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瞻,字思远,琅琊郡阳都县人。
建兴五年(227年),诸葛瞻出生,他的父亲就是大名鼎鼎的诸葛丞相诸葛亮。此时的诸葛亮已经46岁了,算是老来得子。
其实诸葛瞻并不算是诸葛亮的长子,因为在此之前诸葛亮还从他哥哥诸葛瑾那里过继了他的一个儿子,叫做诸葛乔,以他为嫡长子,对他十分器重,生怕他被环境影响,因为是自己的儿子而放松成为一个庸人,因此对诸葛乔的管教很严厉。
后诸葛亮北伐,至汉中驻扎,便带着时任驸马都尉的诸葛乔一块北上至汉中,让他与霍弋一起参赞军务。
并且写信向诸葛瑾解释道:“诸葛乔本应该回成都,但各位将军的子弟都参与行军,我认为诸葛乔也应该同甘共苦。今日让他带领五六百士兵,与各位将军的子弟驻扎在山谷中。”
然而,很不幸的是,不是所有人都能够成为像诸葛亮一样的人,从东南而来的诸葛乔或许是因为水土不服,也有可能是因为诸葛亮坚持让他做艰苦工作,最终导致诸葛乔在228年,还没等北伐开始便在汉中病逝,享年二十五岁。
诸葛亮有什么样的反应我并不知道,但我觉得他肯定是悲痛欲绝的,因为我可以从史料中看出诸葛亮是真的把诸葛乔当自己的继任者培养,希望他能够从小做起,待自己死后成为自己的继任者管理好蜀汉。
然而诸葛亮不知道的是,不是所有人都是他,因此当他将所有的期望和要求都放在诸葛乔身上时,诸葛乔要不然就是最终成为像诸葛亮一样的人,要不然只能走上不好的方向。
或许是因为此事,诸葛亮的心境似乎确实改变了,他不再寄托全部希望于自己的儿子,更不想将自己的意愿强加给自己年幼的儿子诸葛瞻。
因此,在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出兵武功县时,得知自己的哥哥诸葛瑾的儿子诸葛恪少年便有名于外,锋芒外露后当即写信假借自己对于儿子诸葛瞻的恐怕,来提醒诸葛瑾,诸葛亮写信给诸葛瑾道:“诸葛瞻如今已经八岁,十分聪明可爱。只是怕他过早成熟,将来成不了大器”。
至于诸葛瑾有没有理解,有没有听,那就不知道了,但看到之后诸葛恪的表现,或许诸葛瑾管制失败了。
随后不久,诸葛亮在五丈原积劳成疾,即将病逝,临终前,诸葛亮当即想起了自己年幼的儿子诸葛瞻,于是操笔写下著名的《诫子书》给诸葛瞻,来做提醒。
有道是:“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诸葛亮的这篇临终所写,也是他临终前对自己年幼儿子的告诫与遗言,告诫诸葛瞻要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
年幼的诸葛瞻可能并不明白,但他也不需要此时就明白,因为他这一生中总会明白的…
同年,一代名相诸葛亮在五丈原去世,身为诸葛亮长子的诸葛瞻顺理成章的袭呈了诸葛亮的武乡侯。
然而接下来几年,诸葛瞻就这么销声匿迹了,因为他要为他的父亲守孝。
应该说,诸葛瞻有这么一个父亲是幸运的,因为他几乎可以做到不愁衣食,并且再加上父亲的威望,自己的仕途之路简直不要太顺。
但同时,诸葛瞻有这么一个父亲也是不幸的,因为他这一辈子的目标就定为了他的父亲,可他活了一辈子,却发现自己始终笼罩在父亲生前栽的树荫下,当他想要冲出去自己种一棵树时,他却发现他连土都抛不开…
延熙六年(243年),这年诸葛瞻十七岁,刘禅下旨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诸葛瞻,原因也很简单,自然不是因为诸葛瞻长得帅或者诸葛瞻有什么特殊能力,只是因为他是诸葛亮的长子。于是,诸葛瞻就这么成了刘禅的女婿,还获得了骑都尉的官职。
诸葛瞻于是正式走上仕途之路,于延熙七年(244年)担任羽林中郎将,后担任射声校尉、侍中等。
此外,诸葛瞻也终于开始显现天赋,诸葛瞻或许是继承了诸葛亮的智力记忆力强,并且精通书法绘画,他也是陈寿在《蜀书》中唯一写精通书法绘画的人。
至于说张飞擅书画则是明清文人杜撰而来,并没有实际证据可证明。
诸葛瞻就这样取得了成就,按理说他应当继续学习,可是世人却不给他这个机会。由于诸葛瞻是诸葛亮的长子,同时也是刘禅的女婿,因此倍受世人关注,有一点成就就会受到广泛专注与吹捧。
甚至于每当朝廷有些什么好的政策颁布,尽管诸葛瞻并没有参与此事,可百姓们仍然会奔走相告称:“这是诸葛武乡侯所提倡的”。
武乡侯是诸葛亮的爵位,但他老人家已经死了好几年了,因此这个诸葛武乡侯自然指的是诸葛瞻了。
至于为什么会这么认为?很简单,因为你诸葛瞻可是诸葛亮的长子啊,诸葛亮干得那么好,那你身为他的儿子肯定也能够干好,那么这些好的东西肯定是你干的啊!
然而这种宣传和对于诸葛瞻的期盼却有些过分了,导致诸葛瞻的美名与能力被过分渲染了,有些言过其实。
建兴五年(227年),诸葛瞻出生,他的父亲就是大名鼎鼎的诸葛丞相诸葛亮。此时的诸葛亮已经46岁了,算是老来得子。
其实诸葛瞻并不算是诸葛亮的长子,因为在此之前诸葛亮还从他哥哥诸葛瑾那里过继了他的一个儿子,叫做诸葛乔,以他为嫡长子,对他十分器重,生怕他被环境影响,因为是自己的儿子而放松成为一个庸人,因此对诸葛乔的管教很严厉。
后诸葛亮北伐,至汉中驻扎,便带着时任驸马都尉的诸葛乔一块北上至汉中,让他与霍弋一起参赞军务。
并且写信向诸葛瑾解释道:“诸葛乔本应该回成都,但各位将军的子弟都参与行军,我认为诸葛乔也应该同甘共苦。今日让他带领五六百士兵,与各位将军的子弟驻扎在山谷中。”
然而,很不幸的是,不是所有人都能够成为像诸葛亮一样的人,从东南而来的诸葛乔或许是因为水土不服,也有可能是因为诸葛亮坚持让他做艰苦工作,最终导致诸葛乔在228年,还没等北伐开始便在汉中病逝,享年二十五岁。
诸葛亮有什么样的反应我并不知道,但我觉得他肯定是悲痛欲绝的,因为我可以从史料中看出诸葛亮是真的把诸葛乔当自己的继任者培养,希望他能够从小做起,待自己死后成为自己的继任者管理好蜀汉。
然而诸葛亮不知道的是,不是所有人都是他,因此当他将所有的期望和要求都放在诸葛乔身上时,诸葛乔要不然就是最终成为像诸葛亮一样的人,要不然只能走上不好的方向。
或许是因为此事,诸葛亮的心境似乎确实改变了,他不再寄托全部希望于自己的儿子,更不想将自己的意愿强加给自己年幼的儿子诸葛瞻。
因此,在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出兵武功县时,得知自己的哥哥诸葛瑾的儿子诸葛恪少年便有名于外,锋芒外露后当即写信假借自己对于儿子诸葛瞻的恐怕,来提醒诸葛瑾,诸葛亮写信给诸葛瑾道:“诸葛瞻如今已经八岁,十分聪明可爱。只是怕他过早成熟,将来成不了大器”。
至于诸葛瑾有没有理解,有没有听,那就不知道了,但看到之后诸葛恪的表现,或许诸葛瑾管制失败了。
随后不久,诸葛亮在五丈原积劳成疾,即将病逝,临终前,诸葛亮当即想起了自己年幼的儿子诸葛瞻,于是操笔写下著名的《诫子书》给诸葛瞻,来做提醒。
有道是:“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诸葛亮的这篇临终所写,也是他临终前对自己年幼儿子的告诫与遗言,告诫诸葛瞻要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
年幼的诸葛瞻可能并不明白,但他也不需要此时就明白,因为他这一生中总会明白的…
同年,一代名相诸葛亮在五丈原去世,身为诸葛亮长子的诸葛瞻顺理成章的袭呈了诸葛亮的武乡侯。
然而接下来几年,诸葛瞻就这么销声匿迹了,因为他要为他的父亲守孝。
应该说,诸葛瞻有这么一个父亲是幸运的,因为他几乎可以做到不愁衣食,并且再加上父亲的威望,自己的仕途之路简直不要太顺。
但同时,诸葛瞻有这么一个父亲也是不幸的,因为他这一辈子的目标就定为了他的父亲,可他活了一辈子,却发现自己始终笼罩在父亲生前栽的树荫下,当他想要冲出去自己种一棵树时,他却发现他连土都抛不开…
延熙六年(243年),这年诸葛瞻十七岁,刘禅下旨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诸葛瞻,原因也很简单,自然不是因为诸葛瞻长得帅或者诸葛瞻有什么特殊能力,只是因为他是诸葛亮的长子。于是,诸葛瞻就这么成了刘禅的女婿,还获得了骑都尉的官职。
诸葛瞻于是正式走上仕途之路,于延熙七年(244年)担任羽林中郎将,后担任射声校尉、侍中等。
此外,诸葛瞻也终于开始显现天赋,诸葛瞻或许是继承了诸葛亮的智力记忆力强,并且精通书法绘画,他也是陈寿在《蜀书》中唯一写精通书法绘画的人。
至于说张飞擅书画则是明清文人杜撰而来,并没有实际证据可证明。
诸葛瞻就这样取得了成就,按理说他应当继续学习,可是世人却不给他这个机会。由于诸葛瞻是诸葛亮的长子,同时也是刘禅的女婿,因此倍受世人关注,有一点成就就会受到广泛专注与吹捧。
甚至于每当朝廷有些什么好的政策颁布,尽管诸葛瞻并没有参与此事,可百姓们仍然会奔走相告称:“这是诸葛武乡侯所提倡的”。
武乡侯是诸葛亮的爵位,但他老人家已经死了好几年了,因此这个诸葛武乡侯自然指的是诸葛瞻了。
至于为什么会这么认为?很简单,因为你诸葛瞻可是诸葛亮的长子啊,诸葛亮干得那么好,那你身为他的儿子肯定也能够干好,那么这些好的东西肯定是你干的啊!
然而这种宣传和对于诸葛瞻的期盼却有些过分了,导致诸葛瞻的美名与能力被过分渲染了,有些言过其实。
