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易行难话治水 西北望之三
七月二十一日中午,大巴一路北行,下了女娲山,过老县镇,县河镇,公路始终与一条大河相伴而.只是坐在车上看着河边状况,瞩目惊心.随处可见河两边农田冲毁,道路坍塌,山体滑坡,房屋淹没.到了汉滨区,紧临河边的这一块,行走的大巴停止前行,几十辆大小车辆堵塞于此.街面逼窄,摆满了滕椅木桌胶盆竹床书籍等杂物,所有房屋墙体上深深的颜色,上下截然分明,明显是水流泡淹的印迹.地势略高的椄房,水迹留在二楼左右,部分楼房水迹直冲到三楼中部了.街面两边部分老式瓦房呢,房顶上瓦片夹杂纸屑塑料袋等杂物,算是为房顶点缀了一些光彩.
整个安康地区似乎以汉滨区的水灾最为严重呀.
安康地区历史上水灾情况
南北朝
梁武帝天监元年(502)
汉水溢,安康县城江南居民避水赵台山(今新城附近)。
北周天和四年(569)
安康县城由汉江北岸台地迁建南岸盆地。
宋
淳化三年至五年(992~994)
连年旱灾,复加水患,饥民外逃。
皇四年(1052)
六月九日,汉水暴涨,淹没汉阴县署。
明
洪武二十二年(1389)
八、九两月阴雨,汉水暴溢,庐舍人畜漂流,水淹州城五日。
永乐八年(1410)
五月,大水淹没州城。
永乐十四年(1416)
五月,汉水涨溢,淹没州城,死千余家。
成化八年(1472)
八月,汉水涨溢,城郭淹没。
万历十一年(1583)
四月,雹如鸡卵,猛雨数日。二十三日,汉水涨溢,大水冒州城丈余,全城淹没,溺5000余人,全家淹死无殓者甚多。守道刘致忠改筑新城于赵台山下,经两年完工,金州易名兴安州。
康熙十九年(1680)
春,大饥。五月二十九日,大雨如注,水入州城,淹死2385人。
康熙三十二年(1693)
五月,汉水暴涨,城堤崩塌,老城淹没,居民经万柳堤避水。
康熙四十五年(1706)
汉水溢,冲毁州城,州署、文庙及仓库再移新城。
乾隆三十五年(1770)
五月六日洪水入州城,汇积东关,不能泄。次日巳刻(9~11时)决惠壑堤。
道光十二年(1832)
九月八日至十二日,大雨如注,汉水上涨,更兼南山山洪暴发,十四日水高数丈,淹城塌房,溺死多人。
道光十三年(1833)
正月至九月紫阳灾荒,非雨则阴,仅晴33日,庄稼无收,贫家卖儿鬻女,至骨肉相食。
咸丰二年(1852)
八月三十一日,汉水溢,决小南门入府城,庐舍坍塌无计,兵民溺死者3000多人。十月,朝廷赈济兴安灾民口粮一月。
同治六年(1867)
夏,大旱。七月,地震。九月十五日,大水决堤入府城,冲毁民房官舍。冬季修补六堤,至光绪六年(1880)夏竣工,历14年。
光绪十五年(1889)
二月,补修安康旧城,至光绪十七年(1891)竣工。
夏秋,雨涝百余日,山崩泥流,塌房伤人,大饥延续两年。
光绪二十一年(1895)
七月,汉水溢,府城大部被淹。
七月二十一日中午,大巴一路北行,下了女娲山,过老县镇,县河镇,公路始终与一条大河相伴而.只是坐在车上看着河边状况,瞩目惊心.随处可见河两边农田冲毁,道路坍塌,山体滑坡,房屋淹没.到了汉滨区,紧临河边的这一块,行走的大巴停止前行,几十辆大小车辆堵塞于此.街面逼窄,摆满了滕椅木桌胶盆竹床书籍等杂物,所有房屋墙体上深深的颜色,上下截然分明,明显是水流泡淹的印迹.地势略高的椄房,水迹留在二楼左右,部分楼房水迹直冲到三楼中部了.街面两边部分老式瓦房呢,房顶上瓦片夹杂纸屑塑料袋等杂物,算是为房顶点缀了一些光彩.
整个安康地区似乎以汉滨区的水灾最为严重呀.
安康地区历史上水灾情况
南北朝
梁武帝天监元年(502)
汉水溢,安康县城江南居民避水赵台山(今新城附近)。
北周天和四年(569)
安康县城由汉江北岸台地迁建南岸盆地。
宋
淳化三年至五年(992~994)
连年旱灾,复加水患,饥民外逃。
皇四年(1052)
六月九日,汉水暴涨,淹没汉阴县署。
明
洪武二十二年(1389)
八、九两月阴雨,汉水暴溢,庐舍人畜漂流,水淹州城五日。
永乐八年(1410)
五月,大水淹没州城。
永乐十四年(1416)
五月,汉水涨溢,淹没州城,死千余家。
成化八年(1472)
八月,汉水涨溢,城郭淹没。
万历十一年(1583)
四月,雹如鸡卵,猛雨数日。二十三日,汉水涨溢,大水冒州城丈余,全城淹没,溺5000余人,全家淹死无殓者甚多。守道刘致忠改筑新城于赵台山下,经两年完工,金州易名兴安州。
康熙十九年(1680)
春,大饥。五月二十九日,大雨如注,水入州城,淹死2385人。
康熙三十二年(1693)
五月,汉水暴涨,城堤崩塌,老城淹没,居民经万柳堤避水。
康熙四十五年(1706)
汉水溢,冲毁州城,州署、文庙及仓库再移新城。
乾隆三十五年(1770)
五月六日洪水入州城,汇积东关,不能泄。次日巳刻(9~11时)决惠壑堤。
道光十二年(1832)
九月八日至十二日,大雨如注,汉水上涨,更兼南山山洪暴发,十四日水高数丈,淹城塌房,溺死多人。
道光十三年(1833)
正月至九月紫阳灾荒,非雨则阴,仅晴33日,庄稼无收,贫家卖儿鬻女,至骨肉相食。
咸丰二年(1852)
八月三十一日,汉水溢,决小南门入府城,庐舍坍塌无计,兵民溺死者3000多人。十月,朝廷赈济兴安灾民口粮一月。
同治六年(1867)
夏,大旱。七月,地震。九月十五日,大水决堤入府城,冲毁民房官舍。冬季修补六堤,至光绪六年(1880)夏竣工,历14年。
光绪十五年(1889)
二月,补修安康旧城,至光绪十七年(1891)竣工。
夏秋,雨涝百余日,山崩泥流,塌房伤人,大饥延续两年。
光绪二十一年(1895)
七月,汉水溢,府城大部被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