脽源初议
提要:本文通过对脽址、脽地的形成及脽上的泯没的考证,充分证明了脽上之地是中华民族的源头,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源头,万荣后土祠是中华祖祠的观点。
脽,音shui,辞源释义有二,一是臀部,二是丘类,即小土山。故,脽上也称脽丘。
脽上,《水经注·汾水》:“背汾带河,长四五里,广二里余,高十余丈,汾水历其阴,西广河。”《汉书》谓汾阴脽。战国时,汾脽为魏地之境,魏之初,曾建都脽上,故也称魏脽。
脽上自轩辕扫地为坛祀地,二帝三王岁举,汉武帝立祠,汉宣帝、汉元帝、汉成帝、汉哀帝、光武帝、唐玄宗以及宋真宗皆曾来祀。南宋至元,皇家未再来祭祀。明在京都社坛行祭,后土祠祭祀便转为民间祭祀。
清顺治12年,“河决、祠沦,秋风楼及门殿尚存,康熙元年河再决,脽上旧迹尽泯。知县张锡文、陈觐圣相继集旧祠木植成祠于庙前镇北,同治元年河又决,祠又尽圮。同治九年(1870年),县令戴儒珍重建祠于闫村村北即今处。”从此,脽上随逐步被历史遗忘了。游人登上秋风楼,遥望茫茫河滩,每每要追忆往事,寻觅旧址。那么,它究竟在哪里?怎么形成的?又怎么消失的呢?现作初步探讨,以求方家指正。
脽址在何处
《水经注》:脽上在汾入河之南。
《荣河县志》(民间24年即公元1935年,下同简称县志)载:“清康熙元年(1622)河再决,张、陈二知县成祠于庙前镇北。”由此可知:现有庙前镇,后有新建祠。那么,为什么会叫庙前呢?顾名思义,因村处脽上后土祠庙之前(即南)而得名。也就是说,后土祠所在的脽上,当在庙前之北。
今之庙前村,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由河滩迁来的,旧址在今以西二里多处的河滩里。1970年以前,这里是与对岸芝川对摆渡船的渡口,每逢农历三月十八古会,两渡口免费摆渡,为的是让秦晋子民共同祭祀后土圣母。
据《荣河县志》载,有汾阴渡、西头渡而无庙前渡。汾阴渡在“后土祠”后,西头渡在西头村西,对韩城芝川镇。又按云:“今(指1935年时)之庙前渡正与芝川镇对照,为秦晋商民往来官渡”,“或即西头渡与汾阴渡合并之渡也。”
据庙前年长者讲,西头村原在庙前村以西,因河侵岸崩,迁至今堡子崖(秋风楼西稍右崖头)下,后又因河逼,再迁至今处,名字虽仍袭旧,但却已成了名副其实的东头村了。因河逼岸移,庙前村便成了替代西头的黄河渡口。但绝不是西头渡与汾阴渡合并之渡。
汾阴渡,顾其名,思其义,当为地处汾河之南的汾河之渡。《荣河县志》载,其在后土祠后,所以,汾阴渡当在脽上之北或北之偏档处。
汉武帝《秋风辞》“泛楼船兮济汾河”句云,楼船横渡大河,到了汾水中,汾水是在脽上之北折向西流汇入黄河的。楼船横流东渡济汾,去脽上后土祠,就只有在汾水折西的南边渡口停船,这个渡口就只能是汾阴渡了。此渡为汾渡,而彼西头渡为黄渡,考此两渡之间,正是脽上之所在。
至此,我们可以勾画出脽上位置了。今庙前村第五居民组,即后土祠西侧崖下之巷北头丁字路口处,向西偏南二里半左右即为原庙前村处,再向西一里多,为原西头前村处,西头村以西三百米就是黄河亦即西头渡了。此渡岸畔与脽上西边,在南北同一条线上。在西头、庙前两村以北亦当有一段滩地,为脽上东面寨子等沟壑供水及暴涨汾水汇流入黄河之途,这一段滩地,估计也是二三百米左右。这一段距离就是庙前沟口至寨子村陈家巷沟口,由此向北五里,是临河沟口,也就是说,临河沟口以北就是原脽上的北端。汾水在此折西入大河。脽上西边,峭壁下是滚滚大河,东边为滩涂宽处约一里左右,脽基边,有汾入河之余水多则南流少则存洼,发大水时,脽上则四面汪洋了。
以上便是据郦道元《水经注·汾水》载脽丘的位置推论。郦氏生年不详,卒于公元527年,这个设想当是1500年前的图样了。
提要:本文通过对脽址、脽地的形成及脽上的泯没的考证,充分证明了脽上之地是中华民族的源头,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源头,万荣后土祠是中华祖祠的观点。
脽,音shui,辞源释义有二,一是臀部,二是丘类,即小土山。故,脽上也称脽丘。
脽上,《水经注·汾水》:“背汾带河,长四五里,广二里余,高十余丈,汾水历其阴,西广河。”《汉书》谓汾阴脽。战国时,汾脽为魏地之境,魏之初,曾建都脽上,故也称魏脽。
脽上自轩辕扫地为坛祀地,二帝三王岁举,汉武帝立祠,汉宣帝、汉元帝、汉成帝、汉哀帝、光武帝、唐玄宗以及宋真宗皆曾来祀。南宋至元,皇家未再来祭祀。明在京都社坛行祭,后土祠祭祀便转为民间祭祀。
清顺治12年,“河决、祠沦,秋风楼及门殿尚存,康熙元年河再决,脽上旧迹尽泯。知县张锡文、陈觐圣相继集旧祠木植成祠于庙前镇北,同治元年河又决,祠又尽圮。同治九年(1870年),县令戴儒珍重建祠于闫村村北即今处。”从此,脽上随逐步被历史遗忘了。游人登上秋风楼,遥望茫茫河滩,每每要追忆往事,寻觅旧址。那么,它究竟在哪里?怎么形成的?又怎么消失的呢?现作初步探讨,以求方家指正。
脽址在何处
《水经注》:脽上在汾入河之南。
《荣河县志》(民间24年即公元1935年,下同简称县志)载:“清康熙元年(1622)河再决,张、陈二知县成祠于庙前镇北。”由此可知:现有庙前镇,后有新建祠。那么,为什么会叫庙前呢?顾名思义,因村处脽上后土祠庙之前(即南)而得名。也就是说,后土祠所在的脽上,当在庙前之北。
今之庙前村,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由河滩迁来的,旧址在今以西二里多处的河滩里。1970年以前,这里是与对岸芝川对摆渡船的渡口,每逢农历三月十八古会,两渡口免费摆渡,为的是让秦晋子民共同祭祀后土圣母。
据《荣河县志》载,有汾阴渡、西头渡而无庙前渡。汾阴渡在“后土祠”后,西头渡在西头村西,对韩城芝川镇。又按云:“今(指1935年时)之庙前渡正与芝川镇对照,为秦晋商民往来官渡”,“或即西头渡与汾阴渡合并之渡也。”
据庙前年长者讲,西头村原在庙前村以西,因河侵岸崩,迁至今堡子崖(秋风楼西稍右崖头)下,后又因河逼,再迁至今处,名字虽仍袭旧,但却已成了名副其实的东头村了。因河逼岸移,庙前村便成了替代西头的黄河渡口。但绝不是西头渡与汾阴渡合并之渡。
汾阴渡,顾其名,思其义,当为地处汾河之南的汾河之渡。《荣河县志》载,其在后土祠后,所以,汾阴渡当在脽上之北或北之偏档处。
汉武帝《秋风辞》“泛楼船兮济汾河”句云,楼船横渡大河,到了汾水中,汾水是在脽上之北折向西流汇入黄河的。楼船横流东渡济汾,去脽上后土祠,就只有在汾水折西的南边渡口停船,这个渡口就只能是汾阴渡了。此渡为汾渡,而彼西头渡为黄渡,考此两渡之间,正是脽上之所在。
至此,我们可以勾画出脽上位置了。今庙前村第五居民组,即后土祠西侧崖下之巷北头丁字路口处,向西偏南二里半左右即为原庙前村处,再向西一里多,为原西头前村处,西头村以西三百米就是黄河亦即西头渡了。此渡岸畔与脽上西边,在南北同一条线上。在西头、庙前两村以北亦当有一段滩地,为脽上东面寨子等沟壑供水及暴涨汾水汇流入黄河之途,这一段滩地,估计也是二三百米左右。这一段距离就是庙前沟口至寨子村陈家巷沟口,由此向北五里,是临河沟口,也就是说,临河沟口以北就是原脽上的北端。汾水在此折西入大河。脽上西边,峭壁下是滚滚大河,东边为滩涂宽处约一里左右,脽基边,有汾入河之余水多则南流少则存洼,发大水时,脽上则四面汪洋了。
以上便是据郦道元《水经注·汾水》载脽丘的位置推论。郦氏生年不详,卒于公元527年,这个设想当是1500年前的图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