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吧里这么多初玩壶,或者自认为砖家的壶友,对紫砂的原材料都是云里雾里的,今天发一点我自己的理解。紫砂矿,最早的记载是在明代周高起说起的,也就是大家经常听到的"天青泥"的产区一一蠡墅大水潭。现在大水潭已经被填平做了步行街了。它在黄龙山的东南角,做为山脚,这个地方是最宜生活的地方。东南嘛,阳光充足,值被茂密,是人都会选,所以这是最先被开发的。从地面往下挖,形成的矿坑,本地人叫"宕",后来积水太多,不宜开釆,就换了别的地方开釆。所以清,民国时,有很多的紫砂宕口。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开始陆续收购各个宕口,加以改造,所以才有了一号井二号井三号井。四号井是六十年代未政府自主开发,半机械化开釆的,分上下两层斜面开发。所以称四号斜井。四号井最出名,不是因为矿特别好,而是开釆量特别大,所以可挑选的余地多。七十年代开发五号井,九十年代未四号五号井关停,两千年私人承包台西矿区,分明塘暗塘两个矿口。接下来说矿的名称。当时紫砂厂成立之后,所用的矿料是各个矿井开发出来的较好的紫泥矿,当时没有什么分类,只是分等级,一号紫泥(矿)二号三号..一直到八号,八个等级。原料公司负责开矿,紫砂厂由专人负责采购。当时把杂质少,块大,密度大(含矿物质元素比例高)称为一号紫泥矿,鸡眼多的只能排二号三号,以此类推。绿泥类的当时很少用。红泥类紫砂厂用的是赵庄红泥矿。矿就是这么回事。再说泥。泥分半成品和成品泥。因为当时的破碎矿石的机器比较落后,用的是雷蒙机(小时候农村加工米面粉的机器)所以那时候的颗粒磨不碎,粉尘少,因为老块硬块用的多,所以陈腐的时间很长,不然很酥,做不了壶。也是这个原因,那时候的泥料透气性特别好,矿物质含量高,主要是铁和钙镁锌硒锰等物质,还有电解石。它们加热后会产生红外线,这也是好泥发茶性的由来,也是泡茶隔夜不馊的原因。所以不论什么地方的,叫什么名字的矿,怎样的炼制方式,砂与粉的比例,烧成发色的好杯,泡养之后的效果,制作时的稳定性,烧成的成品率等标准来评定是否好泥。所以对作壶的人和喝茶的人和卖壶的人,好泥的标准不一样。顾老说紫砂壶,不论是材质还是器形,第一点就是美!脱离了这一点,都是0!这是本人二十多年的经验总结,分享给大家,希望大家不要踩"名"坑。#紫砂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