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时期75毫米弹药的特点:
1、75毫米炮弹的重量一般在6.5公斤左右,重量太轻容易受高空气流的影响,所以采取大仰角射击时的精度较差,尤其是采取低装药的方式设计误差半径极大。通常可通过提高炮弹的初速、采用更好的存速弹型来减小误差半径提高射击精度,最好的射击精度能控制在千分之三。
2、一般6.5公斤炮弹的杀伤半径20米左右,也就是说8千米之后的实际杀伤效果就要差很多。
3、75毫米的火炮不适合设计做弯曲弹道射击,同时也不适合设计做远距离(≥10千米)射击。
博福斯75毫米山炮的实际数据:
1、根据《炮兵史》一书中博福斯山炮的误差半径如下:
一般大仰角射击要匹配弱装药才可以打出类似榴弹炮的弯曲弹道,可见博炮的弯曲弹道的误差半径太大,超过3千米后就失去价值了。
2、博炮采用可变压力式的驻退机,可有效匹配各种射击仰角的后座力要求。
在中国战场上做为师级单位的火炮博炮的主要对手分析:
博炮在抗战中的主要对手应该是日军的41式、94式山炮,38式、改38式、95式野炮,或许还有92式榴弹炮。
1、根据美国人在太平洋战争期间对缴获的日军火炮的测试报告:41式山炮在3千米的距离上的误差半径大约18米,7千米处的误差半径就变成60米;94式山炮的误差半径没找到,但是美国人的报告中提到94式的炮身太轻,加上后座力不可调,所以大仰角远射的时候炮身不稳甚至发生倾倒。日军的解决方法就是尽量接近目标,缩短开火距离,在减轻后座力的时候还可以提高精度。同时报告中还提到这两种火炮都没有采取分装发射药,很难打出弯曲弹道。因此我估计日军这两种火炮的实际射击距离应该不超过5-6千米,不然命中率相当感人。
2、根据晓攻考证,二战中日军炮兵的主要弹种还是平头弹,38式野炮的、改38野、95野以及91榴的射程也就是8千米多一点,平头弹的精度还不如尖头弹,估计误差半径不会小于上表。
也就是说实战中博炮如果放弃弯曲弹道,重点采用野炮的射击弹道(仰角低于40度)用2、3号两种装药射击在5-8千米的距离上可以将41式、94式两种山炮打出屎来。在8千米的距离上压制、干扰日军野炮和榴弹炮的射击。
而同在本书中作者提到国军主要采取的射击方法是用打3千米内的目标,所以我怀疑用的是大仰角的射击弹道,也就是说还是主要把博炮当成单纯的山炮使用,没有在实战中真正发挥博炮的实力。
1、75毫米炮弹的重量一般在6.5公斤左右,重量太轻容易受高空气流的影响,所以采取大仰角射击时的精度较差,尤其是采取低装药的方式设计误差半径极大。通常可通过提高炮弹的初速、采用更好的存速弹型来减小误差半径提高射击精度,最好的射击精度能控制在千分之三。
2、一般6.5公斤炮弹的杀伤半径20米左右,也就是说8千米之后的实际杀伤效果就要差很多。
3、75毫米的火炮不适合设计做弯曲弹道射击,同时也不适合设计做远距离(≥10千米)射击。
博福斯75毫米山炮的实际数据:
1、根据《炮兵史》一书中博福斯山炮的误差半径如下:
一般大仰角射击要匹配弱装药才可以打出类似榴弹炮的弯曲弹道,可见博炮的弯曲弹道的误差半径太大,超过3千米后就失去价值了。
2、博炮采用可变压力式的驻退机,可有效匹配各种射击仰角的后座力要求。
在中国战场上做为师级单位的火炮博炮的主要对手分析:
博炮在抗战中的主要对手应该是日军的41式、94式山炮,38式、改38式、95式野炮,或许还有92式榴弹炮。
1、根据美国人在太平洋战争期间对缴获的日军火炮的测试报告:41式山炮在3千米的距离上的误差半径大约18米,7千米处的误差半径就变成60米;94式山炮的误差半径没找到,但是美国人的报告中提到94式的炮身太轻,加上后座力不可调,所以大仰角远射的时候炮身不稳甚至发生倾倒。日军的解决方法就是尽量接近目标,缩短开火距离,在减轻后座力的时候还可以提高精度。同时报告中还提到这两种火炮都没有采取分装发射药,很难打出弯曲弹道。因此我估计日军这两种火炮的实际射击距离应该不超过5-6千米,不然命中率相当感人。
2、根据晓攻考证,二战中日军炮兵的主要弹种还是平头弹,38式野炮的、改38野、95野以及91榴的射程也就是8千米多一点,平头弹的精度还不如尖头弹,估计误差半径不会小于上表。
也就是说实战中博炮如果放弃弯曲弹道,重点采用野炮的射击弹道(仰角低于40度)用2、3号两种装药射击在5-8千米的距离上可以将41式、94式两种山炮打出屎来。在8千米的距离上压制、干扰日军野炮和榴弹炮的射击。
而同在本书中作者提到国军主要采取的射击方法是用打3千米内的目标,所以我怀疑用的是大仰角的射击弹道,也就是说还是主要把博炮当成单纯的山炮使用,没有在实战中真正发挥博炮的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