陀思妥耶夫斯基吧 关注:8,768贴子:47,110

《灼热的黑纱》白痴解析整合合集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开个坑,有时间就写写(帖子在知乎搞的字体,所有论文均已购买,表明出处)
参考论文文献:苏州大学 朱建刚 斯特拉霍夫论陀思妥耶夫斯基——一场关于《白痴》的争论 中国俄语教学2021年04期
南开大学 汤权杨 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斯拉夫主义社会理想——以《白痴》为中心
天津外国语大学欧洲语言文化学院 吴子鹏 陀思妥耶夫斯基《白痴》中的受难女性形象研究 古今文创2021年23期
天津外国语大学 孙澜方 《白痴》中两位女主人公象征的两种精神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任立侠 论《白痴》中的民间文学因素
武汉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刘立翔 无冕之王的王座——谈《白痴》的结构范式
华中师范大学 张巧 论《白痴》对启蒙现代性的反思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 王嘉军 陀思妥耶夫斯基《白痴》中面容与爱欲:一种列维纳斯式的解读
宋大图《巴金赫的复调理论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者立场》 常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白痴>》汪剑钊《白痴末世论》(此名非论文名,只是引用了汪剑钊先生的末世论观点)巴赫金《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叶尔米洛夫《陀思妥耶夫斯基论》
参考书籍:
茨威格《三大师》马丁西克史密斯《铁血帝国千年史》陀思妥耶夫斯基《卡拉马佐夫兄弟》《罪与罚》《白夜》《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人》
本文《白痴》解析引用了臧仲伦先生所编其译版序言特此说明。
前言
特别鸣谢田嘉辉老师对我的大力帮助,可以说没有他我便不会去写这部解析,也感谢各位贴吧的朋友们十分的支持这个解析。作为一个忠实的《白痴》读者,我认为目前国内的网络上缺失这部伟大的作品的一个全方位的解析,也是我当年的困惑。这也是支持我写这解析的动力吧,我希望以我的一些主观意见来能帮助更多喜爱这本书的朋友们。其实在贴吧也是很久以来一直想要去写这样一部解析,可惜苦于学业和一些其他事物耽误了许久,希望大家能够喜欢这个解析。对于这个题目也是想了许久,我也不清楚和能够完美的表达白痴的主旨,便以此为题。本文译本选择了荣如德教授和耿匡教授。我将会在解析中将人名的多种译法写出。
第一章:总论
那么,当我们打开这本书读完第一遍的时候,你会想到些什么?会不会有一种怅然若失的感觉,当然,大多数人与你相同——这书一遍读不明白在讲什么,但是大概能看得出来很有深度。那么,这个故事大概出现了什么人物,情节是怎么发展的?你需要去基本的了解这些,才能够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普遍问题的第一点便是
“为什么罗国仁(罗戈任)会在得到娜斯塔霞(纳斯塔西亚)之后依然会杀了她?”
这个最大众的问题一直困扰着大多数的读者,这些都是正常的现象。
所以说通过多数学者的观点我们可以得出
其一,这是一部完全意义上的悲剧
其二,梅诗金(梅x金)公爵的形象是全知上帝,作者想说明上帝也改变不了俄罗斯。
根据臧教授的同心圆理论


IP属地:天津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3-07-14 15:13回复
    我火速前来支持!


    IP属地:江苏来自iPhone客户端2楼2023-07-15 13:45
    回复
      支持lz,世界上真正在意这些文学作品的人不多了


      IP属地:浙江来自iPhone客户端3楼2023-07-17 19:11
      回复
        我是刚看完《白痴》,就是感觉有一种愿望落空的感觉,我非常喜欢公爵,希望他能幸福,我也同情罗果仁,我觉得我也会做出这样的事情的


        IP属地:浙江来自iPhone客户端4楼2023-07-17 19:15
        回复
          支持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3-07-17 19:43
          回复
            《白痴》像作者的几乎所有的小说一样,有三个同心圆。圆心是人,圆周一个大似一个,直至无限。或者说它有三个层次,一层深似一层,以至无极。第一个同心圆或第一层是具体的情节、事件、人;第二个同心圆是时代和社会;第三个同心圆是对人的剖析和对人的哲理思考,是人的哲学。(臧版序)


            IP属地:天津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3-07-17 23:27
            回复
              《白痴》的第一个同心圆是小说中具体的人与事。
              说得“俗”一点,《白痴》写了几组三角恋爱或五角恋爱: 一、阿格拉娅和纳斯塔西娅·菲利波芙娜爱梅什金公爵(即小说中的“白痴”);二、梅什金、罗戈任爱纳斯塔西娅·菲利波芙娜;三、梅什金、加尼亚、伊波利特以及叶夫根尼·帕夫洛维奇爱阿格拉娅。由此引起一连串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冲突、斗争,乃至凶杀。就故事来说,已经够紧张,够刺激,够引人入胜的了。
              如果说得“雅”一点,小说讲的是一个忠厚、善良的年轻人,身无分文,茕茕孑立,从国外归来,由于命运的安排,突然落在一群不怎么忠厚,不怎么善良的人们的包围中,被卷进生活的漩涡,看到了俄国光怪陆离的众生相。他想以自己的榜样,自己的忠厚、善良、逆来顺受和宽恕一切来影响乃至改变这个世界,使大家相亲相爱。但是当时的人际关系是如此复杂,他因经受不住接二连三的刺激,疯了,变成了真正的白痴。
              如果说得“深”一点,按照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说法,小说写了两种类型的俄罗斯人——真正的俄罗斯人和欧洲化的俄罗斯人。


              IP属地:天津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3-07-17 23:28
              回复
                《白痴》的第二个同心圆,是当时的时代和社会。也就是1819世纪资产阶级以及地主阶级的冲突,这很好理解,我也就不多去说了


                IP属地:天津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23-07-17 23:31
                回复
                  那么臧教授也是认为最后一个同心圆是“人的哲学”,通过这一论点我们将从三个层面来逐步解释这一切的一切,那么万物总有个开始,让我们先从故事讲起吧,让我们重返瑞士巴塞尔,看看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梅诗金先生的亮相吧。


                  IP属地:天津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23-07-17 23:33
                  回复
                    这里引用刘立翔教授的论文,我相信这足够精彩(这篇论文来自2005年)
                    《白痴》一文的主角是梅诗金公爵,那么本文
                    是不是一本传记式的小说呢?是也不是,因为作者
                    的视野并不是随着公爵(即白痴)而展开的,他的
                    视野一直没有离开过一个地点即彼得堡,从这个
                    意义上来讲这又是一本地域性的小说,小说名可
                    以叫《彼得堡故事》。
                    小说的一开场,作者就写道:“十一月秒,天暖


                    IP属地:天津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23-07-17 23:39
                    回复
                      雪融,上午九点左右,彼得堡一一华沙铁路线上有一列火车正全速驶近彼得堡。"在这里,我们甚至可以认为作者是有意强调其视角的地域性性质,因为如果没有第一个彼得堡的限定,那么那列正驶近而不是驶进彼得堡的火车的观察点就不那么确定。
                      紧接着,在小说的第二章,公爵又离开了彼得堡去了莫斯科,但作者的追叙并未跟到莫斯科去。
                      公爵在莫斯科呆了足有半年之久,其间所发生的事情都是通过彼得堡那些曾经与公爵有过交往的
                      人交代的。无疑,作者的这种在人物上以公爵为中心,在地点上以彼得堡为中心的技巧取得了真实意义上的成功。
                      它留下了足够的空白,让读者可以靠想像来加以补足。避免了赘述,达到了简洁而结构浑然的效果。当然,这些都是有前提的,即作者对各角色的性格已经做了必要而充分的说明,如果没有这些空白就失去了“冰山一角“的深化作用了。
                      那么,事实是不是这样的呢?第一要提及的自
                      然是男一号,这是一位胸怀悲悯的天真汉,甚至可以认为作者的意图正是要将主角塑造成一个基
                      督,书中的另一个人物(川公爵)曾这样说:“到达人间天堂可不容易。而您多多少少指望着人间天


                      IP属地:天津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23-07-17 23:41
                      回复
                        堂的出现;造天堂这事儿不好办,比您美好的心灵所能感觉到的要难得多。"
                        当然,作者对人物性格的交代仅限于场景的展示,从一开场,作者就使用了非凡的手笔。公爵的天真是在他与人的对话中表现出来的,对于初次谋面的对象,他坦白交代自己身无分文并举目无亲,而当别人为此而笑话他时,他居然也陪着人家笑了起来,对于公爵在该场合中的表现,作者借另一个人物(列别杰夫)说了这样一句话:"不管怎样,您毕竟天真到了极点,诚实到了极点,这倒是值得称道的……"综观上下文,这里的"值得称道"含有调侃意味。
                        更值得惊奇的是,和公爵交谈的两位也都是书中极为重要的人物,其中罗果仁称得上是男二号,至于列别杰夫,初看之下似乎无用,其实由于他跟定拥有上百万卢布家财的罗果仁之后,这位月薪十七卢布的小人物便成了该书的牵线人物,因为作者取用了非全景式的结构,所以他并没有把视线从这里转移到那里,比如交待完公爵后来一句"话分两头……"所以列别杰夫就成了作者为罗果仁开的一扇窗口,借以为读者提供必要而充分的情况。"上帝关上了这边的门,又在那边开了窗。"从这个意义上而言,陀是一个上帝式的作者。
                        而对于一个拥有百万身家的富翁为何会和公爵(此时的他实是分外贫困)一流挤在三等车厢的疑惑,又顺理成章的引出了对男二号的描写。他的父亲是俄国的葛朗台,这还是由牵线人物列别杰夫做了点睛式的概括:"即使为了十个卢布,老太爷在生前也能逼死人命的。"但罗果仁却在看到一个女人(娜斯塔霞)一次后,就花了一万卢布买了一对有着山核桃般大小的钻石的耳坠相送了,对于此行罗果仁自己说道:"老实说,我既然去了,也不打算活着回家的。"所以这是一位落难的公子爷,在这一场景的对话中他的那种顽固、狂热,不打退堂鼓的性子也一并充分的揭示了出来,于是一场大戏已经紧锣密鼓的开锣了。
                        我们再来考察男一号性格中悲悯的一面是如何展示的,就更可以清楚作者化腐朽为神奇的手法与能量了。公爵一下火车,就去找叶班钦将军了,他甚至还拿着行李﹣﹣一个小包裹。将军很快便将公爵介绍给了妻子,当然原因并不在于公爵和将军夫人同属于梅诗金家族,而是由于他也迷上了娜斯塔霞,公爵是被他当作烟雾弹来阻止妻子的盘问的。在与将军的会晤中,除了人物的介绍,作者还提供了故事发展的两条线索﹣﹣公爵的遗产和娜斯塔霞的生日。


                        IP属地:天津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23-07-17 23:43
                        回复
                          公爵慈悲的本性是由他自己所讲述的一个故事来展示的。故事发生的地点在公爵治病的那个瑞士小山村里,他怜悯的对象是一个老早就患了肺癌的姑娘,这个姑娘由于被一个法国推销员骗走了一个星期,遭受着村民们普遍的鄙弃,她已病入膏肓,还被小孩子们四处追打,连她的母亲也一点不同情她,她咯着血求乞,没有食物吃没有房子住……公爵于是站了出来,他顶住嘲弄与攻击,首先和孩子们达成了谅解。无疑这一次救助是成功的,那位姑娘在死时甚至得到了幸福,因为她得到了普遍的谅解和喜欢,特别是孩子们的。
                          当然这次的交际和火车上的交际有共同点,该情节除了表现公爵的仁慈外,更引出了女主角并提供了简洁但已够看的白描图。要知道公爵和将军夫人虽然同亲,但绝对不是亲戚,他们之间从前所有的关系只是公爵曾写过一封信,并且没有得到回复,在这样的前提下,公爵何以会如此口若悬河掏心掏肺呢?无疑这是双方都奇特的一个佐证。
                          公爵所遇到的这一家人无疑是奇特的,这家人在对公爵的态度上,并没有摆出一副对素未蒙面的穷亲戚的矜持,而是真诚友好到熟不拘礼的程度,这个从二小姐和二小姐嘲弄公爵是驴子的对话就可以看出来,当然这种嘲弄是无恶意的。


                          IP属地:天津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23-07-17 23:44
                          回复
                            如此精彩的分享,简直是一针见血,我们可以从中简单看出陀翁写作连续性和情景衔接十分的好。另外这里查了一下欧盟的铁路,公爵搭乘的车很可能是E-NN1线,经瑞士巴塞尔转柏林途径华沙到莫斯科,也算是个猜想吧(毕竟我还去地图上找到了李铁因大街)


                            IP属地:天津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23-07-17 23:47
                            回复
                              那么接下来我们分割一下画面,从火车走向将军家中


                              IP属地:天津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23-07-30 19:5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