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鱼吧 关注:209,942贴子:3,423,277

东瀛鱼谱·鱊亚科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本文为日本产鱊亚科(Acheilognathinae)鱼类图鉴。
鳑鲏(Bitterling)是鲤科鱊亚科鱼类的统称,狭义的鳑鲏仅指鳑鲏属Rhodeus。鳑鲏是一类国人较为熟知的小型、体高较高的鲤科鱼类,广布于亚欧大陆,以雄性繁殖期鲜艳的婚姻色以及与河蚌互利共生的奇特繁殖习性闻名。内部分为两个演化支,一支包括拟鳑鲏Pseudorhodeus,田中鱊Tanakia,副田中鱊Paratanakia和鳑鲏Rhodeus等属,另一支则包含鱊属Acheilognathus。
(镇楼图:部分日本产鱊亚科图谱图源:タナゴ(たなご)とは?意味や使い方
- コトバンク (kotobank.jp))


IP属地:澳大利亚来自iPhone客户端1楼2023-02-28 17:26回复
    (鱊亚科各属间系统发育关系示意 图源: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s of Acheilognathidae (Cypriniformes:
    Cyprinoidea) as revealed from evidence of both nuclear and
    mitochondrial gene sequence variation: Evidence for necessary
    taxonomic revision in the family and the identification of cryptic species)


    IP属地:澳大利亚来自iPhone客户端2楼2023-02-28 17:27
    收起回复
      东亚是鱊亚科的分布中心,狭小的日本列岛也分布有多达4属12(13)种9(8)亚种(包括外来种) 的鳑鲏。日语中将タナゴ(汉字写作“鱮”或“鰱”)作为鱊亚科的统称,是汉语“鳑鲏”及英语“Bitterling”的对应概念,同时也是黑腹鱊的俗称,鳑鲏属则根据其婚姻色被称作“薔薇鱮(バラタナゴ)”。
      在日本社会文化中,鰟鮍有其独特的象征意义。在江户时代,由于火灾频繁,人们将建筑材料运到水路旁的木材加工场等地,鰟鮍经常聚集在圆木下面。人们非常喜欢垂钓这类繁殖期变得色彩斑斓的小鱼。鰟鮍肉少刺多味苦,钓鰟鮍仅仅是为了享受过程,以及出水一瞬那彩虹般的光泽,因此,钓鰟鮍这一活动通常与“有钱、有闲、有雅兴”的标签绑定在一起。使用小竿和鱼钩垂钓鰟鮍,可以说是江户时代精致市井生活的象征之一。明治维新后甚至流传着“大名与富商在河畔张挂金屏风,让艺伎帮忙钓鰟鮍(大名や豪商が川べりに金屏風を張り巡らし花魁をはべらせてタナゴを釣った)”的谣言,意在强调德川时代武士与商人的骄奢淫逸,突显“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社会境况。
      河川改建和农田整修等工程对河道的硬化,导致鳑鲏赖以繁殖的淡水双壳类栖息的底床被破坏,种群延续面临严峻挑战。农药使用量的增加和水体富营养化导致的水质恶化,来自掠食性入侵物种如蓝鳃太阳鱼与杂交鳢的威胁,同亚科的强势入侵种/亚种如高体鳑鲏指名亚种、大鳍鱊带来的种间竞争压力与基因污染等等境况加上本就狭窄的分布范围更使日本原生鳑鲏的境遇雪上加霜:如文中所示,许多物种的IUCN物种红色名录濒危等级为EN(濒危)甚至CR(极危)。


      IP属地:澳大利亚来自iPhone客户端4楼2023-02-28 17:28
      收起回复


        IP属地:澳大利亚来自iPhone客户端5楼2023-02-28 17:30
        回复
          本系列文章偏向于图鉴,因此在类群概述上不会花费大量笔墨,望读者谅解。接下来进入正题。


          IP属地:澳大利亚来自iPhone客户端6楼2023-02-28 17:30
          回复
            1.学名:Tanakia lanceolata(Temminck & Schlegel, 1846)
            中文名:矛形田中鱊
            日文名:ヤリタナゴ(槍鱮)
            其他名称:납자루 (韩)、slender
            bitterling
            体长:5-10cm
            鉴别特征:体高小,细长。口须长。肩部无暗斑,体侧后半部暗色纵带不明显。背鳍条间膜具纺锤型黑斑,为田中鱊属共同特征。雄性繁殖期身体前部呈粉紫色,背鳍上端与臀鳍边缘呈鲜艳红色。雌性输卵管较短,最长不超过臀鳍后端。
            生态:栖息于河流中下游,如平原地区的小河或农田水渠,喜缓流。繁殖季为4-8月,在松球贝(日本大结节蚌,Pronodularia japanensis)等河蚌内产下数十枚纺锤性卵。杂食性,以藻类和小型底层动物为食。
            分布范围:几乎覆盖除北海道、冲绳列岛以外的日本全境;国外分布于朝鲜半岛、中国东北。
            IUCN等级:NT


            IP属地:澳大利亚来自iPhone客户端10楼2023-02-28 17:36
            回复
              繁殖季雄鱼


              IP属地:澳大利亚来自iPhone客户端11楼2023-02-28 17:37
              回复
                繁殖季雄鱼(中国辽宁)


                IP属地:澳大利亚来自iPhone客户端12楼2023-02-28 17:37
                回复
                  繁殖季雌鱼


                  IP属地:澳大利亚来自iPhone客户端13楼2023-02-28 17:37
                  回复
                    幼鱼


                    IP属地:澳大利亚来自iPhone客户端14楼2023-02-28 17:38
                    回复
                      河蚌鳃叶中的幼鱼


                      IP属地:澳大利亚来自iPhone客户端15楼2023-02-28 17:38
                      回复
                        2.学名:Tanakia limbata (Temminck & Schlegel, 1846)
                        中文名:缘田中鱊
                        日文名:アブラボテ(油帆手)
                        其他名称:Oily bitterling
                        体长:4-7cm
                        鉴别特征:须长。无论雌雄体色均呈油腻褐色。背鳍条间膜具纺锤型黑斑,但繁殖季雄性不明显。繁殖季雄性背鳍和臀鳍呈现橙色纵带,臀鳍边缘呈黑色。雌鱼及繁殖季外雄鱼亦有橙色纵带,但较浅。追星较大,呈泡沫状。幼鱼类似矛形田中鱊,但体侧更黑。
                        生态:类矛形田中鱊
                        分布范围:分布于浓尾平野以西的本州、淡路岛、四国的瀬戸内侧、九州中、北部、长崎县岐岛、福江岛。IUCN等级:LC
                        注:与朝鲜半岛近缘种间关系仍需厘定。


                        IP属地:澳大利亚来自iPhone客户端16楼2023-02-28 17:42
                        回复
                          繁殖季雄鱼


                          IP属地:澳大利亚来自iPhone客户端17楼2023-02-28 17:42
                          回复
                            繁殖季雌鱼


                            IP属地:澳大利亚来自iPhone客户端18楼2023-02-28 17:43
                            回复
                              幼鱼-亚成鱼


                              IP属地:澳大利亚来自iPhone客户端19楼2023-02-28 17:4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