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盛:字文向,琅邪莒县(今山东省莒县)人,汉末的徐州是个很不安稳的地方,自从陶谦去世以来就被曹操、刘备、吕布、袁术等各方争夺,导致徐州战乱频发。
徐盛年轻时就曾遭遇过战乱,其也因此从家乡莒县迁居到了吴县。从此之后,徐盛再未回到过他那童年时期的家乡。
200年,孙策被刺杀身亡,孙权继承大位,当即任用了在当地以勇气而闻名的徐盛做别部司马,率兵五百留守柴桑,获封柴桑县令,抵御江夏郡黄祖的袭扰。
黄祖也是不负众望,当即派遣其子黄射数千进军柴桑,进攻徐盛。徐盛则是率军二百余人死守坚城,最终杀伤了黄射军千余人。
随后徐盛更是抓住机会,主动打开城门,亲自率军杀向黄射军,黄射军被徐盛等人不怕死的气势吓到了,当即被击退,后不再来进犯徐盛。
徐盛因功被封为校尉、芜湖县令,后因讨伐山贼有功,又被加为中郎将,督校兵。
接下来的十五年,徐盛一直兢兢业业,默默无闻的在东吴工作。直到215年的合肥之战,徐盛才终于有了一个露脸的机会。
徐盛当即打算把握住这个机会,好好露个脸,让大家记住自己。没想到原本想露个脸,结果把屁股露出来了。
孙权攻打合肥后当即在城外扎营,而张辽则是遵从曹操的锦囊,率领李典及八百余名士兵怼孙权军发起了突袭。
孙权军毫无防备,兵士们四处逃窜,将军陈武当即被张辽斩杀。徐盛想要上前阻拦,结果反倒与宋谦一起被张辽打得身负重伤,徐盛的牙旗都被打丢了,还是后来贺齐率军给捡了回来。
(《三国志 吴志 贺齐传》宋刻本及之后的版本均作“得盛所失矛”,而《北堂书钞》卷120引三国志吴志以及《太平御览》卷339引韦昭吴书则作“得盛所失牙”(牙旗)。)
合肥之战这场错误的战役使得想要表现自己的徐盛反而丢人现眼了一波。于是徐盛更加急于找到证明自己的机会,而这个机会也马上就要来了。
不久后,217年,曹操率大军再度南征,开启了第二次濡须之战,然而此战对于孙权军来讲并不友好,在大战开始前吴将董袭就因恶劣的天气,为了保住船只,死守船上,最终船沉,董袭也随之淹死。
董袭的死给孙权军打第二次濡须之战蒙上了一层阴影,孙权军的将士们急需一个人来鼓舞士气。
另一半的曹操军也是在攻打途中魏将孙观也不幸身中流矢,后伤重去世。
而此时的徐盛在兴奋的同时也十分担忧,为什么呢?这还得把时间退回徐盛当芜湖县令时,当时徐盛收捕了蒋钦手下的一名屯吏,后主动上表请求将其处斩,而当时蒋钦正征讨豫章贼,孙权考虑蒋钦在远地领兵而不许,徐盛因此认为自己与蒋钦有私嫌。
而此次濡须之战中,蒋钦与吕蒙节度诸军,徐盛因此十分担忧蒋钦会因之前的事而怨恨、陷害自己。
可蒋钦却毫无怨言,反而经常称赞徐盛的优点。徐盛得知后当即也十分敬重蒋钦的品德,谈论的人都认为这是一桩美谈。
而此时久久不能攻克濡须坞反而折损了大将孙观的曹操当即决定剑走偏锋,密谋改走历阳陆路尝试大举转攻横江。徐盛等将当即率军前去迎战,结果天公不作美,孙权军突遇大风,孙权军的战船因此纷纷被吹到了岸边,将士们见状都惊恐不已。
而此时在船上的徐盛则是意识到这是自己扬名例外的好机会,当即单独率领兵士跑到岸上向曹军冲杀。曹军眼见徐盛不要命的样子,当即被唬到,遂溃散而逃,死伤惨重。
直到风停后,徐盛才率领兵士们返回。孙权得知后大喜,史载:“权大壮之”。
221年,为了避免同时招惹魏蜀两国,招致两国围攻,孙权当即极其谦卑的给曹丕写信,表示愿意称臣。
曹丕不顾刘晔的劝阻欣然同意,于同年派遣太常邢贞持节拜孙权为大将军、吴王,加九锡。
因为有求于曹丕,孙权的表现极其谦卑,亲自率领文武百官出城迎接邢贞,然而邢贞却是神色骄矜,直接无视孙权等人,依旧坐在车驾上迟迟不肯下来。
站在一旁的张昭见状直接开喷,说道:“礼节没有不恭敬的,故此法律也没有不施行这一点。而你胆敢妄自尊大,难道是认为江东势弱,连一把用来执法行刑的小刀也没有吗?”
邢贞听后这才下车接见孙权等人。
徐盛也在这之中,看到了孙权的卑躬屈膝与邢贞的骄横猖狂后他气愤不已、深以为耻,说道:“我们不能奋身出命,为国家吞并许昌、洛阳、巴蜀,反而让主君和这个邢贞进行结盟事宜,简直不能忍受这样的耻辱!”说着说着,徐盛就不自觉的流下泪,哭的涕泪横流。
邢贞听后则是暗搓搓对着随从说道:“江东有这样的将相,恐怕不会久居人下啊!”
随后孙权被封为吴王,徐盛也水涨船高,被加为建武将军,封都亭侯,领庐江郡守,又得到临城县作为赏赐的奉邑。
随后徐盛当即参与了夷陵之战,在战役中立下功绩,大败刘备于夷陵。刘备一路逃亡,最终仅以身免的逃回了白帝城,赵云也在此时率军两万来援。
徐盛等将领则是当即请求乘大胜之威率军继续进军巴蜀,定能生擒刘备,吞并益州。
然而陆逊、朱然、骆统等人却认为如今与刘备到大战刚打完,曹丕肯定会借机开出更大的条件,即与曹丕翻脸的时间也不远了,于是纷纷上书孙权不要继续进攻刘备。
孙权思虑许久,最终采纳了陆逊等人的建议,不再进攻刘备。
徐盛年轻时就曾遭遇过战乱,其也因此从家乡莒县迁居到了吴县。从此之后,徐盛再未回到过他那童年时期的家乡。
200年,孙策被刺杀身亡,孙权继承大位,当即任用了在当地以勇气而闻名的徐盛做别部司马,率兵五百留守柴桑,获封柴桑县令,抵御江夏郡黄祖的袭扰。
黄祖也是不负众望,当即派遣其子黄射数千进军柴桑,进攻徐盛。徐盛则是率军二百余人死守坚城,最终杀伤了黄射军千余人。
随后徐盛更是抓住机会,主动打开城门,亲自率军杀向黄射军,黄射军被徐盛等人不怕死的气势吓到了,当即被击退,后不再来进犯徐盛。
徐盛因功被封为校尉、芜湖县令,后因讨伐山贼有功,又被加为中郎将,督校兵。
接下来的十五年,徐盛一直兢兢业业,默默无闻的在东吴工作。直到215年的合肥之战,徐盛才终于有了一个露脸的机会。
徐盛当即打算把握住这个机会,好好露个脸,让大家记住自己。没想到原本想露个脸,结果把屁股露出来了。
孙权攻打合肥后当即在城外扎营,而张辽则是遵从曹操的锦囊,率领李典及八百余名士兵怼孙权军发起了突袭。
孙权军毫无防备,兵士们四处逃窜,将军陈武当即被张辽斩杀。徐盛想要上前阻拦,结果反倒与宋谦一起被张辽打得身负重伤,徐盛的牙旗都被打丢了,还是后来贺齐率军给捡了回来。
(《三国志 吴志 贺齐传》宋刻本及之后的版本均作“得盛所失矛”,而《北堂书钞》卷120引三国志吴志以及《太平御览》卷339引韦昭吴书则作“得盛所失牙”(牙旗)。)
合肥之战这场错误的战役使得想要表现自己的徐盛反而丢人现眼了一波。于是徐盛更加急于找到证明自己的机会,而这个机会也马上就要来了。
不久后,217年,曹操率大军再度南征,开启了第二次濡须之战,然而此战对于孙权军来讲并不友好,在大战开始前吴将董袭就因恶劣的天气,为了保住船只,死守船上,最终船沉,董袭也随之淹死。
董袭的死给孙权军打第二次濡须之战蒙上了一层阴影,孙权军的将士们急需一个人来鼓舞士气。
另一半的曹操军也是在攻打途中魏将孙观也不幸身中流矢,后伤重去世。
而此时的徐盛在兴奋的同时也十分担忧,为什么呢?这还得把时间退回徐盛当芜湖县令时,当时徐盛收捕了蒋钦手下的一名屯吏,后主动上表请求将其处斩,而当时蒋钦正征讨豫章贼,孙权考虑蒋钦在远地领兵而不许,徐盛因此认为自己与蒋钦有私嫌。
而此次濡须之战中,蒋钦与吕蒙节度诸军,徐盛因此十分担忧蒋钦会因之前的事而怨恨、陷害自己。
可蒋钦却毫无怨言,反而经常称赞徐盛的优点。徐盛得知后当即也十分敬重蒋钦的品德,谈论的人都认为这是一桩美谈。
而此时久久不能攻克濡须坞反而折损了大将孙观的曹操当即决定剑走偏锋,密谋改走历阳陆路尝试大举转攻横江。徐盛等将当即率军前去迎战,结果天公不作美,孙权军突遇大风,孙权军的战船因此纷纷被吹到了岸边,将士们见状都惊恐不已。
而此时在船上的徐盛则是意识到这是自己扬名例外的好机会,当即单独率领兵士跑到岸上向曹军冲杀。曹军眼见徐盛不要命的样子,当即被唬到,遂溃散而逃,死伤惨重。
直到风停后,徐盛才率领兵士们返回。孙权得知后大喜,史载:“权大壮之”。
221年,为了避免同时招惹魏蜀两国,招致两国围攻,孙权当即极其谦卑的给曹丕写信,表示愿意称臣。
曹丕不顾刘晔的劝阻欣然同意,于同年派遣太常邢贞持节拜孙权为大将军、吴王,加九锡。
因为有求于曹丕,孙权的表现极其谦卑,亲自率领文武百官出城迎接邢贞,然而邢贞却是神色骄矜,直接无视孙权等人,依旧坐在车驾上迟迟不肯下来。
站在一旁的张昭见状直接开喷,说道:“礼节没有不恭敬的,故此法律也没有不施行这一点。而你胆敢妄自尊大,难道是认为江东势弱,连一把用来执法行刑的小刀也没有吗?”
邢贞听后这才下车接见孙权等人。
徐盛也在这之中,看到了孙权的卑躬屈膝与邢贞的骄横猖狂后他气愤不已、深以为耻,说道:“我们不能奋身出命,为国家吞并许昌、洛阳、巴蜀,反而让主君和这个邢贞进行结盟事宜,简直不能忍受这样的耻辱!”说着说着,徐盛就不自觉的流下泪,哭的涕泪横流。
邢贞听后则是暗搓搓对着随从说道:“江东有这样的将相,恐怕不会久居人下啊!”
随后孙权被封为吴王,徐盛也水涨船高,被加为建武将军,封都亭侯,领庐江郡守,又得到临城县作为赏赐的奉邑。
随后徐盛当即参与了夷陵之战,在战役中立下功绩,大败刘备于夷陵。刘备一路逃亡,最终仅以身免的逃回了白帝城,赵云也在此时率军两万来援。
徐盛等将领则是当即请求乘大胜之威率军继续进军巴蜀,定能生擒刘备,吞并益州。
然而陆逊、朱然、骆统等人却认为如今与刘备到大战刚打完,曹丕肯定会借机开出更大的条件,即与曹丕翻脸的时间也不远了,于是纷纷上书孙权不要继续进攻刘备。
孙权思虑许久,最终采纳了陆逊等人的建议,不再进攻刘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