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艾军一路攻其不备,连战连捷,拿下江油后也不缺补给。又攻陷绵竹,阵斩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正是士气如虹之时。反观蜀汉朝野上下人心惶惶,互不信任。霍弋部撑死能出多少人,两千,三千,三千五?何况南中军区都是些平时呆在县城里防暴维wen的保安大队,兵员质量太次,偶尔和蛮夷玩玩打地鼠还行,正面对上身经百战的曹魏边军,确定不会尿裤子?
再说了,钟会军还有十几万人,就算霍弋能来个父魂觉醒,凭成都坚城挡住邓艾一时,钟会又不是傻子。有人说值得一拼,东吴援军快到了,还有赶来增援的阎宇部已经走半路上了,那就要面临三个必须考虑的问题:
1 霍弋部+阎宇部+姜维部(残部)+丁奉援军,这股假想联军往海了算也不会超过十万人。数量上,仍然少于魏军;质量上,鱼龙混杂,至少一半人缺乏作战经验,实际战斗力存疑;军事指挥上,调度困难,没有统一行动力,战略战术混乱。各将在指挥风格上较独立(姜维和阎宇就不对付,霍弋只听刘禅的,吴将丁奉能达到的合作程度也未知);后勤粮草上,也难以维持长期的消耗战(不是诸葛诞守寿春)。 试问,这支联军怎么才能打赢?
2 如果成都方面抵抗坚决,而吴援又至,魏军攻势受挫,司马昭听闻后,不会果断增兵吗?曹魏人多,再派个三五万来不是问题,毕竟已经吃下大半个蜀国了,没道理给敌人留下一口气
3 就算高祖爷、昭烈爷同时显灵,蜀汉众将上演绝地大反击,苦战后最终打退魏军,那汉军也必然是损失惨重,国力大减。若魏军败退后,东吴背弃盟约,派主力部队过来企图摘桃子,仅凭蜀军最后一支建制完整的罗宪部,该怎么阻止东吴灭蜀?
所以,是战是降,以蜀汉顶端统治者刘禅的思维逻辑来判断,并没有什么意义。殊途同归,极大概率都要亡国的…………但早降有机会活下来
我的意见是:刘禅带上比较重要的王室成员(刘谌这种就别带了,丢城里)和愿意跟着跑的文武百官,抛下金银细软和宫人百姓,轻骑数百撤去南中,让霍弋做好准备迎接。同时派信使通知阎宇、罗宪(也别tm守了,皇上命都要没了),让他们速速带兵前来护驾,至于姜维,他自己会跟来的

再说了,钟会军还有十几万人,就算霍弋能来个父魂觉醒,凭成都坚城挡住邓艾一时,钟会又不是傻子。有人说值得一拼,东吴援军快到了,还有赶来增援的阎宇部已经走半路上了,那就要面临三个必须考虑的问题:
1 霍弋部+阎宇部+姜维部(残部)+丁奉援军,这股假想联军往海了算也不会超过十万人。数量上,仍然少于魏军;质量上,鱼龙混杂,至少一半人缺乏作战经验,实际战斗力存疑;军事指挥上,调度困难,没有统一行动力,战略战术混乱。各将在指挥风格上较独立(姜维和阎宇就不对付,霍弋只听刘禅的,吴将丁奉能达到的合作程度也未知);后勤粮草上,也难以维持长期的消耗战(不是诸葛诞守寿春)。 试问,这支联军怎么才能打赢?
2 如果成都方面抵抗坚决,而吴援又至,魏军攻势受挫,司马昭听闻后,不会果断增兵吗?曹魏人多,再派个三五万来不是问题,毕竟已经吃下大半个蜀国了,没道理给敌人留下一口气
3 就算高祖爷、昭烈爷同时显灵,蜀汉众将上演绝地大反击,苦战后最终打退魏军,那汉军也必然是损失惨重,国力大减。若魏军败退后,东吴背弃盟约,派主力部队过来企图摘桃子,仅凭蜀军最后一支建制完整的罗宪部,该怎么阻止东吴灭蜀?
所以,是战是降,以蜀汉顶端统治者刘禅的思维逻辑来判断,并没有什么意义。殊途同归,极大概率都要亡国的…………但早降有机会活下来
我的意见是:刘禅带上比较重要的王室成员(刘谌这种就别带了,丢城里)和愿意跟着跑的文武百官,抛下金银细软和宫人百姓,轻骑数百撤去南中,让霍弋做好准备迎接。同时派信使通知阎宇、罗宪(也别tm守了,皇上命都要没了),让他们速速带兵前来护驾,至于姜维,他自己会跟来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