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满四合院吧 关注:4,905贴子:1,181,969

开贴探讨一下四合院的隐藏背景【直播贴】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
聋老太太活到90岁,身份成谜。
大胆猜测一下,她应该是满清末期一个贝子贵族偷偷养在外面的外室。
南锣鼓巷四合院原本就是拿来养她的房子,也算是那个贵族给自己留的后路。
后来满清倒闭了,聋老太太的财产反而得以保全,成为四合院里的老祖宗。
一大爷、二大爷、何大清、许富贵这些人以前应该都是她家的长随、厨子之类。
(俗称家生子,又叫包衣奴才)
这也是大家都特别尊重聋老太太、叫她老祖宗的原因。


IP属地:四川1楼2023-07-26 06:06回复
    南锣鼓巷95号四合院有三进院子,实际是四进设计。
    有些同人小说里,还说四合院有东跨院和西跨院,那占地就更大了。
    在满清时代,住得起这样豪华大宅子的人,非富即贵。
    尤其是在南锣鼓巷这样的皇城根下,应该来头极大,至少是贝子级别的。
    在南锣鼓巷的帽儿胡同里就有一处达贝子府,实际规模还不及95号院。


    IP属地:四川2楼2023-07-26 06:28
    收起回复
      我们可以逻辑推理一下聋老太太的隐藏身份。
      首先,聋老太太大致出生于1885年左右,是光绪时期人。
      她应该不是满清封建权贵的正室太太。
      如果是正室太太,那样明显身份的人,在满清倒闭的时候会遭到连带清算。
      所以最大的可能,聋老太太的身份是外室夫人。
      也就是封建权贵养在外面的女人,家外有家。
      外室夫人和正室太太是两头大,有自己的独立财产,但不符合官方法律认可。


      IP属地:四川3楼2023-07-26 06:30
      收起回复
        满清倒闭之后,在册的上层皇族遭到清算,被剥夺财产。
        但像聋老太太这种外室夫人,根本就不在官方名册上,反而逃过了灭顶之危。
        她当时应该保留了一大笔财产,是民国时期隐形的富户。
        整个四合院都是聋老太太的家产,所以她自然就是四合院里的老祖宗。
        逻辑推理的来源——
        贾张氏是1908年出生的,古代人成婚早,估计是1926年左右成亲。
        聋老太太说过,她是看着贾张氏嫁进来得。
        贾张氏即使平时那么撒泼无赖,在聋老太太面前仍旧只能以晚辈自居,处处退让。


        IP属地:四川4楼2023-07-26 06:41
        收起回复
          再以四合院众人的身份、性格、地位来推算——
          一大爷应该是原来四合院里的管家头子,处处高举道德大旗。
          二大爷应该是原来四合院里的护院武师,没文化只懂暴力打孩子。
          三大爷应该是原来四合院里的私塾老师,外地请来的,小气爱算计,没有老北京人的大气,最大可能是山西人。
          许富贵(许大茂的父亲)应该是原来四合院里的外勤采买。
          贾老头(贾东旭的父亲)应该是原来四合院里的庄户头子。
          聋老太太应该有很多庄园田产在京城郊区的昌平一带。
          庄园里有很多佃户,贾老头就是外派到庄园里的佃户头子。
          这也是老贾最后在昌平当地娶了个媳妇的原因。
          贾张氏是昌平县南邵乡张各庄人。
          至于何大清的身份存疑,这个留到后面一点再讲。


          IP属地:四川5楼2023-07-26 06:58
          收起回复
            后来北平解放了,聋老太太鉴于当时的形式,把大部分的家产都【主动】献给了国家。
            这部分家产主要是指昌平郊区的庄园土地。(参考农村土改和分田到户)
            她一个经历过亡国的人,又经历过民国时期的兵荒马乱,应该非常看得清形式。
            注意【主动】这个词。
            正是因为聋老太太的主动投献,所以像她这样的大财主、大地主,在新中国时期没有遭到清算。
            而且聋老太太凭借这一点,还在官方那里获得了一个好印象,说话有一点影响力。
            这也是每次四合院里出了大篓子,只要聋老太太出马就能解决的潜在原因。
            主动投献家产的另一个好处就是,四合院留给了他们这些原来的老住户。
            可以看到正是他们这些人,占据了四合院里最好的房子。
            包括傻柱一直住的是最中间的主人房,那是因为聋老太太一直把他当自己的亲孙子看待。
            再大胆想象一下,也有可能傻柱真是聋老太太的亲孙子。
            大家仔细看看,傻柱的父亲就叫何大清,这个名字有隐藏含义。


            IP属地:四川6楼2023-07-26 07:09
            收起回复
              从傻柱1935年出生来推算何大清的年龄。
              何大清应该是辛亥革命后的民国时期人(也就是1910年之后)。
              何大清出生的时候,大清都亡了。
              他被取名叫大清,可能就是出于对满清的某种怀念?
              什么人会对满清抱有怀念?
              无非就是当时的那些遗老遗少们,也就是像聋老太太身份的这批人。
              他们掩饰身份,隐匿财产,逃过了满清灭亡时期的打击,又逃过了解放时期斗地主的打击。
              不能不说,这是一群聪明人。


              IP属地:四川7楼2023-07-26 07:13
              回复
                何大清的可疑厨子身份——
                何大清极有可能是满清王室的旁系后裔,一条封建社会的漏网之鱼。
                他的时代厨子身份,应该是解放后为了逃避阶级清算而假冒的。
                作为一个权贵后裔、富家公子,何大清在吃的方面应该比较擅长。
                有可能他家里曾经请过一位谭家菜的厨子,所以就此接触到了谭家菜。
                在民国时期,做菜算是何大清的一个业余爱好。(精善于吃的人一般也会善于做菜)
                到了解放后,厨师就成为了何大清的就业选择。
                但他应该不喜欢当厨子。(当业余爱好成为了职业,就变成了一种折磨)
                进轧钢厂食堂,只是为了混个安全保险的工人身份而已。
                随着三反、五反运动的兴起,何大清知道自己有暴露真实身份的危险。
                毕竟在京城里,认识他的人、知道他过往历史的人太多。
                所以他必须跑到另外一个没人认识他的地方去。
                跑去保定是他的狡兔三窟之计。
                跟白寡妇私奔也只是他的一个借口罢了。
                从常理来推测,一个有正当职业的厨子,放弃大好前途不要,放弃了四合院的三间正房不要,放弃京城户口不要,放弃自己的一对儿女不要,偏偏要跑去保定乡下,这个代价是不是太大了?
                有什么原因能导致他做出这样不理智的选择?
                唯一的可能就是威胁到他的生命安全了。
                所以何大清才会宁可背负着跟寡妇私奔的黑名,也要离开京城这个危险之地。
                至于他抛下的一对儿女,其实早就已经做好了安排。


                IP属地:四川9楼2023-07-26 07:48
                回复
                  聪明名字分析,溢中海刘海忠,名字颠倒,一生对头,一个无后,一个儿孙满堂,一个道德楷模,一个人见人厌,一个八级,一个七级,一个无徒无人看望,一个每年都有人来看,还有徒弟坐主任,资助大学生里也有当上厂长的,这两个对比不要太强烈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23-07-26 08:02
                  回复
                    傻柱是否知道自己的真实身份?
                    其实原著中,对傻柱的真实身份有过隐晦的提示。
                    原著说,傻柱平生有五大喜好——好吃、好喝、好抽、好色、好品头论足。
                    这五点完全就是清末八旗权贵富家子弟的作派。
                    平民家庭出身的人,很难培养出这样的纨绔子弟来。
                    傻柱还有一身蛮力,懂武术。穷文富武,练武是需要大量资源和钱财的。
                    再一个,傻柱居然懂高雅音乐,大领导为此送了他一个唱片机。
                    他和娄小娥这个资本家出身的大小姐居然在交响曲音乐上有共同话题。
                    傻柱是1935年出生的,在青少年时期,也就是民国时代,应该接受过很正规的音乐艺术教育。
                    这些种种暗示,充分表明了傻柱的身世应该不同凡响。
                    傻柱在日常生活中变现出来的大大咧咧和莽撞,或许也是他对自己的一种伪装?


                    IP属地:四川11楼2023-07-26 08:03
                    回复
                      一大爷的八级工实力存疑
                      原著中,一大爷是轧钢厂的8级钳工,但剧情中基本没有他操作机床的场景。
                      他这个8级工的水分很大,很大可能是走关系和靠人情升上去的。
                      最为人诟病的一点就是,一大爷居然没有带出一个成才的徒弟来。
                      根据原剧交代,贾东旭跟着一大爷当了10年徒弟,至死都只是一个1级工。
                      后来的秦淮茹也是这样,一直都是个1级工。
                      逢年过节也没有别的徒弟上门来看望送礼。
                      是一大爷敝帚自珍,还是另有隐情?
                      与之对比的是,二大爷这个7级锻工,倒是在车间里带出了一大堆徒弟。


                      IP属地:四川13楼2023-07-26 08:39
                      收起回复
                        三大爷的工资27.5元存疑
                        三大爷是个小学教员,处处以节俭吝啬示人,逢人就说他每个月27块钱工资要养活一大家子人。
                        实际上我们推算一下他的工资收入绝不止27块钱。

                        当时小学教员的工资标准,刚入职的新人,拿最低的11级工资就是26.5元,再加1块钱物价补贴,就是27.5元。
                        情满四合院开局是1965年了,三大爷有16年的教龄,绝不可能还拿最低的11级工资标准。
                        合理推测,3年升1级,他至少应该拿7级小学教员工资,也就是41.5元。
                        而且三大爷还有业余收入,他空闲时经常去护城河钓鱼,卖了补贴家用。
                        看看实际生活中,正是这个处处唱苦的三大爷,全院第一个买自行车,第一个买收音机,第一个买电视机。
                        后来三大爷还借了一大笔钱给儿子做生意(后来赔本了)
                        分明是个隐形的富豪。


                        IP属地:四川14楼2023-07-26 08:54
                        收起回复
                          大佬分析的不错嘛,能顺便分析一下冉秋月吧!
                          以她的家庭出身,竟然看得上傻猪,后面又因为什么被发配去扫厕所的?


                          IP属地:广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23-07-26 10:49
                          收起回复
                            催更催更!


                            IP属地:四川16楼2023-07-26 12:59
                            回复
                              改编不是乱编,细说不是胡说。
                              吐糟一下很多【四合院同人文】的胡编乱造。
                              四合院同人文开局的一些重要时间点和历史大事——
                              1.第一个重要的时间点:1951年,截胡秦淮茹结婚。
                              原剧有交代,秦淮茹是1933年8月12日出生,18岁嫁进四合院,那就是1951年成亲的。
                              很多同人文都没仔细关注这个时间点。
                              2.第二个重要时间点:1955年,币制改革和票据时代
                              按照真实历史,建国后发行的第一套RMB,面额都很大,都是1万、2万、5万这种。
                              但是实际购买力并没有那么高,算是严重通货膨胀。
                              到1955年币制改革,发行第二套人民币。兑换比例为旧币1万换新币1元。
                              这个时候RMB的购买力就很强大了。
                              听过来人讲过,当时肉价0.75元/斤,面粉0.2元/斤,大米0.23元/斤。


                              IP属地:四川17楼2023-07-28 14:58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