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帝蜀】镇楼

什么叫【守六郡丢七郡】呢?
原本关羽守着荆州:南郡,宜都郡(刘备从南郡分出去的),武陵郡,长沙郡,零陵郡,桂阳郡,六郡。
建安二十年,【权大怒,乃遣吕蒙督鲜于丹、徐忠、孙规等兵二万取长沙、零陵、桂阳三郡】这时关羽丢了三个郡。
《晋书》卷十五【吴后遂与蜀分荆州。于是南郡、零陵、武陵以西为蜀,江夏、桂阳、长沙三郡为吴......蜀分南郡,立宜都郡......】(但是实际上以湘水为界,蜀只拿了长沙、零陵西边的一半,当然在蜀人眼里也算两个郡。)零陵还给了刘备(但也只换了一半,当然蜀方认为就算一个郡)
襄樊关羽败亡之后,吴拿下了刘备手上的【南郡,宜都郡,武陵郡,零陵郡】四个郡。
加上零陵郡在建安二十年被吕蒙拿下过一次,湘水之盟还给了刘备(实际上也给只了一半),二十四年关羽败亡又丢一次,共计两次。
合计:就是守六郡丢七郡

(这ZZ的话严重戳中我的笑点。
)
所以,独享267的关羽,真的羡慕不来,谁羡慕谁抱回去,搂着睡。

遇到明主,说的容易,谁能做曹操的主?
其次,许劭的那句【“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武帝纪》注引孙盛《异同杂语》
整个裴松之注《三国志》中出现仅6次。除了孙盛《异同杂语》之外,均不是指曹操。
有趣的是,骂着曹操是【奸雄】的许劭,却叫刘繇去兖州投靠曹操,并且理由是你刘繇是汉朝廷的官,所以曹操一定会帮你。
如果许劭认为曹操是乱世奸雄,就不会叫刘繇去兖州投靠曹操。当时许劭认为刘繇有皇命在身,因为刘繇是汉帝任命的扬州牧,因此曹操会出手帮忙的。相反,许劭认为袁术是豺狼,陶谦则是喜欢做样子,好表面名声,但内在并非真正的正直,就是个表里不一的伪君子。(范晔采用了了孙盛的说法)
袁宏《汉纪》曰:【刘繇将奔会稽,许子将曰:“会稽富实,策之所贪,且穷在海隅,不可往也。不如豫章,北连豫壤,西接荆州。若收合吏民,遣使贡献,与曹兗州相闻,虽有袁公路隔在其间,其人豺狼,不能久也。足下受王命,孟德、景升必相救济。”繇从之。】
《后汉书 许劭传》【徐州刺史陶谦礼之甚厚。劭不自安,告其徒曰:“陶恭祖外慕声名,内非真正。待吾虽厚,其埶必薄。不如去之。”遂复投扬州刺史刘繇于曲阿。其后陶谦果捕诸寓士。】
其实仔细分析,都知道《后汉书》的抄录纯粹胡说八道。
一、真正影响当时士人对曹操看法的评价是桥玄的评语“命世者”诸多列传可以佐证这一说法;其二,曹操亦好名声,“奸贼”绝不是曹操想听到,更不会大笑。其三,许劭自己就投靠了扬州刺史刘繇,并让刘繇去投靠曹操,而真正“表里不一”的“奸雄”陶谦,许劭则是力求远离的,更不会让刘繇投靠曹操,那不是把刘繇往虎口里送?
所以,有句话叫谣言止于智者。天天奸雄奸雄的,除了奸雄还知道个P。
有智力障碍的人才偏信谣言。

什么叫【守六郡丢七郡】呢?
原本关羽守着荆州:南郡,宜都郡(刘备从南郡分出去的),武陵郡,长沙郡,零陵郡,桂阳郡,六郡。
建安二十年,【权大怒,乃遣吕蒙督鲜于丹、徐忠、孙规等兵二万取长沙、零陵、桂阳三郡】这时关羽丢了三个郡。
《晋书》卷十五【吴后遂与蜀分荆州。于是南郡、零陵、武陵以西为蜀,江夏、桂阳、长沙三郡为吴......蜀分南郡,立宜都郡......】(但是实际上以湘水为界,蜀只拿了长沙、零陵西边的一半,当然在蜀人眼里也算两个郡。)零陵还给了刘备(但也只换了一半,当然蜀方认为就算一个郡)
襄樊关羽败亡之后,吴拿下了刘备手上的【南郡,宜都郡,武陵郡,零陵郡】四个郡。
加上零陵郡在建安二十年被吕蒙拿下过一次,湘水之盟还给了刘备(实际上也给只了一半),二十四年关羽败亡又丢一次,共计两次。
合计:就是守六郡丢七郡

(这ZZ的话严重戳中我的笑点。

所以,独享267的关羽,真的羡慕不来,谁羡慕谁抱回去,搂着睡。


遇到明主,说的容易,谁能做曹操的主?
其次,许劭的那句【“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武帝纪》注引孙盛《异同杂语》
整个裴松之注《三国志》中出现仅6次。除了孙盛《异同杂语》之外,均不是指曹操。
有趣的是,骂着曹操是【奸雄】的许劭,却叫刘繇去兖州投靠曹操,并且理由是你刘繇是汉朝廷的官,所以曹操一定会帮你。
如果许劭认为曹操是乱世奸雄,就不会叫刘繇去兖州投靠曹操。当时许劭认为刘繇有皇命在身,因为刘繇是汉帝任命的扬州牧,因此曹操会出手帮忙的。相反,许劭认为袁术是豺狼,陶谦则是喜欢做样子,好表面名声,但内在并非真正的正直,就是个表里不一的伪君子。(范晔采用了了孙盛的说法)
袁宏《汉纪》曰:【刘繇将奔会稽,许子将曰:“会稽富实,策之所贪,且穷在海隅,不可往也。不如豫章,北连豫壤,西接荆州。若收合吏民,遣使贡献,与曹兗州相闻,虽有袁公路隔在其间,其人豺狼,不能久也。足下受王命,孟德、景升必相救济。”繇从之。】
《后汉书 许劭传》【徐州刺史陶谦礼之甚厚。劭不自安,告其徒曰:“陶恭祖外慕声名,内非真正。待吾虽厚,其埶必薄。不如去之。”遂复投扬州刺史刘繇于曲阿。其后陶谦果捕诸寓士。】
其实仔细分析,都知道《后汉书》的抄录纯粹胡说八道。
一、真正影响当时士人对曹操看法的评价是桥玄的评语“命世者”诸多列传可以佐证这一说法;其二,曹操亦好名声,“奸贼”绝不是曹操想听到,更不会大笑。其三,许劭自己就投靠了扬州刺史刘繇,并让刘繇去投靠曹操,而真正“表里不一”的“奸雄”陶谦,许劭则是力求远离的,更不会让刘繇投靠曹操,那不是把刘繇往虎口里送?
所以,有句话叫谣言止于智者。天天奸雄奸雄的,除了奸雄还知道个P。
有智力障碍的人才偏信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