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统说来也简单,就是自古以来的某些人有良心又有眼睛,看天下兴亡百姓皆苦看不过去,寻求百姓不苦的办法。
人类是群主动物,群居人多了意见不统一就有决策效率问题,为提高决策效率,就得推举少数人来做决策,如此就有了阶级,有了阶级就有了阶级矛盾,古今多少事,都是一个阶级矛盾缓解又爆发往复循环的过程。
人究竟该如何群居,就得有制度设计,按夫子推崇的周礼来讲,叫体国经野之道,周礼的背后是分封制,夫子站周礼,周礼的本质是有限的群居。
这也是儒学的本质,通过缓解决策效率问题来缓解阶级矛盾。
而后儒学之中就能看到两个极端。
一是自荀子而生的法家,法家看到了分封的缺点,那就是国中之国必然导致礼崩乐坏,但废去分封,天下事都由国君一人来决策又会因为决策效率慢而让国家陷入瘫痪。
折中的方案就是依法治国,让法律来决策,废除分封的同时降低国君的工作量,如此两全其美。
但实际推行之后才发现,容易两废,一方面国君依旧累死,另一方面法治至今还是有《你法我笑》的现象。
另一个极端是把决策效率这问题解决到极致,那就是既然人群居才会有决策效率问题,那么不群居不就完了,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搞桃花源记,搞乡村振兴,这就是道家,把群居规模压到极致,各过各的,自己自足,若人不依赖群体,自然也就不受剥削了。这就是道家,相比法家,更浪漫,也更不现实。
儒道法三家同源,三家合一就是道统的内容所在。
中国的道统其实和马克思创建的那套学问体系如出一辙,生产力这个关键词,和决策效率这个关键词是相通的,两者的理论也都是基于人是群居动物这个前提之上。
复旦王德峰说世间懂马克思的人寥寥无几,恩格斯其实对马克思的理解也有限,读马克思到后面读到的是中国哲学。
在中哲和马哲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就是佛学。佛学直接放弃思考人要不要群居的问题,不生产,就不用参与分工合作,就不用入群,也不用考虑生产力的问题了。最高明,也最偷懒,典型的思而不学则殆。
思而不学则殆,这个殆字,和以有涯求无涯,殆矣的殆字是一个意思。
有涯求无涯,分母为正无穷,一个正数除正无穷=0,便是一个空字。
所以用殆字来形容佛学,很合适。
人类是群主动物,群居人多了意见不统一就有决策效率问题,为提高决策效率,就得推举少数人来做决策,如此就有了阶级,有了阶级就有了阶级矛盾,古今多少事,都是一个阶级矛盾缓解又爆发往复循环的过程。
人究竟该如何群居,就得有制度设计,按夫子推崇的周礼来讲,叫体国经野之道,周礼的背后是分封制,夫子站周礼,周礼的本质是有限的群居。
这也是儒学的本质,通过缓解决策效率问题来缓解阶级矛盾。
而后儒学之中就能看到两个极端。
一是自荀子而生的法家,法家看到了分封的缺点,那就是国中之国必然导致礼崩乐坏,但废去分封,天下事都由国君一人来决策又会因为决策效率慢而让国家陷入瘫痪。
折中的方案就是依法治国,让法律来决策,废除分封的同时降低国君的工作量,如此两全其美。
但实际推行之后才发现,容易两废,一方面国君依旧累死,另一方面法治至今还是有《你法我笑》的现象。
另一个极端是把决策效率这问题解决到极致,那就是既然人群居才会有决策效率问题,那么不群居不就完了,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搞桃花源记,搞乡村振兴,这就是道家,把群居规模压到极致,各过各的,自己自足,若人不依赖群体,自然也就不受剥削了。这就是道家,相比法家,更浪漫,也更不现实。
儒道法三家同源,三家合一就是道统的内容所在。
中国的道统其实和马克思创建的那套学问体系如出一辙,生产力这个关键词,和决策效率这个关键词是相通的,两者的理论也都是基于人是群居动物这个前提之上。
复旦王德峰说世间懂马克思的人寥寥无几,恩格斯其实对马克思的理解也有限,读马克思到后面读到的是中国哲学。
在中哲和马哲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就是佛学。佛学直接放弃思考人要不要群居的问题,不生产,就不用参与分工合作,就不用入群,也不用考虑生产力的问题了。最高明,也最偷懒,典型的思而不学则殆。
思而不学则殆,这个殆字,和以有涯求无涯,殆矣的殆字是一个意思。
有涯求无涯,分母为正无穷,一个正数除正无穷=0,便是一个空字。
所以用殆字来形容佛学,很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