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母校铜山师范学校位于原铜山县大庙乡南约3里处,坐南朝北。因为旁边有个村庄叫李井,因此也有人叫它李井师范学校。1988年夏天,我从这里毕业后就成了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如今早已年过半百鬓染霜花。
直到今天,我才知道我的母校铜山师范学校竟然有着如此历史悠久,竟然如此命运多舛。据史料记载:光绪34年(1911年),铜山县开明人士杨世桢先生于徐州西关铁关帝庙内创办铜山师范传习所,杨世桢自任所长。学制每期10个月。每期招1个班,45名学员,学员多为地方年轻塾师。民国2年(1913年),铜山师范传习所改为铜山县乙种师范传习所,校址设在俞公祠(现青年路小学隔壁),学制1年。每期招1个班,50名学员。民国3年,杨懋卿将铜山县乙种师范讲习所改为2年制的铜山县甲种师范讲习所,杨懋卿任所长,校址先设中枢街,后迁万花楼,再迁孔庙。该校共办10年,培养600多名教师。民国12年,铜山县甲种师范讲习所改为铜山县立师范学校,校长郑梦久。民国14年,全校有2个班,学生100人,教职工8人。民国26年,全校6个班,学生290人,教职工35人。后因日军频繁轰炸徐州,铜山县立师范学校被迫停办。民国32年,铜山县立师范学校在县西北庄里寨(今属何桥镇)复校,名为铜山县立乡村师范学校。年招2个班,90余名学生。民国34年(1945年),该校并入徐州师范学校。
解放后1958年,经江苏省教育厅批准建立铜山县师范学校,始建于侯集中学东邻,1959年迁建于大庙乡李井村。1962年7月停办。1979年,经江苏省革命委员会批准,铜山师范学校复校,属徐州地区领导。学制3年,生源及分配去向为徐州地区所属各县。当年招9个班,学生483人,有教职工54人。至1985年,学校占地130亩,建筑面积9800平方米;有生物、物理、化学3个实验室,仪器充实,电化教学设备初具规模;有各种乐器300多件,其中钢琴、风琴47架。全校有17个班,782名学生,115名教职工。几年来共培养小学教师2526名。
大概是1990年吧,铜山师范学校再次停办。这不能不说是一件很遗憾的事情,后来我们多次去母校寻访旧迹,眼前一片狼藉,令人唏嘘不已。
直到今天,我才知道我的母校铜山师范学校竟然有着如此历史悠久,竟然如此命运多舛。据史料记载:光绪34年(1911年),铜山县开明人士杨世桢先生于徐州西关铁关帝庙内创办铜山师范传习所,杨世桢自任所长。学制每期10个月。每期招1个班,45名学员,学员多为地方年轻塾师。民国2年(1913年),铜山师范传习所改为铜山县乙种师范传习所,校址设在俞公祠(现青年路小学隔壁),学制1年。每期招1个班,50名学员。民国3年,杨懋卿将铜山县乙种师范讲习所改为2年制的铜山县甲种师范讲习所,杨懋卿任所长,校址先设中枢街,后迁万花楼,再迁孔庙。该校共办10年,培养600多名教师。民国12年,铜山县甲种师范讲习所改为铜山县立师范学校,校长郑梦久。民国14年,全校有2个班,学生100人,教职工8人。民国26年,全校6个班,学生290人,教职工35人。后因日军频繁轰炸徐州,铜山县立师范学校被迫停办。民国32年,铜山县立师范学校在县西北庄里寨(今属何桥镇)复校,名为铜山县立乡村师范学校。年招2个班,90余名学生。民国34年(1945年),该校并入徐州师范学校。
解放后1958年,经江苏省教育厅批准建立铜山县师范学校,始建于侯集中学东邻,1959年迁建于大庙乡李井村。1962年7月停办。1979年,经江苏省革命委员会批准,铜山师范学校复校,属徐州地区领导。学制3年,生源及分配去向为徐州地区所属各县。当年招9个班,学生483人,有教职工54人。至1985年,学校占地130亩,建筑面积9800平方米;有生物、物理、化学3个实验室,仪器充实,电化教学设备初具规模;有各种乐器300多件,其中钢琴、风琴47架。全校有17个班,782名学生,115名教职工。几年来共培养小学教师2526名。
大概是1990年吧,铜山师范学校再次停办。这不能不说是一件很遗憾的事情,后来我们多次去母校寻访旧迹,眼前一片狼藉,令人唏嘘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