,谓天安治之,故殷家得治理也。殷家诸王自成汤之后,皆能忧念祭祀,无敢失天道者,故得常处王位,无不配天布其德泽於民。为天之子,是“配天”也。号令於民,是“布德”也。
                ○传“言纣”至“乱甚”○正义曰:“淫”、“泆”俱训为过,“言纣大过其愆过,无顾於天”,言其纵心为恶,不畏天也。“无能明民为敬”,言其多行虐政,不忧民也。不畏於天,不爱於民,言其“暴乱甚”也。此经顾“於天”与“显民祗”,共蒙上“罔”文,故传再言“无”也。
                ○传“惟天”至“之辞”○正义曰:能明其德,天乃与之,惟天不与不明其德者,纣不明其德,故天丧之。因即广言天意,凡四方小大邦国,谓诸侯有土之君,其为天所丧灭者,无非皆有恶辞闻於天,乃为上天所罚。言被天罚者,皆有暗乱之辞,上天不罚无辜,纣有暗乱之辞,故天灭之耳。天既灭不明其德,我有明德,为天所立,汝等殷士安得不服我乎?以其心仍不服,故以天道责之。


                IP属地:江西8楼2023-03-19 07:54
                回复
                  晚清文选 简朝亮○○尚书集注述疏后序
                  呜呼!治经之事,岂一日乎哉!诸学子而校刊《尚书述草》焉,则五年于斯,率僦居广州城,集同门千金,以资刊者。其草则自阳山山堂,八百里月邮以至,皆旋定而旋发也。其始手书诒校者曰:昔程子为《易》传,其草不遽以授人,有问者,则曰:尚冀少进乎?迨寝疾而后授之,此其慎也。
                  朱子为《论语集注》,《孟子章句》,先后得其草者,数刊之,则见其数改之,其将没而犹改之者。则所为大学诚意注文也,朱子岂不欲如程子耶?世变愈大,非刊之,则其草难存,不得已也。
                  今《尚书述草》,非敢有然矣。惟其改之,则所怀也。二三君子,将于校刊时而能助乎?季汉武侯曰:昔董幼宰参署七年,事有不至,至于十反,来相启告,此以政事而念幼宰之勤渠也。书以道政事,今从事在书,不曰是亦为政乎?虽十反宜也。凡经义皆大而微,有素所存疑,乃决疑于斯须者。今之发草,时或递至山下,遽追而改定,此所谓思之不通,鬼神将通之也,则亦何疑于辩难乎?二三君子,心力方强,惟经义足以生浩然之气。古之人所以为无竞者,皆至今存也。其完文然也,其逸文犹然也。其大略不可不先明之也。
                  太甲之《逸文》曰:民非后无能胥以宁,后非民无以辟四方。夫后,君也。胥,犹诗载胥及溺之胥。相也,以古通与,民相与也。宁,安也,言民非君无能相与安也。 《洪范》曰:天子作民父母,以为天下王。盖王者子民,则民皆得父母而安,此民所以必尊君而亲之也。《易》曰:阳一君而二民,君子之道也。君子知尊君而亲之,故一君而望其安民也,是民之君其君也,民能相与安矣。 《易》曰:阴二君而一民,小人之道也。小人不知尊君而亲之,故二君而启其争民也,是民之不君其君也,民无能相与安矣。无以者,无与也。 《论语》曰: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言无与也。辟,亦君也,言君非民无与君四方也。


                  IP属地:江西9楼2023-03-19 07:55
                  回复
                    晚清文选 简朝亮○○尚书集注述疏后序
                    孟子曰:民为贵。是故得乎邱民而为天子。盖天子之贵,由民以为君,当无贱民之心,此君所以必安民而贵之也。 《易》曰:以贵**,大得民也。苟得民,则四方皆与君之矣。苟不得民,则四方无与君之矣。 《大学》曰: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故曰:辟则为天下『矣,明无与君之也。由是言之,民依于君,君依于民,而政以立焉。 故凡经之言民者,言民心,言民生,而不称民权。以民非君无能相与安也,道在尊君也。 凡经之言君者,言君德,言君职,而不逞君权,以君非民无与君四方也。 道在安民也,此人道之本乎天,而万世不可以他求者也。 《夏书》之逸文曰:众非元后何戴?后非众无以守邦。夫众者,民众也。元后者,元德之君也。戴如《左传》戴皇天之戴,谓共戴而奉之也。《易》曰:大哉乾元。又曰:元者善之长。君体子仁足以长久。故曰:乾为天,为君。又曰:首出庶物,万国咸宁。明万国之众,尊其君曰元后,戴之如皇天,皆共戴而奉之也。 故《召诰》曰:其惟王位在德元,小民乃惟刑用于天下。此以知民不当挟众而自主矣。盖众非元后何戴焉。


                    IP属地:江西10楼2023-03-19 07:56
                    回复
                      晚清文选 简朝亮○○尚书集注述疏后序
                      以,如《易》能以众正之以,谓左右而用之也。守邦者,守其国而不可犯也。《易》曰,天地交泰,后以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惟后之左右民,故其众可左右而用之也。于是乎有以守邦,虽敌国必畏之矣,是守其国而不可犯也。 故古之能用众者,必信乎民。孟子所以言与民守之,效死而民弗去也。若唐以睢阳之守而存也。 《论语》言去兵去食,而不去信者,则曰民无信不立,明民不守邦也。 故《大学》曰:失众则失国。此以知君当畜众而自强矣。盖后非众无以守邦焉。 《召诰》有言王元子者曰:用顾畏于民岩。夫岩,险也,后非民无以辟四方,则民险矣。而后以守邦者,亦民险也。


                      IP属地:江西11楼2023-03-19 07:56
                      回复
                        晚清文选 简朝亮○○尚书集注述疏后序
                        《易》曰:天险不可升也,地险山川邱陵也。庄子曰:凡人心险于山川,难于知天。今《召诰》所谓民岩者,岂以为人心之险哉!谓夫天命生民,民性之直,民心好恶之公,守之而不可犯者也。凡天下守之而不可犯者,孰有过于民心好恶之公者乎!故谓之民岩也。盖以是为民险矣。 天道至公也,则有天险焉,地道至公也,则有地险焉,人道至公也,则有民险焉。民险者,守之而不可犯者也。《论语》曰: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故《召诰》言天德之敬,节性之和者。敬以和其民,行乎其直道之公也。盖有王元子之所以为П和也。亦有王元子之所以如兄弟之友而友民也。于是乎民险皆平矣。天险之平,以天道之和也。地险之平,以地道之和也。民险之平,以人道之和也。 从古以来,敌国外患,苟不得其平,恃以守国者,皆无可恃焉,恃民岩之险也。故古之敌国,若无所顾畏矣,而终不敢不顾畏者,有民岩在也。若宋之义民是也。而谓有王元子,反不顾畏于斯乎? 《多士》曰:罔顾于天显民祗。《酒诰》曰:迪畏天显小民。皆不言民岩也,而其险昭然矣。不知者以为民岩者,庄子所谓人心之险也。挟众而讪言,犯上而作乱,皆民岩也。所以称民权也,何其戾于《召诰》之义哉?


                        IP属地:江西12楼2023-03-19 07:57
                        回复
                          晚清文选 简朝亮○○尚书集注述疏后序
                          《太誓》曰: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夫民,人也,民之所欲者,本乎天性之正也。 《孝经》曰:天地之性人为贵。《大学》曰: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明乎所欲之正也。天必从之者,天以民为心也。 《礼运》曰:人者,天地之心也。故民心之所欲者,皆天心之所欲焉,则无不从之也。 夫天人理欲之说,诬民者迂之矣。而其托于《太誓》者,以人欲为天必从之者也。岂不悖哉! 《乐记》曰: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盖人性之欲,有由天理而不化于外物焉。故《乐记》曰: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此性之欲之失也,是天欲绝之矣,而妄以为天必从之乎?


                          IP属地:江西13楼2023-03-19 07:58
                          回复
                            晚清文选 简朝亮○○尚书集注述疏后序
                            《夏书》之逸文曰:遒人以木铎徇于路,官师相规,工执艺事以谏。夫遒,聚也,振木铎而行,则聚众听焉。故曰遒人,徇遍也。杜氏曰:遒人,行人之官也。木铎,木舌金铃,徇于路,求歌谣之言是也。此《汉志》所谓行人采诗者也。师,众也,官师者,百官之众也。规正也。《诗序》曰:沔水,规宣王也。相规者,相与规正其君,若《无逸》所谓胥教诲也。工,百工也,若立政所谓艺人也。《国语》曰:鲁庄公丹桓宫之楹而刻其桷,匠师庆言于工曰:无益于君,而替前之令德。盖言工执艺事以谏也。《孝经》曰: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况其争之多乎?夫谏者争也,以公义争其不义也。天子君天下,诸侯君其国。古之明君,皆兢兢乎不敢自专也,而愿闻其过。是故谏无常职,人人可以尽言于吾君。遒人所采,百官所正,皆谏也。遍乎百工,则众矣。诗曰:衮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又曰:先民有言,询于刍荛。《国语》曰:庶人传语。又曰:风听胪言于市。皆众谏之义也。
                            然而古之士民,其气不嚣者何也?非挟众故也。以义之正者为公,非以言之众者为公也。夫谏者何为而知义之正乎?古之学校六经之术明也。盘庚曰:诞告用,其有众咸造,勿亵在王庭。此盘庚将迁而告民也。诞大也。,诚也。有众,民也。造,至也。勿亵者,戒其慢也。庭者,若周官外朝之位也。古者君有大事,则有庭询之法,臣民集焉。 《洪范》所谓谋及乃心,谋及卿士,谋及庶民者也。古之为君者,此其不与臣民相隔也。然岂询之而不察之,徒听于庭议之众哉! 《论语》曰:众好之,必察焉,众恶之,必察焉。孟子曰: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是贤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故凡庭询者,非不察之而徒听之也。然非其君之明,何以能察之哉? 《大学》言新民者,所以必明明德也。明明德者,所以先必格物致知也。朱子所以必言穷事理为格物之要也。故其入告于君者,且勤勤以格物穷事理为言。 盖以人臣之义,正君而救民,莫大于是也。当盘庚时,以河患迁殷,其臣浮言而惑民,其民惑之而违君,虽民有箴言,皆伏之不闻矣。盘庚苟不察之,徒听于众,将不以庭议沈其国耶!善夫盘庚之明也,察其臣之恶,释其民之疑,不废庭询,而庭询有正,不可以众挟也。非其能格物之大,设中于心者,而能然乎!


                            IP属地:江西14楼2023-03-19 07:58
                            回复
                              晚清文选 简朝亮○○尚书集注述疏后序
                              《大诰》曰:弗造哲迪民康。矧曰其有能格知天命。此大告东征也。管叔率群弟,流言诬周公,殷武庚从管叔而叛周,成王大告东征,而察天人之际也。非空言也,实事也。实理则实事之由也。夫造,为也。为犹作也。哲,智也。《洪范》曰:明作哲。迪,道也,谓导而行之也。君之于民,以哲智导而行之,则民无不安矣。康,安也,格至也。 蔡氏以为大学格物之格是也。格知者,即《大学》致知之至也,此《大学》之宗也。朱子本之以释《大学》者也。今言弗作哲以导民安康,况曰其有能至知天命乎? 《皋陶谟》曰:天明威,自我民命威。盖天命在民,君哲而民康,然后天命可知也。君欲作哲,非有迪君哲者,何以迪民康乎?
                              下文言民不康矣,而求康其民者,则曰:爽邦由哲。亦惟十人迪知上帝命,谓此也。爽,明也。 诗曰:此邦之人,不可与明。《君》曰:厥乱明我新造邦。今言爽邦之明,必由于哲者,以明作哲故也。十人,即民献之十夫,皆民之贤也。知上帝命者,哲也。十人迪知上帝命者,犹《无逸》所谓训告迪哲也。亦犹《君》所谓迪知天威也。盖上帝命讨有罪,今行上帝命者,十人导而行之,非知无以行,故曰迪知也。迪知上帝命,则上文言作哲迪民康者,于此见之矣。由其哲之能明邦也。 盖十人迪哲,则天命讨贼之义明,而民之不康者皆定之。邦由是明,即邦由是定,非昏乱之邦矣。当是时,三叔流言,多邦肆伐,而专征者周公也。是成王授周公以天下之兵而不疑也。夫成王者,孺子王也,年十有三尔,何其明哉!十人迪哲,二公当在焉,其不疑盖有由也。 故成王所谓格知者,格知之大也。至于能察奸谋而定天下之大艰也,岂类小智不明者之所谓格知乎!


                              IP属地:江西15楼2023-03-19 07:5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