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皓,字元宗,一名彭祖,字皓宗,乃是孙权的孙子,生父则是废太子孙和。
孙皓出生当年,正是孙和被立为太子之时,因此孙权非常喜爱这个孩子,为他起名叫“彭祖”。
然而好景不长,250年,孙权终于下定决心终止二宫之争,孙皓的父亲太子孙和因此被无缘废黜。而孙和则先后被封为鄣王、南阳王,孙皓也一直跟随着父亲四处奔走。
252年,孙权病逝,诸葛恪掌控朝政,诸葛恪是孙和妻子张氏的舅舅,随后张氏曾派黄门陈迁前往建业去拜见诸葛恪。
临别前,诸葛恪对陈迁说:“请帮我转告给张妃,王一定会让她超过其他人。”
对于诸葛恪的承诺,孙和、张氏,甚至是年幼的孙皓肯定都是期盼的,他们期盼着诸葛恪有朝一日能够重新拥立孙和为帝,夺回那无缘无故被人夺走的帝位。
可随着时间一天一天的流逝,时间到了253年,孙和一家人没能等来诸葛恪废黜孙亮、拥立孙和重登帝位的消息,反而等到了诸葛恪被孙亮与孙峻联合诛杀的消息。
我相信,当孙和等人得知这个消息,他们肯定是失望的、悲伤的、恐惧的。
果真,不久后,孙峻便下令将孙和转移到了新都郡,随后将其赐死。临终前,孙和与自己的妻子张氏告别,张氏却握着孙和的手说道:“无论吉凶我都要跟着你,我不会独自一人活在世上。”言罢,夫妻两人双双自尽。
一时间,年幼的孙皓边同时失去了父亲与正母,当时,孙皓年仅12岁。
好在,孙和的生母何姬并未有所举动,得知孙和、张氏二人双双自尽后,他当即说道:“如果都死了,谁来抚养这些孩子呢?”于是此后几年,何姬独自一人操劳家务,将孙和留下来的五个子嗣都细心照顾、健康的抚养长大。
直到258年十月,孙休即位,孙皓一家这才得到了可见的改善。孙休仁厚对于他的这位孙皓也十分照顾,当即封其为乌程侯,并且主动下诏给孙皓聘娶了五官中郎将滕牧的女儿滕芳兰为正妃。
在孙皓前往自己封地乌程时,途径西湖遇到了一个叫景养的居民,看到孙皓的面相后当即表示他将来的前途不可限量。孙皓听后内心十分欣喜,但却仍然刻意压制自己的本性,从不向他人提及,装作专心读书,对朝政漠不关心的态度,从不向任何人吐露自己真实的想法。
264年,孙休暴病去世,留下了年仅十岁的太子孙wan(一声)并将其托付给了濮阳兴。可当时东吴内外交困,盟友蜀汉刚刚灭亡,交州诸郡纷纷起兵反叛,各地也是人心思动、叛乱频发,再加上幼主孙亮即位的悲剧尚未远去。正所谓:“国有长君,社稷之福。”因此朝臣们普遍认为孙wan(一声)年龄尚小,没有处理政务、掌控目前局势的能力,更担心张布、濮阳兴会趁着皇帝年幼继续把持朝政、嚯嚯孙吴,因此众臣大多不同意拥立孙wan(一声)为帝,反而倾向于拥立一个年长一些的孙氏王侯为帝。
左典军万彧最先站出来,提议拥立乌程侯孙皓为帝。万彧曾担任过乌程令的时候,与乌程侯孙皓关系很好,并且当时的孙皓时刻处于表演之中,表现出了明君气质,使得万彧最终被迷惑,认为孙皓是个英明仁慈的王侯,不过是没有机会施展罢了。
因此这次立帝之争,万彧当即第一个站出来推荐了孙皓。张布和濮阳兴等朝臣们最初不以为然,可万彧却不停的对张布和濮阳兴等人表示:“孙皓才识明断,很有当年长沙桓王的风采。又更加好学,遵守法度,实在是明君之姿啊!”
最终在万彧的不停劝说下,满朝文武的绝大多数人都纷纷同意拥立孙皓为帝,文武大臣们同仇敌忾,群情激愤的不停给张布、濮阳兴等人施压,要求他们拥立孙皓为帝。
张布、濮阳兴本就是两个只会玩弄权柄的小人,不过是借着孙休的一时宠信才得以把控朝政。如今孙休刚死,二人一见大臣们同仇敌忾的反对孙wan(一声)即位,拥立孙皓,一时间惊恐不已,他们不能更不敢站在文武百官的对立面,因此他们选择了妥协。
随后张布和濮阳兴当即去找了孙休的正妻,同时也是孙wan(一声)的生母朱太后,将此事告知了朱太后。按理说,此时朱太后应该是拒不同意,然后对着张布、濮阳兴臭骂一顿,随后将二人赶走才对,可朱太后与孙休一样性格软弱,眼见朝臣们和张布、濮阳兴都拥立孙皓,瞬间没了主意,于是说道:“我一个寡妇,怎么会知道社稷大事呢?只要你们保证吴国无损,宗庙有所依赖,我就满意了。”
由此,孙休的遗诏彻底作废,孙wan(一声)也彻底被放弃,孙皓则是就这样登上了皇帝的大位。
于是在264年八月初三日,孙皓被拥立为帝,时年二十三岁,孙皓即位后,大赦天下,改元元兴。
八月,孙皓按例大封群臣,任命上大将军施绩、大将军丁奉为左右大司马,张布为骠骑将军,加侍中,对诸位大臣班赏。
九月,孙皓追谥父亲孙和为文皇帝,贬孙休的正妻朱太后为景皇后,尊其母何姬为太后。
十二月,孙皓又封岳父滕牧为高密侯。
孙皓出生当年,正是孙和被立为太子之时,因此孙权非常喜爱这个孩子,为他起名叫“彭祖”。
然而好景不长,250年,孙权终于下定决心终止二宫之争,孙皓的父亲太子孙和因此被无缘废黜。而孙和则先后被封为鄣王、南阳王,孙皓也一直跟随着父亲四处奔走。
252年,孙权病逝,诸葛恪掌控朝政,诸葛恪是孙和妻子张氏的舅舅,随后张氏曾派黄门陈迁前往建业去拜见诸葛恪。
临别前,诸葛恪对陈迁说:“请帮我转告给张妃,王一定会让她超过其他人。”
对于诸葛恪的承诺,孙和、张氏,甚至是年幼的孙皓肯定都是期盼的,他们期盼着诸葛恪有朝一日能够重新拥立孙和为帝,夺回那无缘无故被人夺走的帝位。
可随着时间一天一天的流逝,时间到了253年,孙和一家人没能等来诸葛恪废黜孙亮、拥立孙和重登帝位的消息,反而等到了诸葛恪被孙亮与孙峻联合诛杀的消息。
我相信,当孙和等人得知这个消息,他们肯定是失望的、悲伤的、恐惧的。
果真,不久后,孙峻便下令将孙和转移到了新都郡,随后将其赐死。临终前,孙和与自己的妻子张氏告别,张氏却握着孙和的手说道:“无论吉凶我都要跟着你,我不会独自一人活在世上。”言罢,夫妻两人双双自尽。
一时间,年幼的孙皓边同时失去了父亲与正母,当时,孙皓年仅12岁。
好在,孙和的生母何姬并未有所举动,得知孙和、张氏二人双双自尽后,他当即说道:“如果都死了,谁来抚养这些孩子呢?”于是此后几年,何姬独自一人操劳家务,将孙和留下来的五个子嗣都细心照顾、健康的抚养长大。
直到258年十月,孙休即位,孙皓一家这才得到了可见的改善。孙休仁厚对于他的这位孙皓也十分照顾,当即封其为乌程侯,并且主动下诏给孙皓聘娶了五官中郎将滕牧的女儿滕芳兰为正妃。
在孙皓前往自己封地乌程时,途径西湖遇到了一个叫景养的居民,看到孙皓的面相后当即表示他将来的前途不可限量。孙皓听后内心十分欣喜,但却仍然刻意压制自己的本性,从不向他人提及,装作专心读书,对朝政漠不关心的态度,从不向任何人吐露自己真实的想法。
264年,孙休暴病去世,留下了年仅十岁的太子孙wan(一声)并将其托付给了濮阳兴。可当时东吴内外交困,盟友蜀汉刚刚灭亡,交州诸郡纷纷起兵反叛,各地也是人心思动、叛乱频发,再加上幼主孙亮即位的悲剧尚未远去。正所谓:“国有长君,社稷之福。”因此朝臣们普遍认为孙wan(一声)年龄尚小,没有处理政务、掌控目前局势的能力,更担心张布、濮阳兴会趁着皇帝年幼继续把持朝政、嚯嚯孙吴,因此众臣大多不同意拥立孙wan(一声)为帝,反而倾向于拥立一个年长一些的孙氏王侯为帝。
左典军万彧最先站出来,提议拥立乌程侯孙皓为帝。万彧曾担任过乌程令的时候,与乌程侯孙皓关系很好,并且当时的孙皓时刻处于表演之中,表现出了明君气质,使得万彧最终被迷惑,认为孙皓是个英明仁慈的王侯,不过是没有机会施展罢了。
因此这次立帝之争,万彧当即第一个站出来推荐了孙皓。张布和濮阳兴等朝臣们最初不以为然,可万彧却不停的对张布和濮阳兴等人表示:“孙皓才识明断,很有当年长沙桓王的风采。又更加好学,遵守法度,实在是明君之姿啊!”
最终在万彧的不停劝说下,满朝文武的绝大多数人都纷纷同意拥立孙皓为帝,文武大臣们同仇敌忾,群情激愤的不停给张布、濮阳兴等人施压,要求他们拥立孙皓为帝。
张布、濮阳兴本就是两个只会玩弄权柄的小人,不过是借着孙休的一时宠信才得以把控朝政。如今孙休刚死,二人一见大臣们同仇敌忾的反对孙wan(一声)即位,拥立孙皓,一时间惊恐不已,他们不能更不敢站在文武百官的对立面,因此他们选择了妥协。
随后张布和濮阳兴当即去找了孙休的正妻,同时也是孙wan(一声)的生母朱太后,将此事告知了朱太后。按理说,此时朱太后应该是拒不同意,然后对着张布、濮阳兴臭骂一顿,随后将二人赶走才对,可朱太后与孙休一样性格软弱,眼见朝臣们和张布、濮阳兴都拥立孙皓,瞬间没了主意,于是说道:“我一个寡妇,怎么会知道社稷大事呢?只要你们保证吴国无损,宗庙有所依赖,我就满意了。”
由此,孙休的遗诏彻底作废,孙wan(一声)也彻底被放弃,孙皓则是就这样登上了皇帝的大位。
于是在264年八月初三日,孙皓被拥立为帝,时年二十三岁,孙皓即位后,大赦天下,改元元兴。
八月,孙皓按例大封群臣,任命上大将军施绩、大将军丁奉为左右大司马,张布为骠骑将军,加侍中,对诸位大臣班赏。
九月,孙皓追谥父亲孙和为文皇帝,贬孙休的正妻朱太后为景皇后,尊其母何姬为太后。
十二月,孙皓又封岳父滕牧为高密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