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昌平十三年·春:多年之后,也有一朵这样的杨花,自窗外悠闲地飞来、又飘走,从前含笑的少年依旧会目送它远去,眼前便浮现出今日的字。
郑珍
时节已近暮春,连雨逢晴,凡柳花飞经之处,悉如十三女儿学绣,枝枝不教人瘦。而玉堂署内的帘幕仍自低垂,因此,堂下积着一片月光似的雪絮,聆耳去听,大约是哪位不满于此的大人与同僚抱怨道:“晚春柳絮飞飞,实在恼人……”
与此种情景相异的,是惠风阁中安然敞开的几扇窗格。其中一窗下,还有一张被绿釉荷叶笔洗镇住的纸笺,露出的字迹依稀是“杨花满”“是龙山雪”。另一扇窗下,则是一名凝神端详的中年男子,其旁有一位十五六岁模样的少年。最内的一扇,临着一座被画卷、书籍、文玩堆放得错落有致的书架。桌上摆着一幅以供临摹的《论书帖》,其旁纸面上的墨迹尚未干却,正写到“为其泉不深”的“深”。
赵宁
与上一年某个细雨如酥的日子不同,这次是先行经西宫墙,侍者随自己向右至银台门,待过了翰林门,乃至惠风阁时,便跟往常般惟剩一人而已。同样还有与那时不同的是,此刻已然能跟楚客共论,粗略地将报复与胸襟谈过,浅窥到他豪言壮阔后的搔首与愁容。几番叙后,他显然有些意兴阑珊,于是在作别后顺势问道:“先生,珍去哪里了?”
之后,就这么静静地走过几道帘幕,由着那春风穿堂,并着帘底及履下裹携着的几片雪絮,默然地驻足在珍的身后。俯看她伏案握笔,妄图将《论书帖》中的瘦劲与奔逸写透,同时,光打进这扇窗,又照在尚未干透的墨迹上,使它们散出隐隐的光泽——无论她腕动、舔墨,还是纸中的撇捺、折钩,皆全然纳入眼中。室内安谧,静地能吸引到一只小鹊飞来,停留在支撑窗扇的立柱上,但是等到她临完两回,再写至“为其泉不深”时,终于忍俊不禁。至此,小鹊被惊走了:“我看你写了许久,竟真的能如此专心,都难以察觉到身后有人吗?”
郑珍
前知空堂无客,因而避在此处练字。不意他静静走来,就同那只小鹊一样,都在温缓的春光中倏然一惊。毫尖因现有半瞬可察的抖瑟,墨珠滚凝,若非及时地一收,险些滴落在写好的半幅纸面上。而日影下似恼若蹙的眉,很像笔下竭力要学出的“自然曲折”之意,并不惮以其示他:“殿下看臣写了许久,竟真的能如此专心,都难以发出一点声响吗?”莞然,“殿下好。”
赵宁
却也不恼,神情微微一哂,话里竟不知是笑她,还是自嘲:“就是因为不专心,所以才笑了出来。”肯再折腰,就势取下斜枕瓷山的另一支:“此帖笔势悠然自得,飞逸灵动,而珍太过拘谨,显得婀娜过甚而刚健不足。”
郑珍
挽袖研墨,待他落笔之后,便专心地立于其侧,凝眉而视。一时间,恍似一对书架上的黄鸟木雕,共同驻足在轻绵的飞絮中。良久:“殿下笔力颠逸,臣未能及。”
赵宁
俯首悬腕,笔法已然颇为娴熟,却放慢了,反而显得挥洒自如,好像溪边的一片杨花,从容地扫过霁后的雁齿。直起身子审视了一遍,才将毫放回笔山,向内侧退了两步,足以使她近前以观。此时的天光兼有午后的慵懒,洋洋洒洒地碎了一身,经年来,除却明堂上的那一位,极少会受用于旁人的称赞,此刻却罕见地有些欣然。因站得更靠窗一些,静默地拦下了半壁晃眼的明媚,袖手评字,或许也是在说人:“草圣此作,虽见肥瘦之异,却出规入矩,不做纵横之势。大抵少年之心,总爱张弛之道,豁达不足,少些浪漫。”在二者的沉默中,恍似能听见蝴蝶在丛中振翅而飞,便轻轻地摆首,收起悠长的心绪,转而对她笑道,“但女子写草书力多有不及,珍写楷书平和婉丽,已是很好。”
郑珍
便很突兀地直视他,不由微微笑了,而盈在玉堂署的日光则愈加浅薄、乃至冷淡:“殿下此书,或有磅礴之处。然峨眉天下秀,岂能以秀之一字,而弊其奇峭之势?”
赵宁
于莺声消歇时,对上了清冷的目。如此不大动容的神情,并非初次遇见,而在这副眉目中上演,却是第一次。依旧柔和:“是,峨眉三峨,不乏壁立千仞之处,所以称秀,并非无人见其奇峭,只是不必说。奇崛不足,则沦为陪衬,主次之间,各司其职,世道如此而已。”目光逐渐松散,笑添,“蜀国多仙山,能凭一字扬名,其实足够了。”
郑珍
静默地把他盯住了,乃至帘栊外暄风又渐起,一片雪絮被吹落纸上,方垂了眼。案前挽袖,作取笔之势,不须毫尖轻点,飞花自去了,遂写第一笔:“‘世道’如此,便只能‘不必说’吗?”流水一样的日光下,想起曾在十二年的春日里回答过的那句话。那时说的是:阴阳无外化之分,赖乎高下之理,乃人力哉。女人可以为阴,却不应当“非要为阴”。
而就在此刻,腕势复尔一低,“泉”字如峭壁高悬之瀑,又婀娜不足了:“匪独天时,亦由人事。”
赵宁
目送着那片柳花,在空中打了个圈儿,又轻轻地飞去,消失在同样自由的阳光中。垂眼看着那幅字,沉默良久,才以更为清澈的眼光看向她:“珍,我知道,也相信,你笔下能写鸾翔凤翥,只是我以为,平和婉丽会更加轻松。”深深的日影下,自嘲一吟,“看山尽日坐,枕帙移时睡。适性逍遥,”转而看向她,轻松一笑,“这看来不是珍的志向。”
-
“大抵少年之心,总爱张弛之道,豁达不足,少些浪漫。”
“多年之后,也有一朵这样的杨花,自窗外悠闲地飞来、又飘走,从前含笑的少年依旧会目送它远去,眼前便浮现出今日的字。那时,早已不纠结于颜筋柳骨,却无数次在这句‘匪独天时,亦由人事’面前,显得格外束手无策。宁渐渐明白,许多事,就像那片雪絮的离开一样,人不愿意,却无能为力。”
很喜欢为珍写的这句话:“殿下笔力颠逸,臣未能及。”是“未能”而非“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