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音吧 关注:1,467贴子:20,893
  • 0回复贴,共1

赤子歌来暮,意气忆长安 | 乐评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本文摘自“音乐周报”,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6月2日晚,“百戏人间”——张艺、戴亚、张倩渊与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音乐会在国家大剧院音乐厅上演。本场音乐会为2022-2023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时代精神”乐季“乐是故乡明”系列之一,50后于京君、70后郝维亚、80后罗麦朔的三首作品齐聚一台,勾画出中国音乐创作的当代图景。上半场《火之舞》《陌上花开》均为中国乐器与管弦乐队协奏作品。《火之舞》创作并首演于2018年,力图展现先民对火的崇拜和对光明的追求。罗麦朔在此曲中以唢呐为独奏乐器,源于唢呐与祆教(拜火教)由波斯传入中国的时间相近;而从音响呈现乃至意象生发的角度,唢呐高亢嘹亮的音色都与作品的创作意图与音乐蕴含相契。唢呐演奏家张倩渊对此曲的演绎堪称“收放自如,狂而不乱”,兼具精准的控制力与细腻的音乐处理:慢板长乐句中变化丰富的气颤音,使人联想到王羲之《兰亭序》中的二十个“之”字,各个不同;快板段落则吐音清晰、节奏准确稳健,足以显示她对乐曲形式与内容的严格把握与深刻理解。阐释当代作品须有“戴着镣铐跳舞”之能,即在遵循谱面音符既有的严格规定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音乐的表情。狂想曲之“狂”绝非信马由缰,而是掌握和超越音乐等级结构和句法后油然而生的“风格的意外”。竹笛协奏曲《陌上花开》是郝维亚于2008年应演奏家戴亚委约而作的。“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语出吴越王钱镠,原是闺阁之趣的极致体现,但《陌上花开》一曲的“野心”显然超出了这一掌故本身的思想格局,其戏剧性张力塑造出一种意气风发、生机盎然的意境。此曲问世以来在全国各地频繁上演,称其为当代民乐的经典之作已不为过。作为《陌上花开》的首演者,戴亚在舞台上随性而为、挥洒自如的风范引人注目,尽管在快板中由于独奏过于自由导致与乐队的衔接略有参差,但瑕不掩瑜。下半场为于京君受鲁迅同名小说启发而作的交响组曲《社戏》,三个乐章分别运用了浙江绍剧、越剧和婺剧音乐素材。为尽可能以管弦乐队编制还原戏曲伴奏乐器音色,作曲家不可不谓煞费苦心:如以竖琴拨弦、双簧管、单簧管和长笛模仿小锣,音色上的“似是而非”反而使人惊喜。在主题写作上,于京君尽可能保留了完整的旋律线条,未进行过度变形,如他本人在2018年受访时所说:“给管弦乐写‘戏’,首先得让管弦乐‘唱’起来”——这使《社戏》具有了鲜明的“中国性”与“乡土性”,特别是第二乐章“越剧随想曲”对“天上掉下个林妹妹”主题的反复变形和呈示,使听众得以在感动中直面该经典唱段所承载的文化符号意义;随想曲形式与越剧旋律结合形成的混生样态,也正是作曲家在敏锐地意识到中西音乐文化微观共性的基础上主动寻求融合的结果。第三乐章“婺剧狂想曲”的末尾四分钟也尤为动人心魄,旋律在声部间以“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姿态竞逐,和声的使用亦不拘一格,产生了恍若“锣鼓经混搭肖斯塔科维奇”的奇异感。《社戏》复杂庞大的结构无疑给乐队和指挥造成了挑战,但指挥张艺率领下的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本次的演绎相当圆满,为现场观众奉献了一场异彩纷呈的听觉盛宴。如张艺在音乐会结束后的感言中所说,本场音乐会意在“讲述中国故事”。“百戏人间”——百花齐放的多民族音乐,曾经长期以自发自为的、游戏般的形式在中国大地上生长。如今我们欣喜地看到它们以崭新的面目出现在当代舞台,在塑造时代风格和反映时代精神的同时,仍然保有与曾经栖居这片土地上的先民一般无二的、“嬉游逸乐”“意气风发”的赤子般的天真。当熟悉的旋律响起,我们四目相对、会心一笑——那是来自故土的记忆,也是华夏文明的回声。


IP属地:湖北来自iPhone客户端1楼2023-06-14 19:53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